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奎


2月4日,國務院發布海南創建國際旅游島戰略決策滿月,海南日報以《一月春潮》為題、以一整版的篇幅綜述“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滿月大事記”。16件大事中,有兩件是省委書記衛留成部署房地產調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本島居民住房問題成為“一號民生工程”,衛指示要“下大力氣、花大錢”解決,安撫島民之心。
以“國際旅游島”概念轟動全國的海南島,迎來千軍萬馬般的“炒房客”,房產“一日一價”,短短一個月房價暴漲40%左右,個別樓盤甚至暴漲數倍,成為全國焦點新聞。一幅“富地產,窮島民”的景象瞬間投射到全國,囊中羞澀的本島人目瞪口呆暗自傷神的表情被媒體刻畫得入木三分。客之闊,主之窘。衛留成不得不親自出面穩定了。
島民們顧慮的是:“國際旅游島”會否變味為“國際房地產島”?
緊急“踩剎車”
海口南海大道,道旁椰樹成行,道中央已經架起一條輕軌高架,2010年底,游客可以從這里乘坐時速250公里的觀光列車前往海南島東部各旅游勝地。1990年代南海大道建設之初,原名“工業大道”,現如今道旁工業痕跡難覓,一路鋪開的是樓盤、酒家、賓館、寫字樓,實為海口一條新興的“服務業大道”。一月春潮涌動,此前商業平淡的南海大道,賓館也都一下子客滿了。
在南海大道一家賓館的咖啡廳,海口市某區的一位常委趙開明(化名)為記者講了一則小故事:他的一位北京朋友加入“炒房客”行列來到海口,早上看上了一套海景房,開發商出價1.2萬/平方米,朋友嫌貴,到別處再看,下午再殺回來準備買下,可令他大跌眼鏡的是,才半天功夫,房價已漲至1.9萬/平方米,朋友飲恨付款,眼睜睜看著100萬元“不翼而飛”。這是一個海口海景樓盤書寫的神話,半天暴漲58%。房地產開發商成為“國際旅游島”戰略的首批大贏家。
對當地政府而言,暴漲的房價,則意味著“暴漲的稅收”。海南省財政廳喜洋洋地公布了1月財政收入“開門紅”的消息,2010年1月,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6.45億元,同比大增10.18億元,增長62.6%。在推動“開門紅”的三大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是,“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帶動了房地產市場成交活躍,推動了房地產營業稅及相關稅收大幅增長”。海南省各級政府也成了“國際旅游島”戰略的首批大贏家。
賺得盆滿缽滿,開發商笑了;財政收入“大增”,財政廳也樂了。然而,由房地產交易火爆帶來的這個“開門紅”,是喜,是憂?趙開明并不樂見此景,他向記者強調,如此大的利益推手,如何來得及改進土地供給模式,如何來得及調整開發模式,如何來得及保障本島島民的利益?“如此下去,海南島人要被趕到五指山上刀耕火種了。”記者發問,你能做點什么改變這個局面嗎?他搖搖頭說,一己之力太微弱,撼不動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利益的黑手不允許“不同政見者”。
“太累了,很想歇一歇。”趙開明一聲嘆息。事實上,這種全島房地產遍地開花的模式,也已經把海南這塊土地累著了。海南也需要歇一歇了。企業家出身的衛留成對此看得很清楚,他在1月中旬下了一道特殊的政令:到今年3月底,暫停商業性開發土地出讓,暫停審批新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媒體稱之為“兩個暫停”。衛留成稱,海南“一房難求,一地難求”,喜憂參半,他親為苗頭初現的海南房地產熱潮踩了一記“剎車”,并提醒海南官員,必要時要大膽“踩剎車”。
“一個人在非常興奮的時候,開車速度容易很快。”衛留成說,“這個時候怎么辦?那就踩剎車或把車停在路邊休息幾分鐘,總比撞人或翻車了好。”
衛留成直言,海南呈現出了省委、省政府始料未及的開發建設熱潮,尤其是大量熱錢涌入海南買房買地,引發了公眾對海南將重現房地產泡沫的疑慮和擔憂,因此海南省委、省政府雷厲風行,“兩個暫停”“切實為海南發展負責,為國際旅游島健康發展負責”。
“‘兩個暫停就是不讓亂動了,杜絕全國人民來炒房,衛留成不想讓海南的土地變成一場博彩游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對記者分析。記者獲悉,海南省委一位常委正在構思推動島民土地自主開發模式,通過政府貼息貸款的推力,讓海南貧窮的鄉村農民自主開發鄉村生態游、農家樂,“讓最貧窮的海南島農民直接享受到國際旅游島大開發的大蛋糕”。
“強島富民。”這是最近海南省高層不斷闡述的開發愿景。
房地產,要高端的
旅游房地產,這是海南島前幾年不斷努力開發的一項支柱產業。一月春潮,乃春華秋實,洶涌而來的熱錢把前幾年開發的樓盤掃蕩一空。其實,海南島期待這一天的到來久矣。讓海南措手不及的是,浪頭太高,驚心動魄。
政府熱衷“旅游房地產”開發,房地產商們蜂擁拿地,吹響了進軍號角。海南的“旅游房地產”,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將客戶定位為島外市場,并打著這樣一個如意算盤:開發中低價位房產,以此為誘餌,吸引購房者,再用房子套住一個個家庭,讓他們成為“候鳥一族”,每年來海南島過冬,拉動消費,則百業興隆。這個邏輯為“旅游房地產”開發戴上了一頂“正確的光環”,各市縣政府爭相上馬,做著繁榮海南的美夢。
2009年初,記者曾環海南島東部各市縣走訪,所到之處,無不是大興土木,除了樓盤開發,還是樓盤開發。據說,后來國務院調查組看到這個景象,驚訝連連。
文昌市清瀾港,有一片美麗的港灣被房地產開發商們打上“白金海岸”的概念,在這里大肆開發房地產項目。這片美麗的公共海灣,用于大型旅游景點開發方為正道,但文昌市1990年代以來,旅游發展乏力,旅游開發無人問津。以白金海岸為例,當初開盤價,不過4000元/平方米上下。文昌市教育局長曾告訴記者,這般美景、這個價格吸引了幾十位清華大學的教授在那里安下“冬日之家”。每逢春節,他這個“父母官”還特別買文昌雞去慰問。“每個家庭送兩只,他們高興得不得了。”
巧合的是,記者在海口人住的賓館,前臺服務員是一位文昌姑娘,叫阿玲,就是從“白金海岸”那一帶的村子里出來的。談起“白金海岸”開發,她說家鄉除了變漂亮,當地人并沒有獲得多少利益,農民或漁民的土地被政府以幾萬元一畝,甚至有些是幾千元一畝的價格征走,她們這些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自謀生路。家鄉起樓盤變成了“引鳳巢”,失地農民的子女卻只能生活在別處——這是這一波海南“旅游房地產”開發普遍制造的“社會病”:讓農民洗腳離田,卻不管他們洗完腳干什么,遲早會帶來社會問題。
從文昌再往南走,就是瓊海市,其下博鰲鎮因博鰲亞洲論壇而名聞四海。原先,高速公路瓊海市出入口一帶,綠野蔥蔥,椰樹成林,這些年“旅游房地產”也將這里變成開發地帶了,新冒出一棟棟高樓,
成為海南島東線高速公路上的一道“新風景線”。去年記者專訪瓊海市委書記祝春榮時,問他:“搞旅游房地產,會不會跟當地發展相矛盾?”祝春榮正色奉告:“我到瓊海已經兩年半了,到現在一分地都還沒賣。”
“城市的發展要協調可持續,所謂可持續就是讓比較好的土地資源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土地是按照規劃有節制、有步驟地向社會放開,不是一下子全部鋪開。”祝春榮還告訴記者,瓊海市的度假房地產主要是面向高端人群。原來,這位書記寧缺勿濫,他屬意的是“高端項目”,以便讓有限的土地充分得到回報,并讓城市發展有步驟。
無獨有偶。毗鄰三亞的保亭縣,副縣長王文平訴苦了:前幾年保亭縣在縣城里開發中低端“旅游房地產”,每平方米3000多元,一售而空。買房子的是一群東北老人,一幅有趣的場景出現了——早上,一幫東北老頭老太哼著曲兒步行上七仙嶺,一袋面包一瓶礦泉水,就在雨林里閑逛一天,下午又哼著曲兒步行下山,晚上再到縣城文化廣場扭秧歌。王文平叫苦連天:“免費享受自然資源,免費享受公共設施,連車都舍不得坐,我們不敢再搞這種低端旅游房地產!”
本質上,去年底以來的這波搶購潮大多屬于“中低端”,只有少部分“高端”產品。把多年發展的中低端旅游房地產消化得差不多了,海南是該收緊“地根”了。未來之路,在高端,以最少的土地博取最大的回報,這不僅是海南官員的共識,也已被市場認可。比如三亞“鳳凰島”一樓盤,雖然房價被爆炒到7萬元/平方米,但700多套房子仍被搶購一空。
“我們的目標是高端客人。”這是一個新共識。
不做“別人的掘金地”
車輪滾滾,塵土飛揚,海南島四處滿載的工程車都在訴說著開發熱潮。
去年,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曾對記者說,國際旅游島開發,“必須服務于自身的發展目標和需求,不能成為一個簡單的招牌——別人的掘金地”。那么,重要的是,3月,“兩個暫停”取消后,海南重新供地,政府、開發商、“地主”,三者怎么分新蛋糕?
對于不久前三亞出現1500萬/畝的新地王,衛留成坦言,“我不主張土地拍賣價格越高越好”,原因是“政府從拍賣土地當中得到的收益一時看起來是高的,它會給后續的很多工作造成麻煩”。就是說,這位省委書記清醒認識到,本質上這是一種政府“與民爭利”行為,埋下的是隱患,為后來施政者設置高門檻。
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專訪時,衛留成被提問:按理說,對地方政府來講,拿土地出讓金是最短時間內能見到最大效益的方式,您也是企業家出身,難道您不喜歡這種很快可以抓在手里面的真金白銀嗎?衛答: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何解?衛解釋說“就是通過你的真正的策略,真正的實干,真正的發展去不斷地取得這個收益”,否則一屆省委和政府就把海邊地都賣光了,這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政府”。這位省委書記在借央視鏡頭向全省干部敲警鐘。
衛承諾,海南“財政增長部分要拿出55%用于民生”。由此而言,在如何分蛋糕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海南主政者理性而清醒,而創新土地開發模式,也已經擺上省委主要領導的議事日程。這次在海口,記者便聞知了一種新型的開發模式: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田心村,以“企業家+農民”的模式,成立“海南思樂生態農業合作社”,整合全村集體土地,由企業家投資,利潤分成,企業家和農民二八分,“讓利于民”。
田心村坐落在海南龍灣國際休閑中心之側,后者擁有9個高爾夫球場,5個高爾夫會所,是一個大型休閑度假勝地。田心村接受其輻射,以開發水上高爾夫訓練場、山坡別墅、休閑農業等為主打產品,將一個落后的農村直接打造成大休閑度假景區的“后花園”,成為第一批享受到國際旅游島“大蛋糕”的土地所有者。如今,農民將自己的房間整理成“民宿”,已經接客。未來,山坡別墅造成,農民還將分享到更多紅利。據悉,“田心模式”已獲得區、市、省三級政府贊賞。
不改變土地所有性質卻能為民謀大利——這是田心村的樣本價值。
回望本輪海南“旅游房地產”熱,由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引發的三大病變一一顯現,對自然的毀壞——海南島東海岸海灣幾乎被賣光;擴大不平等——島外人闊綽的購買力令囊中羞澀的本島人消費能力降低;挫敗幸福指數——眼見他人進高樓進別墅,本島人獨自傷悲。在海南省委“博鰲國際旅游論壇”辦公室,一位年輕的女公務員告訴記者,她早上付了訂金,下午房地產開發商卻毀約,她付不起暴漲后的房價。只能望樓興嘆。民心之不安即在此。
有人提出的對策是,海南一面開發高端旅游地產“大收割”資金,一面“下大力氣、花大錢”解決本島人的住房,平衡島內島外人的利益,如此海南不僅是海南島人的海南,而其也能真正成為祖國人民的四季花園,何樂而不為?從記者與海南各市縣主政者的對話中來驗證,此策“正中君懷”,加之市場認可,有可能成為海南房地產的大方向。
早在2008年10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率領15部委官員組成“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專題調研考察團”來北京時,明確提出:“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根本目的是‘造福全島人民,澤被子孫。”一月春潮涌動之后,這個使命比任何時候都更沉重地壓在海南執政者的肩膀之上。而海南,還未給出具體可行的答案。
接下來的問題是,“田心模式”能否被推廣,“為民謀大利”如何被普遍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