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面對似乎泛濫的影像,你需要找到“鑰匙”。它們可能就光鮮亮麗地一閃而過,但只有領略到背后蘊含的科技和文化內容,才不會讓你空手而歸。
在世博園里暢游,許多人都心生同一個納悶,連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在公眾參與館演講時都被多位觀眾問到同一個問題,“幾乎每進一個場館,就是看上一段或幾段片子,別的印象都不太深”。好像我們看到的高科技,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鄭時齡說,世博會出現之初,的確以人類最新發明的實物展示為主,蒸汽機和電話都曾是世博會上的新鮮事物,引來大量的參觀者。但是從1964年紐約世博會后,實物展示已經顯得不太重要,復合屏幕技術的成熟使得圖像和視頻成為了世博會最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盡管它可能不太直觀,需要觀者動用一切體驗和感受去自我感知,但它能夠表達的元素的確更多,也更多元化。
“創作之初,我就知道到時各個主題館的影像內容會很多。但直到布展完了后才知道,多到了鋪天蓋地的程度,處處被影像裹挾。不單單在主題影院,你在任何角落,抬頭看,左看右看,LED屏顯示屏、普通顯示屏和各種發光裝置到處都有,我沒想到影像傳播時代被這么超級和超級的方式表達出來。每次世博會都是當時生活環境最生動的體現,我們現在就是一個影像泛濫的時代?!敝袊^主題影片《和諧中國》的導演鄭大圣說,他還有一個真切體驗:似乎一半的朋友在為世博會做演出,另一半朋友在為世博會拍影像。
世博園里的科技展示并不少。鄭時齡提醒說,它可能就是很不起眼的科技,但很實用,而不一定是老百姓想象的那些很新奇或龐大的裝置。比如世博園區里往來于路途中的電動公交巴士,看上去與我們平時搭載的普通巴士沒什么區別,其實它們暗藏玄機,可以做到“零排放”,“其中有什么奧秘?光靠眼睛看是不夠的,還得用腦發掘。”
其實面對似乎泛濫的影像,你需要找到“鑰匙”。它們可能就光鮮亮麗地一閃而過,但只有領略到背后蘊含的科技和文化內容,才不會讓你空手而歸。
影像時代的《清明上河圖》
它是畫卷,是投影,更是一座真實的古代都市。從4月20日試運行以來,中國館里最受人青睞的無疑是“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畫家張擇端記載在長卷名畫里的一個古老的宋代城市,在影像時代被高科技重新演繹——完全契合了中國館的主題“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澳翘煳覀冊诔隹谔幉稍L游客聽反饋,其他的展示內容,有人喜歡有人覺得一般,但對于《清明上河圖》,90%以上的人都夸很不錯?!敝袊^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一幅長128米高6.5米的立體轉折凹凸造型的幕上,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用現代的投影和三維動畫技術,讓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動了起來:人會走、水會流、鳥會鳴。這幅令人震撼的視覺作品力求原汁原味地保留原畫的內容和中國畫“散點透視”的風格,每個人物從原作上“摳”下來時都是面目模糊的,而創作者負責將他們的音容笑貌和動作服飾一一還原。在張擇端的畫卷之外,創作者增加了宋代的夜市生活,日夜交替,4分鐘一輪回。日景691人,夜景337人,舉止各異。游客們駐足停留,然后驚呼,真的沒有一個人的動作是一樣的!
該工作人員說,對細節的還原是此次動態《清明上河圖》的精髓所在?!拔覀冞x擇《清明上河圖》進行再現,因為它是海內外公認的對中國古典城市巔峰狀態的真實描摹,它代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最佳形態。與漢唐的城市不同,宋代的城市開始”破墻開店”,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革命”。清明上河圖中充滿了生動的市井生活細節,體現了古代科技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通過領略畫中“南北通衢”、“萬國咸通”的繁榮商業景象,“勤業樂事”的市民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文化風貌,參觀者將體悟到“和諧共生”的中國城市智慧之根。”
最初應征中國館設計方案時,好幾個團隊都提出要用到《清明上河圖》,大家在想到城市和中國話題時,不約而同的想到要以它來做文章。該工作人員很希望更多人能在參觀了中國館后,了解到《清明上河圖》里展出的“城市”價值。
參觀中國館的游客在看到動態《清明上河圖》前,還有可能見到另一段稀罕的影像——真正用毛筆蘸著墨水畫出來的的水墨動畫技術,與實景拍攝和三維特效相結合的主題影片《和諧中國》。說可能,是因為中國館有兩部8分鐘的主題影片,隔天放一場,你看到的主題影片也可能是陸川精心拍攝的《歷程》。
想出水墨動畫點子的正是上影的青年導演鄭大圣,他喜歡像京劇和昆曲那樣的傳統東西,為《和諧中國》創作音樂時還特地要求使用古琴和洪鐘大呂,“世博會就是世界范圍內大家的張和望。這么超大流量的影像漫游里,中國館展示一種什么樣的影像,和影像的內容本身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大家經過了一天的影像之流,到最后基本就是形式定義內容,也就是說什么樣的形式能代表中國呢?”
水墨動畫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也只有中國有過三次嘗試,60年代的《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童》,1988年的《山水情》。“水墨動畫都不能所是極具中國特色,而是世界唯一的。中國美術片的輝煌歷史在國際上聲名卓著,而水墨動畫這項技術更是國家機密,日本人好幾次想來購買專利或者尋求合作,得到的答復都是千金不易。《山水情》之后一直沒有后作,因為成本實在太高,需要無數的畫師一筆筆畫出來的,當年可以不計成本,現在這種純藝術作品很難實現。最近我們也在電視上看過一些水墨動畫的內容,那些基本是用三維技術模擬出來的,水墨感不強。當年的記憶還在不在?我這一次要激活的是真正的手工繪制,一定要真實的筆沾上墨和水,從不同的力度和角度接觸到紙后產生暈化和渲染,國畫的韻味才會真實的體現出來。”鄭大圣說。
鄭大圣的想法很遠,他想把手工繪制和實景拍攝,三維特效結合起來。但現實是《和諧中國》的這個400人團隊只有4個月的制作時間,而負責水墨動畫部分的上海美影廠使用了一半的人力,在4個月時間也只完成了5個鏡頭——在8分鐘的影片里只占到了3分種,“只能拿出這么多了,就用在了畫龍點睛的部分——開頭和結尾。”大多數游客可能還沒意識到時,水墨動畫就匆匆而走了。
技術的震撼
這世界不缺少美麗,只缺少發現美麗的眼睛。在有心人的引導下,古老的《清明上河圖》和水墨動畫技術,在高科技的支撐下獲到了價值的外延,喚醒人們記憶的同時,也讓人領悟到傳統之精華和智慧無處不在。而世博園里長長的隊伍,可能也充當了一回“發現美麗的眼睛”。
世博園里有兩個場館前的長隊伍名聲在外,一是沙特館,一是日本館。不排上個一兩小時的隊伍,你可能還不算完整體驗了世博會這個龐大的公眾行為藝術。在烈日當空下還要長時間站著,縱然很容易產生倦怠和抱怨,但萬般等待之后看到了兩個場館里的精彩影像,你絕對不虛此“排”的。
從4月20日試運行那天起,沙特館就成為了眾口相傳的“必到場館”。沙特館的人氣來自多種因素:當時很多場館尚未準備完全,而沙特館早早準備就緒,開門迎客;既端出了神秘的沙特王子作為攬客招牌,誠意十足,還一直伴有“投資最大”這個后來被沙特方面否認的傳言;最重要的就是,它有全球最大的IMAX巨幕影院。《阿凡達》余威尚在,當時很多城市可能沒有I-MAX影廳,此番來到世博,不過一把IMAX的癮實在說不過去。
徐徐步入6000平方米的“月亮船”造型,球狀的“珍寶影院”的面積大達1600平方米。站在懸空棧橋上的傳送帶上緩緩前行,你仿佛懸浮在半空中,頭頂、腳下和前后左右都被屏幕所包圍。屏幕里,無邊的黃色沙漠,滿眼的綠色植被;朝圣的人群,現代的都市;星際穿梭,海底漫游——你仿佛騰云駕霧,正在上天入地,越過了沙特上空,飛往太空環繞地球,效果之震撼難以言表。
世博會沙特阿拉伯展館總負責人阿卜杜拉·謝赫說,選擇用巨幕影院作為沙特館的主展項,就是看中它簡單易懂,又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叭绻憧催^我們的影片就會發現,它很簡單、很好懂。這正是我們想要的效果——用簡單的方式傳遞直接的信息。正如王子所說,我們希望通過展示向中國人民介紹沙特,但我們不想讓大家看不懂,我們把沙特館稱為‘友好的展館,就是希望人們很容易地理解展示,并且享受這個過程。從目前的情況看,效果挺好,大家似乎都很喜歡我們的展館?!?/p>
與沙特館的“簡單直接”不同,日本館里的影像完全和高科技融為一體,你在視聽中感受到了日本在科技領域恐怖的創造力。日本館的主展廳是一片綠色的森林世界(四面墻壁是用高清相片彩印出的森林照片墻),主展臺的墻面上看似一臺普通的液晶電視顯示屏——慢,這是一面墻壁,是2020年會出現在日本普通家庭里的數字墻:主持人正在代替你和墻壁進行觸摸交流。伸出雙臂,兩個光點出現在墻壁上,拉動光點,墻壁上出現了一塊大玻璃,你能看到窗外的一幕幕;突然,墻壁上出現了一個影像,你有視頻電話進來了,輕輕揮一下手臂,電話接通中;電視機?當然也只需要輕揮一下手臂,電視屏幕便出現在了墻壁上,而且可以隨著主人在屋內的走動而不斷移動。
日本館把這面數字墻命名為“生命墻”,細細品味,你就能夠感受到影像全面掌控我們生活的滋味。其實它還真的就是一塊電視機顯示屏,寬度達到10米,由3面全球最大的152英寸等離子顯示屏組成,客廳的墻壁和電視機一體化,省卻了裝修墻面的煩惱。任何可以制成圖像的東西,比如時鐘、電子相框和壁畫,都可以被放置在生命墻上,你甚至可以在墻上看書。而這一切功能都是從一部講述保護自然的多媒體表演里展現出來的,足以可見日本文化中的“以小見大”。
離沙特館不遠的中國臺灣館,從創意上差點與沙特館的球體劇院“撞了車”,但它獨到的影片內容同樣讓人流連忘返,意猶未盡。臺灣館最大的亮點是它的“720度全天域劇場”,球形劇場的內徑12公尺,利用12臺高效能投影機投射出上天下地的全球幕畫面。4D特效影片《自然城市》,呈現了臺灣玉山頂峰、阿里山木林、太魯閣九曲洞的天然精致,尤其是臺灣寬尾鳳蝶和蝴蝶蘭等原生的特有動植物種,讓人猶如置身于卡梅隆創造出的潘多拉星球上,伸手即可觸摸到自然真實的一切。
4D影片在世博園里比比皆是,尤其是泰國館的立體電影《泰式幸?!?當你戴上了立體眼鏡,花兒朝你飛來,水果朝你擲來,連鯊魚都張大嘴巴沖著你奔來,全場驚呼一片。影片內容簡單,但這種純粹的技術也很享受。更值得一提的是泰國館的導游姑娘,她拿著話筒,不厭其煩的招呼著過往的游客,和忍受排隊之苦的游客們嬉笑交流,最有意思的一句話是,“這里沒有人妖,要看人妖要去泰國哦。撒哇迪卡!”
價值觀的對話
世博之旅其實是一次發現之旅,各個國家館試圖繞過文字的隔閡,用影像講述城市和生活的美好。參觀世博需要體力,更需要理解的熱情和勇氣,你要找到合適的鑰匙,所謂悅目也賞心。這把鑰匙就是這個展館想要表達的關于美好的理念,找到了這把鑰匙,你在烈日中等候許久后所經歷的才不會是單純的感官體驗,而是日后可以無窮回味和感觸的那種靈感激情和沖動。
瑞士館里就有一樣既被人稱道又容易被忽視的展項——IMAX大屏幕。從技術上來說,瑞士人的這個創意并無過人之處,很多人看到了震撼視覺的阿爾卑斯美景,但也只是看完贊了一句異國的皚皚白雪山。其實瑞士人在影片中嵌入了一個人與山的故事,一位登山家在登山時遇難,40年后他的兒子又來到山下,攀爬并面對著這座奪走他父親生命的雪山。影片其實在提醒人們思考,“人與山,人與自然究竟該是什么樣的一種關系?”
這段思考其實與瑞士館的主題息息相關。大多數人對于瑞士館最大的印象就是15分鐘的纜車,很多站了太長時間的游客借此休憩片刻,其實纜車的兩端分別象征著城市和鄉村。整個展館的設計是要引導觀眾發現,瑞士已深刻意識到城鄉生活相互依存,存在一種可持續性發展的解決方案——在保全自然的同時改善城區生活。你找到這把鑰匙了嗎?
以色列館里的多媒體表演極具匠心。一個房間里,最前面是一塊圓弧形的屏幕,天花板上吊著一個大球,房間里散落著150個小球,你的座位分布在這些小球的左右?!捌鋵嵨覀冊谡f一個關于對話的故事,個人和世界的對話。在以色列猶太教的傳統建筑里,圓代表整體和全部,所以我們的那個大球代表‘世界,小球代表‘每個人。觀眾們自然會對面前的大屏幕保持關注,他們就好像是一個整體,象征著你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多媒體部分的導演Eran Oren告訴記者,這些環境的布置各有深意。
這段多媒體影片里,以色列人談到了他們的發明,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這是以色列館設計思路的體現:如果我們有很好的對話,可以由此創造和發明,設計出事物,通往更美好的生活。EranOren解釋說,“發明是從人與人的對話中產生的,你心里有一種沖動,就像火焰,你有一種急需要表達出來的欲望,這就像在演出開場時看到的“爆炸”。我們想讓這部影片有另一種維度,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而是一種體驗感,你會感覺到一些什么東西,這不像你在看電視,然后說,好吧,我看懂了。我們演出的獨特性是,你身處這個演出中間,我們想要向中國觀眾傳達的是,以色列和中國人可以在這兒相互有更多的理解。”以色列和中國上海的淵源眾所周知,而這段影片的結尾部分還特地打出了四個大字,“天下為公”。
以色列館在影片里強調了他們在高科技領域的發明之余,向中國人表達了對話的渴望。而美國館在展現了無數贊助商廣告之余,通過三段影像盡情的表達了他們的軟文化觀念,所謂的“樂觀、創新和團結協作”的美國精神。這次的美國館,毫無新科技展示,但三段可能讓人覺得乏味的影片,呈現出了醞釀科技的土壤---文化和教育。其中第三段的4D影片《花園》,講述的是一個富有想象力和決心的小女孩感動了她的鄰居,一起來重建社區廢舊破敗的角落,最后城市煥新顏?!罢鹊厍?幽默生活”,一個年輕人看完《花園》后,和身邊的老人這樣說。
在影像的技術之外,總有一些影像的展示讓人為天馬行空的小創意叫絕。一為捷克館的3D立體小舞臺,小到也就一平方米的窗口,湊近窗口的感覺就像老式照相館里的師傅把頭伸進鏡頭前的黑布里,你的眼前是一個立體的小舞臺,變換的3D影像內容為捷克的室內裝潢和服裝設計從遠古到哥特、巴洛克和捷克立體派乃至未來的演變;一為墨西哥館的面具電影。這個面具廣場由40個極具民族風情的人物頭像面具組成,戴上面具,你的眼前出現了40種墨西哥真實生活的場景影像。尤其別錯過那個龍首面具,這里面放映的是墨西哥華人們的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