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岷源

未來ECFA的協商進程不僅挑戰馬英九的執政能力,同時也在檢驗大陸整體對臺戰略的效率。
兩岸關于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第二次協商4月1日在臺灣桃園落幕,臺方主談人黃志鵬稱,下次協商會盡快展開。對協商冀厚望的馬英九隨后對媒體說:“臺灣方面不會開放大陸勞工來臺,不會增加開放大陸農產品來臺,都獲得對方確認,同時還爭取大陸進一步開放臺灣農漁產品免稅進口。”雙方約定,第三次協商將確定早期收獲的項目,大陸方面表示:“理解島內對此的關切。”
與此同時,島內藍綠圍繞ECFA的政治爭斗也持續發酵,愈炒愈熱。近日,臺灣“朝野”終于敲定,4月30日前舉行“雙英會”,馬英九和蔡英文將面對面就ECFA進行辯論。不過有些諷刺的是,宣布“雙英辯論”的時間,恰巧是愚人節當天。
政黨輪替接近兩年,“雙英”終于聚首,可以想象會有轟動效應。邁開政策辯論的第一步,就有機會讓臺灣就重大政策理性討論,而非口水謾罵,或在“立法院”和街頭動粗動武。
政策辯論在開放社會里是應有之義。但在當今的臺灣,朝野辯論之外,還陳雜更多的政治上的算計,而島內政治生態的走勢也是兩岸在經濟協商中密切關注的重要因素。就此相關話題,本刊記者日前專訪了大陸著名臺灣問題專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
民意的催促
《南風窗》:你認為島內民意對“雙英辯論”的反應如何?
李非:對于ECFA辯論與否,島內的民意調查顯示,高達六成七的民眾贊成“朝野”辯論,綠營支持者的贊成度甚至在九成以上。現實讓“朝野”感受到主流民意的壓力,迫降“雙英”終須一辯。可以這么說,民意的催促使這場辯論不能再用任何說詞拖延或逃避。
對深綠選民來說,民進黨可以一句“馬英九賣臺”,就全盤否定ECFA。但是,對于多數淺綠的選民,他們想從“雙英辯論”中知道,臺灣得到什么利益?付出什么代價?如果不簽ECFA,是否有其它方案?或者,如果一定要簽,有沒有更好的方式?這些都是民意的體現。
《南風窗》:這場辯論是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倡議,最終由公視操辦。媒體扮演公共平臺的角色,讓朝野政黨與媒體跨越藍綠和同業競爭的心防,折沖調和促成辯論會的進行,這當中,怎樣看待媒體對這場辯論的推動作用?
李非: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從去年到最近半個多月,做了兩次民意調查,以數據告知“朝野”,民眾已經對不問是非的政治攻詰忍耐到極限。
辯論最終由公視主辦,作為臺灣公廣集團的龍頭,公視理應擔當重任。事實上,公共電視自開播以來,也多次舉辦大型選舉辯論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同業間的互信,公視此次籌辦臺灣首見的重大政策辯論會,且由“朝野”領導人親上火線,辯論會定有精彩的一面。相信馬英九和蔡英文,以及雙方背后的智庫與政策幕僚,都會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在此之前,島內另一媒體《中國時報》亦曾邀請“行政院長”吳敦義與蔡英文辯論ECFA,雖遭蔡英文婉謝,但媒體對辯論的關注和推動,已經引發社會反響。
在民主社會,除非正逢大選,通過領導人之間面對面的辯論其實不多,而是通過“議會”和媒體遂行政策辯論,從中可見媒體所起的作用。政治上的算計
《南風窗》:就戰略層面而言,透過辯論進行高層次對話。馬蔡兩人各取所需,前者借以拉抬低速民調,后者有助于布局黨主席選舉,確立“天后”地位,你會不會認為,這場辯論同時隱含雙方的政治算計?
李非:“雙英會”吵了很久,如今變成“雙英辯論”,蔡英文在“戰術上”接招,但仍設下戰略障礙。其實,當前臺政局所需的,是一場關于政經總戰略大辯論的“雙英宏觀論政”,而未必是一場關于ECFA的“雙英專題辯論”。因為,ECFA本身不是假議題,但“兩黨辯論ECFA”卻是政黨炒作出來的假議題。
我是覺得,“雙英辯論”,“朝野”各有盤算,只不過ECFA讓政壇“朝野”雙方找到切入點,促成這場藍綠對決。
先說藍營,就時機點來看,臺灣政壇“朝野”兩大秘書長會談時機,挑在兩岸磋商ECFA早收項目期間,背后意涵不言可喻。馬英九的意愿是,“逼綠營在ECFA表態,并非壞事”。“借這場辯論,會讓民眾了解,傷害農民的是民進黨,不是馬英九”。
馬英九的現實問題是:如何先簽了ECFA。雖然國民黨在立法機構掌握了多數,通過不是太大問題,但是對立志于涵蓋大多數臺灣民眾意愿的馬英九來說,他力圖打消民眾的疑慮,這也是他愿意與蔡英文進行公開辯論的出發點。
再說綠營這邊,民進黨一直說“不清楚ECFA是什么”,要馬當局“說清楚”。這樣的說法不免讓人質疑:民進黨既不清楚ECFA是什么,那你究竟是在反對什么?如今蔡英文甚至主張應由“立院”提出獨立調查報告,供為辯論基礎,但民進黨一向以來如此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ECFA,卻何嘗是基于什么“獨立調查報告”?
其實,民進黨并非不知其理,尤其蔡英文是國際貿易談判的老手,對這層道理比誰都清楚。問題是,在民進黨的思維里,簽ECFA若有助臺灣經濟發展,馬英九和國民黨就是必然的獲利者,這在政治算計上,對民進黨不利。
對于ECFA,民進黨一反到底,蔡英文還把話挑明說,民進黨有兩個最大的政治工程,一個是ECFA,一個是10年政綱。ECFA在民進黨的眼里無關臺灣的經濟發展,更無關兩岸關系的前景,只是一黨一人予取予奪的政治工程,視ECFA如玩具一個,玩倒對手才是目的。
《南風窗》:馬英九上任后即主動邀請“雙英會”,以期緩解“朝野”對立的氛圍,可蔡英文先前是推托的,不接招,后隨“雙英會”演變為兩黨對此的辯論,蔡英文為何改變策略及時應戰?
李非:蔡英文此前一再拒絕“雙英會”,既出于意識形態的堅持,加上朝大野小的考慮,不愿為馬英九的勝選背書。因為她心里很清楚,就經濟論經濟來講,馬英九的做法是對的,簽訂ECFA對于島內來講,至少是利大于弊,而不簽則是只有害沒有益。但是,作為民進黨的主席,她又不得不持反對的立場,不得不給藍營扣上“親中賣臺”的大帽子。
不過,隨馬英九民調持續看跌,加上自己歷經兩年黨魁鍛煉,功力大增,蔡英文就不再擔心為馬英九背書的問題。在形勢有了好轉之后,現在蔡要面對的是黨內同儕之間的競爭問題,這既存在黨內的世代交替和權力之爭,也是蔡英文能否續任民進黨主席乃至更上層樓的挑戰。
擺在蔡英文面前的黨內難題既有五都選舉提名的紛擾和傾軋,形勢更嚴峻的則是黨內大選提名之爭正在醞釀。此時蔡英文若以黨主席之姿挑戰馬英九,無論如何都比黨內其它人更具有正當性,而且可以從論辯中合法地攫取黨內資源和權威,借此轉化為爭取大選提名的重大資源。對蔡英文來講,爭取到這次“雙英會”,可一舉掃清因為蘇貞
昌參選臺北市長等事件導致的陰霾,最終確立其民進黨共主的地位,她就可能被民進黨認定將來能夠挑戰馬英九的綠營候選人。
《南風窗》:這樣看來,“雙英會”是不是成了臺灣下屆大選的“起跑點”?
李非:我個人的判斷是,這一場由馬英九挑起的辯論,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ECFA本身,成為了“五都”選戰前的一場硬仗、2012“雙英對決”的前哨戰,而且,是藍營由保衛戰變成反攻戰的開始。
兩岸是否要簽署ECFA這件事,有沒有辯論的必要性,其實都是相當值得懷疑的。“雙英辯論”等于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規格的辯論提前開打。“雙英對決”確立藍綠主帥對陣的位階,“小英就位,‘天王退位”,“五都”恐成為老“天王”政治前途的最后一役。
《南風窗》:怎么看“雙英會”的前景?
李非:由于雙方對這場辯論摻雜了太多經濟以外的因素,我倒覺得,即使辯論最終能夠如期舉行,也將注定會是一場跑題和走樣的辯論,爭辯不出一個所以然來。說得透徹些,“雙英”之間也不可能就ECFA進行理性的辯論,更不可能讓步接受對方的觀點。同時,蔡英文會把辯論焦點,從經濟層面轉移到政治上,轉移到統獨議題上。
經濟合作中的政治影響
《南風窗》:就ECFA而言,大陸如何打消島內對此的種種疑慮?
李非:其實,ECFA對大陸來說,只是一個區域合作的事務而已,最多只影響到局部,而不構成全局性影響;但ECFA對臺灣來說,則是一個整體性、戰略性、綜合性事件,決定著臺灣的未來。因此,毫無疑問,臺灣比大陸更需要ECFA。
關于商簽ECFA問題,中央領導胡錦濤、溫家寶都做出明確宣示,表明了立場、釋放了善意。大陸將加快推進商簽ECFA的進程,把好事辦好。
今年2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福建漳州看望臺商時,針對兩岸簽署ECFA將“嚴重沖擊”臺灣農業之疑“一錘定音”,親自闡明ECFA不會“肥了大陸,瘦了臺灣”。
溫家寶總理以兄弟比喻兩岸關系,不但意在表明大陸對兩岸商簽ECFA是基于兄弟之情而對臺灣讓利,更有意轉達大陸方面在對待臺灣問題時的原則,就是兄弟情義。總理還特別強調說,要充分斟酌兩岸市場條件的不同,關懷臺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大眾的好處,特別要照料農民的好處。
中央高層的定調,有利于臺灣方面打消島內對兩岸商簽ECFA的疑慮,更表明北京力促兩岸簽訂ECFA和構建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南風窗》:怎么解讀商務部臺港澳司司長唐煒在ECFA二次協商時所說:ECFA既不是“靈丹妙藥、包治百病”。更不是“洪水猛獸、一無是處”?
《南風窗》:自從兩岸展開簽訂ECFA協商以來,臺灣朝野兩黨的立場就處于嚴重的對立。有關ECFA的爭議,因為涉及大陸,任憑執政黨再怎么解釋簽訂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其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民進黨一定能找到反對的理由,把簽訂ECFA說成是洪水猛獸,有百害無一利,攪得社會民眾如霧里看花,不知哪一邊說得對。
唐煒司長的說法,就是提醒臺灣朝野都應該客觀且實事求是地評價ECFA,應該看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南風窗》:未來推動兩岸經濟合作中如何把握島內政治因素的影響呢?
李非:面對島內政治紛爭引發的ECFA簽訂進程受阻,大陸方面是否也應該做些反思:比如大批省級采購團頻繁赴臺,并與大企業密切交往時,是否也該多與島內的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下層進行經貿往來?有意或無意回避中南部,是否更給民進黨口實?采購的承諾數額有否全部落實到位,是否存在數額浮夸,也直接關系到大陸采購團的信用問題。此外,過于頻密的大陸對臺經貿交流活動,已經讓臺灣逐漸對大陸的惠合政策變得麻木,甚至覺得大陸是在施舍,進而產生某種異樣以至排斥的情緒。在如今的情勢下,大陸一方是否也該對此有所反思?
從國際經濟的觀點看,簽ECFA對臺灣利多于弊;從政治觀點看,則是一個意識形態問題,藍綠陣營都難以說服對方。而當ECFA已成為臺灣當局發展兩岸關系一個重要決戰性指標時,未來ECFA的協商進程不僅挑戰馬英九的執政能力,同時也在檢驗大陸整體對臺戰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