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強
剛公布的《珠三角一體化規劃》,其構思與規模等于把珠三角9個城市同城化,達到全球最大的一個超級大都會。這是一個超級大同城化的復雜系統工程,依托省、市、縣三級綠道建成1小時區域休閑生活圈,目標是2020年珠三角環境質量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把城市合并為千萬級人口的超級大城市,是時下流行的思路。在這角度看,廣東這樣做并無石破天驚之處,而以它自改革開放以來敢為人先,搶當領頭羊的傳統,在全國人均GDP最高的首富之地珠江三角洲作此先行先試,起碼有比較充裕的物質基礎。廣東一下子推出投資近2萬億元的150個重大項目,全國沒有幾個省政府能夠有此財力做得到。
對居住在珠三角9個城市的居民來說,于10年之內,能在這遠比今天廣闊的區域內無障礙地生活和流動,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吸引。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個5000多萬人口,人均GDP達到6.52萬元的大市場,經濟規模不下韓國整個國家。
這宏大的計劃,不但于我國史無前例,極目全球,較為接近的例子只有大東京灣都市群;但人家是過百年發展的結果,而且常住人口不到珠三角的60%。但是我們不能不指出,構建一個超級大都會,不光是大量投資,大搞基建,便能成功的。城市大不一定好,“大有大的難處”。當今世上約有25個人口過千萬的大城市,我國上海、北京、深圳等,都人口過千萬,估計到2020年,這人口級數的城市會有近10個。它們大都管理欠佳,光是交通運輸,就成了不治的通病。
要珠三角環境質量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即便是我國這樣能說干就干的行政主導政府,能掌控的因素也不多;而所謂目標任務、實施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簡而言之,基本上就是立項投資基本建設而已。這方面,我國無疑是十分有效率的,但是大量過去的實踐證明,基本建設的硬件投資,是需要軟件配套的,而偏偏在配套軟件方面,老是跟不上。特別是為了搞好世博,上海在各種基建的投資不可謂不用心,但是城市整體與香港相比,許多方面很明顯高下立判。
這說明了一個城市的軟件發展,包括人文素質、社會風尚、行事作風、心態反應等等,不但不可以憑長官意志,說到2020年會怎樣便怎樣,而往往甚至獨立于長官意志之外,有它自己的一套發展規律。說到底,到2020年實施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等五個方面一體化等,如光從項目建設這層面來看,我們可大有信心認為多半會依期完成。但誰也不敢擔保完成之后會運作得怎樣,更難預測到時能否做到“環境質量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按照《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香港和澳門都屬于珠三角。但是囿于“一國兩制”,《珠三角一體化規劃》就沒有把香港和澳門包括在內。香港近年來最怕被邊緣化,已經害怕到談虎色變的地步,弄到要中央領導再三公開安撫,恐懼還未完全平復。《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后,不少香港市民認為這會促進香港與珠三角9個城市一體化,避免了被邊緣化的危險。但是這個沒有香港的《珠三角一體化規劃》一旦完成,客觀的效果就是把香港邊緣化于珠三角一體化的種種建設、政策和措施之外,使香港成了這個一體化系統額外的盲腸,有如日本的橫濱與大東京灣都市群的關系。
這一個看來十分可能出現的結果,對香港當然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相信,這肯定不是廣東省在設計珠三角一體化時的初衷,因為這個結果,也一定會嚴重影響珠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如上分析,后現代大都會的管理,正正就是珠三角一體化成敗的軟肋。而有目共睹的事實是,盡管今天香港在一些方面顯得頗為不濟,但在良好的城市管理上,卻遙遙領先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用套話說,香港的成功經驗是十分值得珠三角學習和借鑒的。
而更實在和有效共贏的做法,是以某種方式把香港拉進珠三角一體化的范疇之內,將香港的一些良好實踐直接擴散到整個珠三角各城市。在這方面,粵港之間現有CEPA、《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從此引伸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各種平臺,可以充分發揮,補足一體化的缺陷,達致一個起碼包括香港在內,因而效益更加彰顯的珠三角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