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偉
“印度對中國企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于民營背景的中國企業他們非常歡迎,政策尺度也比較寬松,而對于政府背景的企業則非常防范,甚至直接拒絕進入。曾經有。一些政府背景企業希望隱瞞真實情況進入印度投資,但是它們馬上被印度情報部門揭穿。”
2009年,中國的出口規模已經超過德國處于世界第一。雖然數量上達到了最高,但中國產品的質量和發展水平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還是不能相提并論:有缺陷的兒童汽車座椅、易燃的圣誕花環、危險的電熨斗、聲音太大的兒童電話、含毒素的食品、飲品……近年來,諸如此類的負面消息在發達國家已經不算新聞。但是中同人傾向于認為,在制造業相形遜色的東南亞和南亞,中國產品應該所向披靡吧?因為靠近中國沿海這個龐大的出口基地,上述地區的高密度、低收入人群應該對能夠方便地消費中國產品心存寬慰吧?
幾年前或許的確如此,那時候,無論新馬泰的電子產品還是日韓的汽車家電,對于前述消費市場的十多億普通人群來說都顯得過于昂貴了。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家門口的鄰居們的荷包漸鼓,而在用過一段時間中國產品后,他們有的不再對“價格殺手”感冒,有的對背后的“傾銷陰謀”表示憤慨,還有的拿質量問題做政治文章,另一方面,與對歐美日韓市場的謹慎開拓和長期經營不同,部分中國企業習慣于視周邊人口密集的發展中國家為資本“原始積累”的淘金地,偏愛快進快出,把難以進入發達世界的產品就近轉銷到第三世界,從而近水樓臺先得“怨”,給中國商人和中國產品的形象留下難以洗去的污點。
家門口的抱怨
無論在緬甸、老撾、越南和印尼等許多東南亞國家,還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從日化產品到食品,再到玩具、服裝和小家電……中國商品總是令人目不暇接。一名來自緬甸北部城市密支那的華人說:“雖然我們生活在緬甸的城市里,但是所買的商品和在中國國內基本都一樣,除了便宜外,中國商品的種類非常多,似乎想要什么都有了。”
然而,老撾首都萬象的年輕學者sanya說,“一些中國產品符合我們老撾人的需要,也比其他國家的產品價格更低廉。但是,這些產品的使用壽命一般都不長,質量也不是太好。真實的情況是,‘中國制造的標識已經讓老撾人在購買中國產品時感覺不好。”
她表示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感覺中國商人使用的傾銷手段在起作用,開始的時候產品價格很低,但是隨后價格突然提升,這樣令老撾的消費者很苦惱。
老撾萬象的在讀研究生xavmounkoun表示,老撾人一直以來使用最多的是泰國產品,老撾民眾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比如食物、衣服等都是來自泰國。現在在老撾的市場上,相比泰國產品來說,雖然中國產品種類很多,價格也非常便宜,但是老撾人仍然傾向于使用泰國產品,因為大家越來越看重產品技術質量。
“現在,老撾和越南的傳統關系得以維系,我們也開始使用越南的一些產品。但是,坦率地說,老撾人使用中國產品在逐步減少,因為多年來中國出口到老撾的產品質量都太差,特別是年輕人喜歡消費的食品和零食。可能他們認為老撾是不發達國家,所以他們僅僅注重數量。”
曾在印度新德里一家中國通訊企業任職的王立(化名)偏向于中立地看待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他說:“事實上,中國產品有低檔、高檔,也就是說生產所需要的技術水平對于中國企業并非難題,而更多時候在于訂購企業和消費群體的需求情況。從中國銷往歐美日韓等國的產品質量要比銷往老撾、柬埔寨和印度的好很多,除了對方政府對于質量本身的監管因素,更與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層次有關。”
他也表示,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奠定之后,許多有條件的國內外企業趨之若鶩。長期以來,由于發出訂單的國際客戶對低價產品的盲目索求,已經使中國制造企業走投無路,為了按對方要求交貨,而大批生產不能達到質量要求的產品。長遠來看,中國經濟要更上層樓,必須提高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比重,而不是畸形地只重視制造業。唯有如此,中國制造才能擺脫劣質產品的陰影,改變越來越嚴重的貿易順差,并且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發達國家。
挑剔的消費眼光
“中國制造”的誠信危機一直存在。由于中國產品頻現質量安全問題,繼美國之后,歐盟和亞洲部分國家近來也加大了對進口中國產品的監察力度。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的學者梅新育認為,中國的產品監管體制未能及時跟上全球性生產和貿易發展的步伐,從而出現了監管漏洞,導致中國出口商品質量問題和國際糾紛不斷。
近年來,在一些東南亞和南亞國家,政府部門已經開始為老百姓列出一大堆如何鑒別、判斷、區分各種假冒偽劣產品的方法,其中很多“經驗”已經直指來自中國的產品。曾經在中國廣西留學四年的越南河內一所大學的教師阮云生說:“就購買摩托車而言,越南年輕人總是喜歡說‘有錢就買日本貨,沒錢就暫時買輛中國貨用著。這首先是因為中國摩托車比日本產的便宜一大半,其次是中國摩托車質量不行,壞得很快,早晚是必須更換的,只能作為過渡品使用。”
老撾政府的中層官員Phaitoun說:“我們老撾市場上的產品主要來自泰國、中國、越南、韓國、日本和德國,而且中國產品比較固定在摩托車、電器、服裝、家具、農業機械等,但是由于質量問題很多,我們漸漸對中國產品的選擇度不是很高了。”
而柬埔寨的女華商楊小燕也說:“對于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東南亞消費者而言,比如一些普通生活用具如刀、叉等,我們會考慮使用中國產品,除了這些東西不太重要外,關鍵是中國產品的確便宜;但如果是一些化妝品、食品等與人體直接接觸,甚至吃進肚子的東西,我們一般都選擇購買日本、韓國、泰國甚至歐美貨。”
她還說:“個別挑剔的柬埔寨有錢人甚至基本不買中國產品了,即便是清洗馬桶的刷子也要坐飛機去泰國、新加坡買回來,原因就是質量靠得住。”
“對于產品的消費和使用,我們不僅需要價廉還需要質優,希望中國在提供產品時能夠使用我們東南亞當地文字的說明書,這樣會讓我們在購買中國產品的時候感覺更好一些。”老撾的Sanya說,“另外,在購買摩托車或電器的時候,我們很希望中國能夠給我們帶來那些和我們電力相匹配的產品,以便于我們節約能源。”
中國商務部亞洲司的官員也表示,中國產品在南亞市場上的形象有待提高。首先,印度不少進口商進口時首先考慮的是價格,而忽視質量;其次,中國的一些出口商對印度市場重視和了解不夠,沒有積極介紹和推銷我國的中高檔產品,往往將低檔的產品銷往印度市場,造成印度人誤解,以為中國的產品質量比不上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同時,中國的很多企業對創品牌重視不足,缺乏必要的投入和耐心。
中國商務部已經建議,今后應該把推
銷重點放在南亞中產階級消費層上,推銷產品以中高檔產品為主。
依賴投資設廠?
中國長期以來依靠低價產品的出口競爭,給其他國家的商品市場帶去巨大沖擊。那么,在對象國投資設廠,把部分利潤留在當地,能夠幫助規避對象國的貿易壁壘,爭取消費者嗎?
應當說,在市場機制不健全的國家投資設廠,往往規避了一種矛盾,又會遭遇另一種矛盾。老撾政府的中層官員Phaitoun就批評道:“中國人已嘗試在老撾建設水電站、礦業、工業化廠房、賓館、休閑度假村和超市等,但他們是很吝嗇的投資者,被支付低工資的老撾人從沒想過可以依賴過他們,而且在中國人開辦的工廠里,安全和工作環境處于較低水平。”
不過,老撾萬象的在讀研究生Xaymounkoun說:“最近幾年,中國在老撾的投資越來越多,特別是2009年老撾主辦了東南亞運動會,中國企業是在建筑和人力資源方面重要的投資支持方。我想未來兩國關系將會更緊密,而且老撾政府也會為中國投資者放寬市場準入。”而老撾的年輕學者Sanya也對到老撾投資的中國企業提出如下建議:“帶來新技術并教給老撾本地民眾,讓他們來幫助中國企業;改善品牌和產品質量并保持低價;對老撾國民友好,最重要的是注意保護環境,并且不要撒謊或者使用狡猾的手段。”
曾在印度常駐并跑過多個國家市場的王立認為,近些年來很多情況在發生變化,“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已經醒悟過來,懂得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土地價格與中國企業進行競爭”,在那里投資設廠并不容易賺錢,但在像印度這樣的大國,整體市場啟動還是很慢,同時某些領域的消費需求發展飛快,適合該行業的中國企業大舉進入。
他表示,印度手機用戶已經突破5億,直追中國市場,由于基本靠進口,印度市場的手機價格幾乎是全球最低,可以說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但這正是中國電信企業的機會所在,比如2010年1月14日,印度國內進行3G牌照發放,中國企業華為、中興、烽火、上海貝爾的對手是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阿爾卡特、北電、西門子和朗訊等,沒有一家印度本土大腕,這就減少了印度招標過程中的不正常因素;由于中國手機在技術方面有許多優勢,華為等中國電信企業已經成為印度電信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
另一種“中國制造”
現在,“中國制造”的概念已經不僅僅限于一些小商品,對于各種工程的基礎建設,中國已經當仁不讓。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讓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驚嘆不已:礦山、水電、工廠、房屋、道路……無論規模和效率都令人無法忘懷,另一種“中國制造”已經得到認可。
2009年4月,印度最大的官方貿促機構——印度貿易促進組織主席希拉·拜德在上海表示,印度政府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中國建筑公司承接印度項目的良好契機。她還稱,在運輸、摩托車制造等諸多領域,印度都能為中國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機會。顯然,打造維持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對印度而言已勢在必行。
僅在未來三年內,印度政府將投資1670億美元用于電力開發,920億美元用于公路建設,650億美元用于鐵路建設,事實上印度僅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投資就將高達5000億美元。這些大規模基建計劃使得原本便存在基礎設施嚴重短缺問題的印度,成了中國工程和建筑行業追逐的一次機遇,而且這方面印度政府的戒心不大,中國公司的競爭對手也有限,所以印方才會主動對中方示好。
目前,中印之間的投資活動還不多,2008年的貿易額也僅為517億美元。此外,印度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案件比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產品的出口。由于一些特殊的歷史和現實利益原因,雙方的了解和溝通非常缺乏,這是導致目前中國企業不能順利到印度投資的重要原因。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9月底,中國企業對印度非金融類投資金額2 5億美元;截至2009年10月底,印度企業赴中國累計實際投資33億美元。
事實上,印度國內對于中國企業的歡迎并非已經形成統一的聲音。出于對國家安全因素的考慮,前者已經拒絕過后者的許多投資行動,甚至很多中國制造的裝備也因同樣原因被印度拒之門外。
“注意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印度對中國企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于民營背景的中國企業他們非常歡迎,政策尺度也比較寬松,而對于政府背景的企業則非常防范,甚至直接拒絕進入。”曾經就職于新德里一家中國企業的王立說,“曾經有一些政府背景企業希望隱瞞真實情況進入印度投資,但是它們馬上被印度情報部門揭穿,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對于中國的一些擔憂態度。”
他表示,甚至在海洋、氣候的一些儀器、數據使用方面,印度對于中國企業介入都非常謹慎,制定了規范進口的準則,包括聯合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近期發生在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事件很多,又成為“中國制造”產品的另一種質量隱憂。比如2010年1月11日印度因為一處在建煙囪倒塌砸死41名印度工人的事件逮捕了3名中國雇員,承建那座煙囪的是來自中國的山東電力基本建設公司。倒塌事件發生后,一些當地人遷怒于中國公司。但在1月19日,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和印度商工部長夏爾馬表示,中印兩國將繼續推動雙邊投資。
另外,金融危機以來。印度出于保護國內就業等因素,出臺了新的簽證政策,限制外籍人員在印務工,已經導致大批在建項目擱置。之前印度也加強了對中國工人的簽證審核,但是其喜馬偕爾邦兩段由中國公司承建的公路項目受工程人員短缺的影響,項目進度嚴重滯后,印度又不得不為11名中國工作人員發放了工作簽證。
王立說:“與傳統的生活用品等中國產品不一樣的情況是,各種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當仁不讓的一種另類產品,中國工人的勤勞程度和長期以來造就的熟練技術,尤其是中國企業越來越高超的建設水平已經讓許多國際企業望塵莫及。”
“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另一種‘中國制造的市場機遇正酣。”他說,“但是我仍然要提醒,中國企業應該靠優良的技術和質量去競爭,這樣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市場,才能改變中國產品在家門口市場的長期不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