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去年8月,郝晨鈞的妻子懷孕了,他們的婚禮和婚紗照計劃無限期擱置了。
郝晨鈞即將雙喜臨門:他的夫人預產期就在5月,而世博軸陽光谷索膜工程也將在5月1日正式迎來首批參觀者的檢閱。
郝晨鈞是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機械施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機施公司”)浦東分公司的副經理。如今,36歲的他每天清晨從寶山區通河新村的家里驅車9公里去機施公司位于閘北區的辦公室處理日常公務,有時從辦公室再行駛14公里到浦東世博軸陽光谷的工地指揮收尾工作。“我希望在世博會期間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拍照。”“準爸爸”郝晨鈞自豪地說,“我要讓父母、愛人在參觀世博會中感受到我的工作成就。”
說起家人,郝晨鈞的臉上寫著歉疚。“我已經連續3個春節在工地上過了,希望今后有更多時間陪陪家人。”為了這次世博建設,他虧欠家人太多,沒有給妻子一場婚禮,甚至沒有一張婚紗照,母親摔斷腿了也無法照顧。在索膜結構施工最緊張的那幾個月中,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工作就是吃飯睡覺,幾乎沒有和家人交流的時間。
2009年,郝晨鈞榮獲“迎世博做貢獻服務獎”,成為建工集團在世博園區里唯一獲此殊榮的人。
在索膜結構施工準備期間,郝晨鈞和20多位項目管理人員每天早上5點15分就到現場了。在交通通暢的情況下,郝晨鈞一般開車20多分鐘就能到世博工地,但這意味著他早上4點50分就要出門了。而對于那些沒有車的機施工作人員而言,住在世博工地的宿舍就成了家常便飯,否則他們在地鐵或公交車首班車之前就要出門了。
開始施工時,考慮到上海的天氣,一般每天早上6點就要開始工作了,因為上海在8點以后就會起風,而安裝索膜很忌諱大風。那一時期,郝晨鈞每天早上5點45分告別睡夢中的妻子,開車出發,6點10分抵達世博工地辦公區域。他和其他項目管理人員都戴上安全帽,換上黃色工作服。因為他們是高危作業,醒目的顏色在工地上很重要。然后是管理人員集中點名,大概23人一起在6點15分坐面包車,到離辦公室1公里處的施工現場。“之所以這20多個管理人員必須都在現場,是因為要保證每個作業點上有一個管理人員監督作業。膜很貴,技術含量很高,每一道工序必須要有施工經驗豐富的人完成。”郝晨鈞說,此次世博軸陽光谷索膜結構中的項目管理人員,起碼做過10個項目。
在正式參與世博軸陽光谷索膜工程前,郝晨鈞已有10年的相關施工經驗。這個上海小伙1994年從上海建筑工程學校畢業后就進入機施公司工作,這也讓他有機會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接觸到普通人并不熟悉的索膜結構施工。
索膜結構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自1970年代以來在國外建筑中廣泛應用,如大型體育場館、入口廊道、公眾休閑娛樂廣場、展覽會場和購物中心等。在中國首次采用索膜結構的就是郝晨鈞所在的上海機施公司。作為上海建工集團的子公司,成立于1958年的機施公司在1996年建造上海八萬人體育場屋蓋時采用了索膜結構。為此,公司專門請了外國安裝指導專家給中國施工人員培訓了15天。
1999年,時任技術科副科長的郝晨鈞第一次參與索膜結構施工——陸家嘴的海鷗舫,其主體建筑外形猶如一只凌波汲水、展翅欲飛的巨大海鷗。隨后,郝晨鈞和其他機施員工在虹口足球場、新國際博覽中心、F1賽車場等一系列索膜結構施工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施工工藝和管理體系。因此,當德國SBA公司設計的世博園區內最大的永久性單體工程——世博軸陽光谷工程——采用索膜結構時,機施公司自然就成了最合適的施工單位,而有著豐富施工經驗的項目工程師郝晨鈞就成為這個項目的青年骨干之一。
2007年11月,機施公司開始進駐世博園工地,首先是進行鋼結構施工。當時領了結婚證的郝晨鈞還在參與M6號線9個車站鋼膜結構項目。本來準備在2008年五一節辦婚禮的,可郝晨鈞的母親摔斷了腿,而當年6月世博軸索項目施工就要開始了,他的婚禮就一直沒有辦。對此,郝晨鈞對自己當時無法照顧母親感到愧疚,更對無法給妻子一場婚禮感到遺憾,雖然這兩位上海女性都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諒解。
世博軸陽光谷的索膜,整個屋頂膜面長約843米、最寬處約97米,由31個外桅桿、19個內桅桿及牽引桅桿的各類鋼索作為支承系統,創造了“世界索膜結構之最”。所使用的膜材料由美國生產,是世界強度最高的A類SF-Ⅰ膜材,具有不燃性、防紫外線、抗風化、自潔性和高反射性等特點,在民用建筑上的使用實屬罕見。
A類膜材的裁剪與熱合工藝、膜布與膜布之間的拼縫對齊程度均會直接影響到世博期間整個世博軸的觀感質量,因此機施建設者們特別編制了膜材的制作加工方案。索體系和膜結構體系在建筑結構上均被稱之為柔性體系,當膜布提升就位后操作人員站在索下方的懸空平臺進行膜布的固定工作,仿佛是站在鋼絲上,郝晨鈞戲稱那時的施工場面猶如“飛奪瀘定橋”。
頭幾個月的工作是安裝桅桿。“外桅桿難度很大,一根至少80多噸,最重的要100多噸。通過鋼索相互張拉與連接,最粗的一根直徑183毫米,相當于盧浦大橋上的吊索。陽光谷索膜結構是同類型鋼索用于民用結構最大的鋼索。”郝晨鈞說,膜布是從2009年4月15日才正式安裝的。“僅打開一張膜就需要很多道工序,需要八九十人同時操作,那時還不能有風,否則可能把人都吹起來。”施工要求很嚴格,每個人都配有安全帶,而膜則裝有繩網和反繩網,保證它不會“迎風飄揚”。
從第一塊膜布提升上位安裝以后,但凡現場安裝膜布,無論時間多早,郝晨鈞和他的青年突擊隊都會準時出現,配合現場施工一同提升和固定膜布,從不缺席。
大家一般工作到上午10點半就回食堂吃飯,然后去宿舍午休。通常情況下,大家在下午2點半開始工作。遇到炎熱天氣,則在下午3點半返回工地。“刮風下雨對施工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在地下‘種了很多膨脹螺栓,確保索不動,這樣才能讓膜不動。”郝晨鈞說,高溫時候膜面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紫外線反射很厲害,工人們不得不戴墨鏡工作。
傍晚6點多,施工基本結束。現場派3人值班。郝晨鈞和其他20多位管理人員回辦公室洗漱,換衣服,再開會1小時,大家去食堂吃晚飯。郝晨鈞開車到家時往往已經晚上9點了,累了一天的他往往不愿再和家人說什么,晚上10點之前就呼呼大睡了。“我和其他2個項目經理,每周休息一天,確保每天工地上我們3人中至少有一個在。我一般不休息,頂多是周末晚點上班(早上8點多到),早點下班(5點多走)。”郝晨鈞表示,因為項目重大、難點多,因此不能有半點閃失。
去年6月,郝晨鈞請父母、妻子到施工現場參觀,讓家人更加了解理解自己的工作。“他們對眼前的索膜結構贊嘆不已。”郝晨鈞為此感到自豪。
2009年8月30日,陽光谷最后一塊膜布順利安裝到位。安裝在世博軸頂部的索膜結構由69塊巨大的白色膜布拼裝組成,面積達6.8萬平方米,形如藍天下的朵朵白云,連接著6個“陽光谷”。郝晨鈞和機施建設者們歷時138天完成膜結構的施工,攻克了大型膜結構的提升難度大、結構定位困難、節點處理要求精細等特大難題。而世博軸上方如此巨大的膜布厚度僅為1毫米,其設計張拉力每米達5噸,使用壽命達30年。
去年8月,郝晨鈞的妻子懷孕了,他們的婚禮和婚紗照計劃無限期擱置了。因為膜布都安裝完畢,剩下一些收尾工作,郝晨鈞從8月以后一般早上7點半到工地,傍晚5點半下班。“我感到這樣好多了,每天節約三個小時留給家人。”
如今,作為機施公司浦東分公司常務副經理,郝晨鈞不需要每天泡在工地上。“我現在主要是考慮整個分公司的吃飯問題。不僅要拿訂單,還要管好項目,運營管理等。”郝晨鈞坦言,從技術人員到管理人員的轉變讓他壓力很大。而他帶領的“科技青年突擊隊”隨著世博工程結束而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