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廣

前些日子,有學者提出“十二五”應實施收入倍增計劃,這很令人振奮。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在目前情況下,收入倍增計劃很難實現,如果真實施起來,也會走樣,因為我們現在的體制環境和宏觀經濟環境均缺乏這樣的基礎。好的辦法是改變發展模式,使居民收入有內生的增長動力,而不是喊口號,制定一個根據現狀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畫餅充饑,結果只會使地方政府在收入數據上造假。
我認為收入倍增計劃的目標太高,高得仰視也不得見。過去3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10%,而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僅為7%左右(城鄉合計),這個增長缺口一直沒變,最近階段即使沒有太擴大,也根本沒有縮小的跡象,而多數人估計或許多統計都顯示最近七八年我國國民收入中居民所分配的比例是明顯下降了,5年收入倍增,意味著年均居民收入增長將超過14%,而我們預計未來5年GDP增長并不樂觀,可能僅為8%左右,會比過去一段時間或過去30年明顯回落。居民收入從年均7%左右一下加快一倍,而且是在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明顯調整的情況下取得,這是不可想象的。
居民收入增長比GDP增長快一倍意味著超分配,但這缺乏可行的手段,要做到這一點理論上有兩個辦法:一是向廣大居民多發貨幣(不是注入經濟體而是直接給居民發鈔票,消費券也是一種),但是這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穩定,并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執行過此類政策;二是通過經濟存量的調整來實現,比如將國有資產分配給居民,但是這樣做的阻力非常大,執行難度也很大。這兩種辦法實際都是存量調整或改革,不是增量改革,增量中一年超分配可以,持續多年是不可能的,動存量實際是直接或間接將富人的收入或財富轉給窮人,但在中國缺乏這樣的條件,中國連物業稅的征收都做不到,在當今社會從富人或富裕地區拿錢補貼窮人比“虎口拔牙”還難。
增加居民收入不是一項制定一個宏大目標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面臨許多因素的制約,關鍵是下決心解決限制居民收入增長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多管齊下。
第一條路徑是改變現有的不合理的發展模式,增加就業,這是增加收入的最主要路徑。居民收入增長慢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的高增長低就業模式長期存在。而這表現為“兩個過度依賴”;一方面,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房地產,對房地產的過度消費,將會對消費增長產生中長期的擠出效應,如果能夠改變經濟過分依賴于房地產的狀況,無疑有利于擴大老百姓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增加“玩”的需求,將有利于服務業的發展。而服務業對于就業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由此就增加帶動居民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外資和出口增長。對外資的過強依賴,一方面造成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導致我們許多重化工業的產業鏈普遍偏短,導致就業嚴重不足,因此,未來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就必須盡快擺脫“兩個過度依賴”,使經濟增長轉向“兩個依靠”,即依靠國內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和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提高,使發展模式轉變成高增長高就業。
第二條路徑是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即強化再分配調節使用。其核心是兩條,一條是降低個稅稅率,讓富人交稅?,F在國內關于個稅的起征點,討論非常多。起征點確實是個問題,但并不太重要。我認為,稅率過高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國現行個稅稅率累積最高達到40%。在這種情況下,富人們肯定會想盡辦法逃稅。在現有不完善的征稅體制之下,稅率越高,逃稅的人就會越多。這就使得我國當前越是富人越不交稅,越是工薪階層卻月月交稅。因此,我認為應該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最高稅率以不超過10%為宜,這樣普通老百姓交3%,稍微富裕一點得交5%,富人交40%的征稅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
另一條是增加財產稅,主要是征收不動產稅或物業稅?,F在,房地產投機者,從銀行貸款,炒房賣房,從中牟利,但是卻不需要交資本利得稅和物業稅(持有環節的稅收),這顯然非常的不合理。房地產投資者短期獲取巨額暴利是近階段收入擴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征收物業稅可以一舉兩得,既可抑制房價的泡沫化,又能很好地調節收入分配。
第三條路徑是減負。雖然,短期內居民的收入總量很難有明顯的增加,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減負”的方式來增加老百姓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比如減少老百姓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減少了老百姓的支出,實際上就是增加了其收入。
倍增計劃很誘人,但結果可能是“被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