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筆撤案,心情異常地復雜。
中石油無疑是國家重大戰略的參與者、執行者、貢獻者,但也是一頭尷尬的體制所產生的“非企業非政府”的騾子。
它可以龐大到一擲千金,也可以龐大到一毛不拔;可以強大到只聽從一個聲音,也可以強大到誰也不聽。
這里,它是一個象征。
當年價格雙軌。政府定價一條軌,市場定價一條軌;當下行業雙軌。政府壟斷一些行業,市場開放一些行業。
主說了,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比之于騰訊與360,主說了,不能兼容也得兼容,哪怕電腦“藍屏”。
大連“7·16”爆炸漏油事故至今超過3個月了,中石油才期期艾艾地拿出一個“賠償綱要”,細則還待猴年馬月,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而此前他們竭盡全力的,就是壓制受損企業和養殖戶上訪,就是關閉法院起訴的通道。
根據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造成污染的責任人應當以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和賠償損失等方式,全方位承擔侵權責任。
但,當漁民與巨無霸央企之間出現力量“天量懸殊”的博弈,當央企與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主義”暗通款曲,法律的天平便告“滑牙”。
一位叮囑我們“千萬不能暴其姓名”的大連高層說,地方政府的抗爭“實在已竭盡全力”,但他們接到了肇事者的“最后告示”:一定要怎么樣、怎么樣的,他們就走!
走人?!那怎么可以!“世界500強之首”太強大了。最終,勝負與成敗當然取決于GDP,而不取決于公理與正義。
同樣的知情人士透露,重大事故發生后,肇事企業內部的思路是,公司拿點錢“表示一下”,讓地方政府出面賠償漁民損失,日后公司將以擴大投資、增加項目等途徑“補償”大連。
倘果真如此,則交易結束。百姓權益和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面前只是一枚籌碼而已。
而我們的“最后贈言”是:當中石油繼續高踞世界首座時,有誰希望聽到國際社會訾議紛紛,說中國某些央企是以對本國人民嚴重侵害的方式來累積財富的呢。
上海人有一句土話,賴急皮,勿希奇。
相信中石油已屏蔽了所有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