王小廣
隨著房價的層層高漲,瘋狂的“地王賽”也水漲船高,地王不斷涌現成為此輪房地產泡沫最醒目的標志。此輪新地王的大量涌現,有兩個特點:一是單價高、總數額驚人,一出手就是幾十億、幾百億,互聯網的瘋狂、新能源的瘋狂、汽車投資熱與其相比不是一個檔次,玩的是世界級。二是國企特別是一些央企成為“地王英雄”,據媒體報告,新地王有四成以上是國企。究其原因有許多,其中金融貨幣政策的過度寬松無疑是主要原因。
持續的超常信貸投放是主因。2009年上半年我國新增信貸達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高一倍以上,全年新增信貸近10萬億元,其中只有6萬億左右是保8%的增長所真正需要的,其他的很多都變成了泛濫的投機資金。根據我們過去的研究,無論是我國的居民投資,還是產業投資,都存在一種過強的房地產“偏好”。原因一部分源于文化因素,另一部分則來自于房地產投資過大的投機賺錢效應,而政府因其產生的巨大財富效應則給予過度的支持和保護。根據我2007年對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研究,在中國居民的投機行為中,對房地產有93%的偏好,大量過剩的資金絕大部分是流入房市,而不是股市或其他。2009年保增長的效應在相當程度上轉化為房價上漲,貨幣供應量過多增長和信貸的過多投放,主要是被房地產所吸收,造成房地產泡沫的大膨脹。中國現在的房價上漲完全是資金推動型,過去支持房價上漲的三大因素如宏觀基本面、居民自主需求和貨幣,現在僅剩下一個,那就是貨幣和信貸增長。正是這些大量的過剩信貸推高了房價,在各地造就了大量“地王”;
為什么許多“地王”被國企所占據呢?其實這不難理解,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新地王現象不斷涌現,一定是由資金實力所決定的,而今年信貸增加量主要是供給大型國企,國企資金最為富裕,因此,新地王必有大量國企的身影。這從企業存款超常增長可以得到反映,大量的信貸投放必然導致企業存款的大量增加,2009年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新增貸款為9.64萬億,同期企業新增存款(包括定期和活期)5.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近兩倍,年末企業存款余額比上年增長37.7%,這反映了企業的資金極為富裕,國家4萬億的投資計劃及正常的投資增長無法吸納這些企業過剩資金,這使得企業紛紛將錢投入見效快、風險小的房地產市場。企業資金過剩成為此輪流動性泛濫的主體,因此,有望成為投機的主體,過去是居民儲蓄過多、居民投機泛濫,這是超常信貸增長所帶來的始料不及的新效應。
二是許多國企早就眼紅房地產暴利,去年底房價增長的明顯回落、房地產投資的放慢以及國家保增長政策出臺,為國企搶攤房地產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上一輪經濟增長,最大的贏家無疑是房地產商,盡管國企特別是央企靠壟斷權力在上輪增長上也獲得了很多的收益,但相比房地產商而言,仍然是“小利”,而且油價上漲、公共產品價格上漲政府管制多、老百姓罵聲大,經營國企的老板拿的也是有限的,年薪制的實行不過一年幾百萬元,高的也僅幾千萬元,但換的罵卻是最多的。而房地產暴利卻不同,從事房地產的商人獲利多,而且享受明星似的待遇,令他們羨慕不已。終于,有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先是房價下跌、嚇跑了不少中小房地產商,后是中央采取非常規的寬松貨幣政策保增長,過去幾年累積的大量剩余資金及今年的大量信貸投放,使他們紛紛涉水“房市”或加大房地產投資。
還有兩股力量也不斷地加入“地王爭霸賽”。一股力量是,煤炭業的整治、重組使不少中小煤老板退出煤炭業,其攜帶的大量資金轉向房地產業。有的煤老板是參與全民炒房運動,只不過是以“大戶”的形式,有的則轉換了身份,變成了新房地產商,他們過去在煤炭開采業的“混局”中賺了很多錢,現在來到房地產業,自然是財大氣粗,賽地王自然是出手大氣。還有一股力量是一批中小民營企業退出本行業,加入或聯手加入房地產業,成為新房地產商,這在浙江、廣東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干事業不賺錢,特別是金融危機使他們的優勢大大減弱,因此,目前最佳的選擇就是投機房地產。
各路“雄才大略”的資金都蜂涌至房地產業,哪有“地王”不層出不窮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