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這次G20峰會,被韓國政府、民眾和輿論賦予了太多的內涵。
被韓國寄予厚望的第五屆G20峰會很快要在首爾開幕了。這次G20峰會,被韓國政府、民眾和輿論賦予了太多的內涵。
眼下G20已經取代G8成為引導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國際舞臺,韓國深為進入了G20行列而慶幸。然而,起初傳統大國并不都贊同G20構架。首先是日本妄圖保持自己在亞洲唯一G8成員國地位,很不情愿地接受G20體制,何況它也不愿看到中國增強對世界經濟的話語權。其次,以法國為首的歐洲諸強企圖成立G14構架,即由G8、金磚四國中的中國、巴西、印度及南非、墨西哥、沙特14國組成。
無論是G8還是G14體制,韓國都無緣世界經濟強國之列。這是美國出于其全球戰略考慮,游說其他G8成員國及主要新興經濟體,才使國際社會接受了G20構架。否則,韓國舉辦G20峰會就是奢談了。
韓國政府和國民普遍認為,自己成為G20成員和作為峰會舉辦國當之無愧:在G20成員中,韓國國土面積最小,人口數倒數第五,經濟實力卻排在14位。在所謂富國俱樂部OECD30個成員國中,綜合競爭力韓國排在19位。特別是近兩年面對洶涌而來的世界金融危機,韓國算是擺脫危機的優等生。所以,韓國不是憑著“塊頭大”,而是通過自己的實力和表現擠進G20的。通過成功承辦G20峰會,是向世人證明韓國成就,提升韓國國際地位的最佳途徑。
韓國主流媒體也承認,國際經濟界流行一種“韓國折價”(Korea Discount)說法。意思是韓國企業的股價與外國同類企業股價相比,價值偏低。國際社會將“韓國折價”歸咎于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朝核問題、韓國議會無休止的打斗、強悍的勞工運動、政商勾結、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卻吝嗇于援助不發達國家等負面因素的存在。韓國希望通過成功舉辦G20峰會,大大提高國家形象,提升國際地位,要將“韓國折價”變為“韓國溢價”。
自韓國取得G20峰會舉辦權以來的一年多,韓國媒體充滿了溢美之詞。韓國媒體認為,這次韓國取得了第五屆G20峰會的承辦權,是有史以來取得的“最大外交勝利”,是韓國“國運昌盛”的標志。承辦G20,甚至比承辦1988年漢城奧運會和2002年世界杯意義還要重大。李明博掩飾不住興奮地說,“世界對韓國的評價比我們自己評價要高得多”。成功舉辦G20峰會,韓國有“丑小鴨變白天鵝”的感覺。
韓國輿論認為,舉辦G20峰會是韓國由發展中國家進入發達國家的“分水嶺”或“最后一道關卡”。這次G20峰會,韓國將提出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動議,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達成所謂“首爾倡議”。作為G20峰會的東道主,韓國能起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橋梁、仲裁作用,“意味著韓國從亞洲的邊緣成為了世界的中心”,甚至于“韓國從國際秩序的追隨者變成國際秩序的制定者”。如果說以上是韓國舉辦G20峰會的外交算盤的話,那么它打的經濟算盤也很精。
據韓國貿易協會預計,11月11-12日的首爾G20峰會將創造出價值31萬億韓元(約合270億美元)的綜合經濟效益。相當于10倍的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收益(26億美元)!只略為小于北京奧運會綜合經濟效益(300億美元)。這一數值相當于售出100萬臺索納塔轎車,或出口了165艘超級油輪,相當于創造出16萬個就業機會的效益。
具體說來包括直接收益、間接收益和潛在收益。
直接收益是一萬多與會者在首爾會議期間的支出,這只是零頭,區區2億美元。間接收益是外國媒體頻繁報道首爾峰會,節省下來的韓國政府和企業的廣告費,以及媒體報道增加的韓國企業銷售額、韓國出口額,粗算下來合19萬億韓元。潛在效益則是,隨著G20峰會的成功舉辦,國際上對韓國好感增加,外資涌進韓國,韓國國家信用等級上升,使造成“韓國折價”的負面因素消失,產生了“韓國溢價”。
我們不是要嘲笑韓國的雄心。韓國政府及民眾的心情不難理解,按韓國媒體的話說,“韓國人太在乎外界如何看待和評價自己”,“世界也很少有像韓國這樣全國上下因各種國際指標排名而悲喜交加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