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曦林
有個數據——2月15日,日本內閣府發表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日本的名義GDP為50,849億美元,略高于中國的49,09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中國GDP總量已相當于日本GDP的96%,有望沖向“世界第二”——這,在全國“兩會”前后備受關注且引發熱議。
一方面,人們為國家經濟“蛋糕”不斷做大感到欣喜和自豪,另一方面,又為這“蛋糕”分配中的嚴重不公深感憂慮,甚至忿忿不平。在新華網舉行的“今年兩會,你最關心的話題”民意調查中,“收入分配”首次超過“反腐敗”等熱點問題位列榜首;連日來,會內會外對“財富分配”的關注也超過了對財富本身的關注。
社會主義國家致力于從制度和政體上來保障公民的民生利益。中央也一直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樣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但毋庸諱言,制度的優越性往往會被政治文明建設的滯后以及法制體系不完善所“空置”或“虛化”,由此使得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農民工遭遇歧視、官員腐敗等無法遏止。當今中國和諧發展的一大障礙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重一直偏低,從九三學社中央援引的一組數字看,這種偏低水準無論橫向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縱向與我們國家的90年代相比,均屬“問題嚴重”。尤其,如此“藏富于國”的趨勢近幾年不僅在加劇,而且與此相對應,少數特殊利益集團收入居高不下與多數老百姓的收入遲緩增長形成鮮明對比,以致民眾有關“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制止貧富兩極分化”等質疑聲綿延不絕。
3月5日,許多人關注到,溫家寶總理在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他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著力于三大措施:一是抓緊制定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三要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3月14日,溫總理在會見中外記者時,再一次鮮明地指出,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僅要搞好經濟建設,而且要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這三者都不可偏廢。說到社會公平正義,溫家寶不僅指出它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還動情地說道:“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并表示在自己在任的最后幾年將為這件事情盡最大的努力。
我將溫總理在兩會上直抒胸臆理解為這一屆政府對呼聲日益強烈的有關收入分配矛盾的積極回應。溫總理將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視作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任務,在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時也表示“要讓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嚴”,這其實是對政府長期積弊和以往工作現實的“糾偏”,也清晰地表明,經濟增長于我們黨、我們政府而言,是目標卻不是目的,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強。而通過今次兩會,“民富論”不僅得以充分表達,也初步成為不少代表委員們的共識,這是一大思想進步。當下既要抓住歷史機遇繼續注重經濟發展,更要下定決心盡快為合理分配社會財富“蛋糕”制定短期以及遠期的明確目標,這不僅是我們黨將“以民為本”治國理政理念落到實處的具體要求,更是考量政府良知的重要途徑。
兩會已經落幕,民眾期待有關“收入分配”等諸多問題的破解不僅在會上收獲一批建言獻策,更要在會后不會“隨風而逝”。包括總理在內的許多代表和委員在兩會上的殷殷之情,已讓我們看到解決問題的曙光。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會牽涉或受制于許多部門,許多環節。人們首先期望政府能以科學發展觀克制眼下名目繁多的“政績觀沖動”。這并非反對政府追求政績,而是反對單純為追求政績所發生的各種鋪張和浪費,希望將不必要的行政性支出和不必要的國家投資大大壓縮,以此促進“民富”建設。
當然,實現財富分配的合理公正不會一蹴而就,而且勢必在涉及特殊階層或特殊集團的利益方面障礙重重,這些都需要人民政府恪守良知,痛下決心,拿出政治勇氣,發揮改革智慧。如果依舊“說歸說,做歸做”,行政方向和利益取舍無法擺脫一些特殊利益集團的左右,那么,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很可能葬送在“財富分配”這道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