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樓市“高燒”
“要掙錢,到海南;要發財,炒樓花”,成為到海南投資房地產的經典口號。這里曾經是中國最吸金的投資熱土,這里也曾是中國最扎眼的爛尾焦土。從熱土到焦土,海南的身上似乎還殘留著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危險的泡沫。17年是不是一個輪回?自1995年,中國海南樓市泡沫破裂以后,所謂的“炒房團”成了“逃亡團”,多少投資客和投機者傾家蕩產,一些開發商為逃避銀行追債而四處“逃亡”。新年前后,海南樓市飆漲,正迅速成為各路資金拼搶的主戰場,很明顯,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無異于開啟了21世紀又一場10年盛宴。
圍繞推進海南旅游島計劃和應對近期出現的地產風潮,海南出臺“兩限令”:今年3月前,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總規劃正式獲得國家審批前,暫停土地出讓和審批新的土地開發項目,以利海南國際旅游島長遠的建設發展。海口、三亞及瓊海等多個地方房價應聲跳漲,甚至一日一價。瓊海由每平方米4000元漲到七八千元,海口有的樓盤每平方米一天上漲5000元。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此前敞開銷售的樓盤,在“限地令”出臺后,不惜以封盤的方式將買房客拒之門外,以便坐地起價。而此前已經圈占大量土地的諸多房地產企業,手中資源越發變得奇貨可居。
現在“買房如同買白菜”用來形容海南樓市毫不為過,許多外地投資客來三亞,不論價格高低就直接把房買走。三亞和海口的高級酒店已經被前來買房的人訂滿,投資客的到來同時導致海南汽車上牌量的上漲,海口車管所都忙不過來。今年統計下來海口60%、三亞的80%-85%商品房是由島外來購買的。
17年前,海南讓全中國都學會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一次,海南踩中的究竟是蛇還是井繩,誰也不敢斷言。不過,防患于未然總好過亡羊補牢。如今的海南,乃至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經不起冒險。
廣東 謝逸楓
《“印象”搞亂中國?》
(2月22日文章)
“印象”之類實景演出如今可謂如火如荼,這種形式說不上藝術創新,只不過是把一些風景名勝當作露天舞臺的噱頭而已。如果想欣賞戲劇歌舞之類藝術,坐在劇場里效果更佳。實景演出的主辦單位要么是地方旅游主管部門,要么是一些商業機構,這就表明實景演出就是吸引游客的一種花招。
聲勢浩大的“印象”剛興起還算新鮮,很好玩,能吸引一些喜歡嘗鮮的游客。但大多數游客消費不起“實景演出”,少數人又不可能繼續“好奇”而長期保持新鮮感,這樣的產品市場前景并不廣闊。越是看起來熱鬧,越令人擔心它會猝不及防地垮下去。
再說了,游客終究是沖著獨特的風景和文化去的,要看的不是一場貌似壯觀而豪華有余,實則內涵蒼白而虛張聲勢的戲。操辦“印象”演出的也許另有想法,比如還希望借此幫助游客深入了解當地風物,然而,如意算盤恐怕也會落空,因為商業操作痕跡暴露無遺的演出是經過刻意編排介紹給大家的,游客是被動接受,可能會給游客留下霧里看花的印象,并不利于游客跟當地風物更親密接觸。
河南 馬長軍
(對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評或建議,請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