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二
韓國4年一屆的地方選舉即將于6月舉行,兩年前國會選舉中連任失利、之后到中國大學里進修的兩位前開放國民黨議員盧雄來和鄭清來,在回國前以韓國第一大在野黨“民主黨”中國事務負責人的身份接受了本刊的專訪,暢談了他們對中國認知的轉變和期待。
中國是韓國的藍海
《南風窗》:第一次訪問中國是什么時候,當時印象如何?
盧雄來:2007年,我和家人一起到中國旅游,看了天安門、紫禁城等。因為看的主要是文化古跡,所以對中國的感覺就是古老和灰色,并沒有特別留意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鄭清來: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2000年8月,和愛人隨團到延邊長白山去旅游。說實話,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除了在沈陽到長白山的火車上鬧了肚子外,還看到當時延邊城市的風景和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如同韓國1970年代的面貌。總之,城市環境和衛生狀況讓我感到吃驚,簡單說當時的第一印象就是“巨大的中國,勞累的人民”。
《南風窗》:在國會議員任滿之后,為什么會選擇到中國?
盧雄來:我覺得中國是韓國以后的“藍海”。中國目前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得到大額的貿易順差;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經濟年均增長10%,被認為是未來世界的中心,其潛力會極大影響韓國社會。于是我把中國作為研究對象,思考中國在幾千年里沒有分離而保持一個國家的原因,了解中國管理比韓國大100倍的領土的領導能力所在。
鄭清來:在任議員4年間,我前后20多次訪問中國,到過青島、北京等地。我選中國為外交對象國,是因為韓半島的統一和國家發展,與中國地理、歷史、文化等因素緊密相連。我在任內舉辦過不少中韓活動,從中感知到學習漢語的重要性。恰好我與中國人民大學有過多次交流,有客座教授一職,所以決定到北京的人民大學學習漢語。現在,我可以用簡單的漢語對話。今后,我想對中國從古代40多國到現在的統一大國這一巨大力量的源泉做更深層的研究。
中國比美國更資本主義化
《南風窗》:在中國這一年,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有哪些?
盧雄來:在中國一年生活中,我驚訝于有些方面中國比美國還要資本主義化。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原本以為沒有多勞多得的現象,這顯然是不對的。韓國人有所了解的中國是“五星紅旗”的紅色中國,而我發現中國就像“藍海”,是開天辟地和變化無常的地方。中國能力的源泉是實事求是和人本主義。中國不損害自己的根本,又引進了資本主義的優點,在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上添加了資本主義因素,這種實用主義思想非常重要。
鄭清來:印象很深的一點是,中國的大學生非常努力學習,還順從國家政策,有很好的國家意識。在我記憶中的中國人,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失沉著的心態,并不以直率的方式表達意見。他們的感情表達是間接、樂觀的。也許中國人天生就帶有大國的氣質,廣闊的領土和悠久的歷史下,緩和的生活方式已變得日常生活化了。
《南風窗》:你認為中國內部存在哪些問題?
盧雄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認為很成功,不過,在中國內部還存在貧富差距、地區不平衡、民族沖突等問題。在保持社會主義的同時,中國政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老百姓的民主要求,是以后中國發展的關鍵點。
鄭清來:在資本主義國家,隨著經濟發展。土地分割成為嚴重問題,但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土地的所有權在于國家,一旦國家下決策,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開發。開個玩笑,我認為世界最大的土地富國是中國,這就是中國政府的力量所在。
警惕中華思想
《南風窗》:中韓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些年都很高漲,給彼此也造成了一些傷害。你在中國的時候,對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是否有一些切身的感受?
盧雄來:中國古人心目中有中國是世界中心的中華思想。很多人擔心中國成為經濟大國之后追求美國式的霸權主義。毛澤東1950年代說,“我擔心中國到2l世紀變成大國時需要警戒大國主義”,他還說“未來的主人翁”年輕人應該批評走大國主義道路。如果民族主義落入封閉化和情緒化的話,很容易變成霸權主義。21世紀的地球村中,即便是強國也不能獨自生存,需要與鄰國和諧交往。
韓國具有漢字文化、儒教文化,好像有些中國人看韓國是中國的下一等國家,尤其是通過媒體炒作出來的反韓情緒會影響兩國的友好關系。在韓國,政府難以控制媒體的報道,而媒體喜歡夸大中國不好的一面,也許中國人以為普通韓國人也小看中國。這種情況下韓國媒體也需要以更中立的立場報道中國的相關題材。
鄭清來: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在韓國傳遞圣火時,韓中兩國發生的沖突是一個代表性事件,但我在中國生活時并沒有感覺到反韓情緒。我到甘肅旅游,那邊的人們很欣賞韓劇,對韓國人也有好感。當我告訴他們“我是韓國人”時,他們跟我提起了大長今和李英愛。我認為,反韓、反華情緒都是媒體夸大事實造成的。
如果說韓國有反華情緒,那也并不是近來形成的,而是在對歷史的解釋上兩國持有的不同意見造成的。
《南風窗》:中國網絡民意正在興起,其中有大量針對韓國的負面內容,也有報道說,韓國網絡世界對于中國的負面評價也很多。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盧雄來:一部分的網民和社會主流輿論是有區別的,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網上可以自由發言,而少數人的想法不能歪曲主流思想,這就需要成熟的網民進行理性的分析。
鄭清來:無論韓國網絡收到的評價是好是壞,其發展速度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金大中前總統時期推廣了因特網的設施,其后韓國的網絡飛速發展,現在有70%以上的國民使用網絡,因此像硬幣的兩面,給韓國社會帶來了正負影響。不久前網絡上的惡意回帖導致了某些明星的自殺,崔真實自殺事件對韓國社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中國的網絡發展也存在某種負面效果,但國家以嚴厲的法規來制約網絡是不是理想的呢?要相信它的自凈能力。
雙贏關系
《南風窗》:2009年12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訪問韓國時,分別會見了大國家黨和民主黨的黨首,也曾與韓國確定一個“中韓青年政治家交流機制”,對此你是否有所了解?你與中國政府的官員也有不少接觸,他們給你留下哪些印象?
盧雄來:設立中韓青年政治交流機制可能有些人反對,但為了兩國的友好關系應當堅持。除了青年政治家交流以外,純粹的青少年交流活動也需要擴大。
中國公務員很重視現場辦公,這點韓國需要學習。韓國的領導有些擔心到現場可能給民眾帶來麻煩。中國公務員總是接觸老百姓的做法是很對的。我上次聽一名中國公務員說,在桌子上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到現場可能解決;即便找不到答案,-也可以得到人民的信賴。
鄭清來:韓中兩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家成長方法、性質都不同,因此安排相同級別政治人物的會談是有些困難的。比如,中國有共青團,但韓國沒有這種制度,而且有很多黨派。我自2004年起,與中國共青團干部有過多次交流,但當時我只是個年輕的政治人。如果安排40歲左右的韓國國會議員和中國共青團干部持續進行交流,當然是件好事,但韓國有4年制選舉制度,所以這也有困難。無論如何,韓中青年政治家的交流是應該鼓勵的。
我對中國公務員的觀察,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沉著與徹底的階級意識”。他們明顯區分在自己所處位置上可做和不可做的事,不侵犯別人的領域。我想韓中兩國的公務員社會,都很重視上下級關系,都有互相幫助的習慣,但中國的特點是公務員的能力范圍很廣。比如,韓國的公務員無論他的職位有多高,也不能在交通警察的關照下,經過堵塞的道路,但中國的一些公務員卻可以在交通警察的關照下快速到達目的地。
《南風窗》:自2008年以來,有中國輿論認為,李明博總統帶領下的韓國政府,將不會像此前10年韓國進步派執政時那樣積極和建設性地處理對華關系,對此,你作為在野黨的重要成員有何看法?
盧雄來:在21世紀,中韓在經濟、政治、國家安全等領域相互依賴。目前中國比朝鮮跟韓國往來更多。在韓國看來,中韓關系跟韓美關系一樣重要。中國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將來簽訂VIA的話,兩國關系會更近。東北亞地區的穩定,我們兩國起很大作用。尤其韓朝關系改善,需要韓中更多協作。我們本來就是雙贏關系。
鄭清來:我在過去四五年間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加深,對中國有很大的信賴與期待。韓半島的和平、統一,韓國對歐洲市場的打入,都需要中國的積極合作。今后我會為兩國的共同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努力在中國也會起到作用。
在韓國看來,中韓關系跟韓美關系一樣重要。中國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將來簽訂FTA的話。兩國關系會更近。東北亞地區的穩定,我們兩國起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