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茜

當國人還在為德國工業和德國制造津津樂道之時,德國已悄然完成了從生產型經濟到綠色經濟模式的轉變。德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2009年6月,德國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動德國經濟現代化的戰略文件,強調生態工業政策應成為德國經濟的指導方針。德國的生態工業政策主要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制定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戰略;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可持續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措施及實行環保教育、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措施。
低碳、環保的理念,不但進入了德國城市大工業區,也進入了普通居民的住宅區。自然空間重新進駐城區,德國城區與景區涇渭分明的分化將成為歷史。本屆世博會德國館創意總監何德林提出了balancity(和諧都市)的主題,他反思:“擁有越多的高樓,城市就會越美好嗎?我們認為,擁有更多的綠樹和草坪的城市,才會變得更美好。讓個人能生活得更好,這樣的和諧才是最重要的。”低碳時代,節能將成為衡量未來建筑品質的重要指標。德國館通過特殊材料的使用來實現低碳建筑降低能耗的“減”和環保能源的“增”。為了降低能耗,德國館使用了特殊材質制成的節能網膜。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半透明網膜,白天可以反射紫外線和熱量,夜間猶如“燈罩”,使德國館整體散發出白色溫潤的亮光。即將到來的夏日炎炎,德國館單憑借網膜就可以抵御上海長時間的光照對場館的侵襲,令參觀者在館內參觀時仍可以享受到遮陽傘般的陰涼和舒適。游客不必擔心網膜遮擋視線,通過如“針織玻璃”一般的網膜,游客可以清清楚楚觀看到場館外的情形。世博會后,這層巨大網膜拆卸下來還可以返廠進行再生產成為箱包、遮陽傘和服裝等。連工作人員身著的橙色工作服,也可以進行百分百的降解。環保能源的“增”則通過場館外層的涂料來完成。展館展露在外的自然景區與地質學的分層模式形似。最上面一層種植一種特殊的“草”,它們在整個世博期間將隨季節從綠變紅。下面一層的紅褐色的硅材料則用來吸收太陽能,降低碳排放。德國館由自然景區和展館主體兩部分組成。在展館主體內,游客穿過紅燈閃爍的暗室,可登上電動滾梯進入夢幻海港。圖像和音效共同制造的“海洋”將人們包圍其中,通透、無污染的海底世界令人心馳神往。漢堡海港、易北音樂廳、聯合利華大樓展現了德國人在“建新”的同時“不廢舊”,新的建設立足在原有的城市根基上達到了和諧的統一。迪特馬爾·施米茨認為:“一座理想的城市要在城市多元化和合理的城市密度之間找到平衡;既具有各時代的歷史積淀,還要有它獨特的氛圍和魅力。”
德國人同時發明了一個可供場館內600人同時參與的游戲——金屬互動球來傳達德國的環保理念。現場觀眾發出最大聲音的位置將成為金屬互動球搖擺的方向,球體自轉的同時,表面也會呈現不同的影像和聲響。斑斕多彩的互動球展現了五大洲的綠色美好生活,這與危機叢生的地球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個游戲傳達了德國人的城市哲學——平衡與和諧,才是地球和人類的未來存在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