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

NBA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市場,而CBA則是東施效顰。
“姚老板”入主CBA,給中國職業籃球市場帶來了久違的激情和活力。圣誕節那天,當北京球迷得知姚明將前來督戰,比賽門票一下子被搶購一空。然而,引人深思的是,中國CBA聯賽畢竟不能只靠姚明一個人,未來的CBA球隊究竟應該如何生存?
CBA球隊只虧不賺
“中國CBA要向美國NBA看齊”,這個口號已經喊了幾年了。組織者從賽場“籃球寶貝”美女拉拉隊的包裝,到總冠軍戒指和獎杯的制作,一切都讓人多多少少嗅到NBA的味道。可是從各CBA球隊經營運作情況看,目前還沒有一家俱樂部能夠盈利。
從上賽季CBA的現狀看,總冠軍廣東宏遠俱樂部無疑是經營最成功的一家,他們擁有出眾的成績(六個賽季五奪總冠軍),球市還算火爆,又背靠宏遠集團大企業的贊助,盡管如此,廣東宏遠每個賽季的經營最多也僅是勉強收支平衡,指望“掙大錢”根本談不上。
除了廣東宏遠外,CBA其他諸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俱樂部能收支平衡。作為廣東宏遠的同省對手,廣東東莞男籃從2005年獲得CBA參賽資格以來,由于成績逐步提高,收益也隨之增長,但每年也只能收入千萬元左右,根本不能支撐俱樂部一年運作所需的費用。
作為上賽季第三名,江蘇南鋼俱樂部本來還算是比較有錢的,畢竟他們身后有著大企業支撐,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本賽季開賽前卻曝出了部分主力球員因薪水太低拒絕與俱樂部簽約。相關人士稱,新賽季俱樂部支出比上個賽季已多出了50%,可球員還是不滿意。
相比之下,在CBA聯賽中下游徘徊的球隊,經營更為慘淡,即使身處國際大都市的上海隊也不例外。在姚老板入主球隊前,上海大鯊魚的成績一路下滑,經營也隨之惡化,球隊一度面臨崩潰的邊緣。直到新賽季開賽前,姚明成為球隊老板后,上海男籃才完成新賽季資格的注冊。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東北虎吉林隊身上,記者曾多次赴長春采訪,親身感受到球迷對吉林男籃的支持,尤其是前幾年因為比賽太火爆了,賽會組織者甚至把記者席的座位票都給賣了,記者只能在一個小角落站著看比賽。可是就是這樣的一支球隊,依然深受資金困擾,每個賽季都是入不敷出。據傳,本賽季吉林男籃憑借華人老板黃健華幫忙,才勉強渡過難關。
此外,很多俱樂部因為無法承受巨大開支,不得不將球隊轉讓。比如陜西男籃和浙江男籃都在本賽季前換了東家,才能保證新賽季的參賽資格。更為窘迫的要算云南男籃了,因為沒有錢,只能欠著球員薪水,結果籃協不干了,上個月底中國籃協對外宣布,云南紅河男籃被剝奪參加下賽季CBA聯賽的資格,有條件保留2010-2011賽季的準入資格。這是CBA球隊由于經營不善所受到的最嚴重處罰,這也直接導致新賽季CBA只有17支(奇數)球隊參加。
在CBA歷史上,球隊被剝奪參賽資格的事并不罕見,2004年,由于奧神拒絕放孫悅參加國青隊集訓,籃協剝奪了奧神參加2004-2005賽季CBA聯賽的資格,隨后奧神宣布退出,前往美國征戰ABA聯賽,也就是美國籃球小聯盟比賽。不過由于拖欠工資而對球隊禁賽,這在中國籃球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舉步維艱源于體制
中國CBA只賠不賺,歸根到底還在于體制的限制和管理的混亂。
在近幾年CBA聯賽中,聯賽委員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凌駕于CBA聯賽辦公室和俱樂部之上,可是聯賽委員會終究是籃管中心的下屬部門,說到底一切還要聽上面說了算。如今,中國籃協把幾乎所有的經營權力回收,各俱樂部的經營權力微乎其微,甚至有俱樂部老板說,我的企業要想給球隊冠名,還必須要給籃協交錢,同時我還要養著我的球隊。此前籃協給各家俱樂部的費用是100萬人民幣,前三年實行籃協統一經營后,各俱樂部更不抱有太多的期望。某俱樂部人士表示,一直以來籃協就從聯賽費用里面扣除各種費用,到俱樂部自己手里的時候,已經所剩不多,統一經營后也不要抱太多的期望,因為,籃協從場地器材到其他硬件上,一直不斷“供給”,這些費用到最后還是要從各個俱樂部費用里扣除的。
實際上,CBA各俱樂部的預算并不多,因為國內球員的收入并不高,所以,各個俱樂部并不需要在這方面有多少投入,他們的費用主要還是花在聯賽競賽費用,如主客場比賽來回的差旅費、主場招待費用,另外就是外援的工資。前幾個賽季CBA規定外援工資每個月最多為2萬美元,新賽季上調為2.5萬。這樣,兩個外援在一個賽季的支出大約在150萬左右。一個俱樂部一年的平均費用在500萬左右,這與足球俱樂部之間的差異相當大。至于收入,宏遠男籃曾標榜100萬元利潤,這個數字其實帶來的更多的是尷尬。另外值得CBA“炫耀”的是遼寧男籃,前個賽季他們通過拍賣主場曾獲得100多萬的收入。實際上,現在不少俱樂部是在出賣自己的出場費,每場比賽大約能有幾千元或者一萬多元收入,這是對CBA一個巨大的諷刺。
本來,各俱樂部成立之初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但從目前收益情況來看,俱樂部更多是通過球隊對所屬公司進行廣告宣傳,并沒有獲得實質性盈利。他們的經營范圍包括:球票銷售、場內廣告(盈方公司規定的兩塊廣告,且限時段)、球衣廣告。
按照籃管中心的規定,俱樂部不能使用俱樂部標志用于盈利,沒有任何制造和銷售紀念品的權利。俱樂部招商范圍之外的廣告業務均由中國籃協指定的管理運營商盈方公司運作。中國籃協每年從中收取利益,并按照俱樂部每年聯賽的排名情況給予一定廣告回報(冠軍球隊在350萬-400萬元之間,一般球隊在200萬元左右),但是這點錢根本無法應付俱樂部的浩大開支。
相比之下,NBA聯盟則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商業組織。聯盟負責組織、推廣、經營賽事,處理涉及俱樂部之間的公共事務。俱樂部是聯盟中的成員,只需要為聯盟支付管理費和管理人員工資。
NBA聯盟是一個嚴密的契約關系,契約限制了聯盟和俱樂部雙重經營體制。俱樂部的公共產品、公共事務必須完全交給聯盟管理。如果不認可這個契約,就必須退出。聯盟中有一個談判指引,規定了涉及聯盟一切有關人員(包括聯盟、俱樂部、球員、球員工會、經紀人)的權利和義務,所有這一切是談判的基礎。條文規定:聯盟經營收入包括轉播費、聯盟標志產品銷售、聯盟衍生產品開發(比如網絡游戲、服裝、食品、兒童用品,甚至餐廳和大巴)、全球推廣活動如NBA中國賽等。目前,聯盟收入的51%用于返還給各俱樂部支付球員工資,另外還有一個固定比例用于聯盟自身費用的支出。
另外,為了平衡俱樂部之間的貧富差異,避免聯賽呈現一邊倒的局面,競爭性、觀賞性和市場受到影響,NBA聯盟實行聯盟總收入平均分配的制度。由于排名較高、有大牌明星的球隊,收益會和成績不濟、缺乏明星的球隊差距明顯,為此,NBA聯盟將轉播權、贊助商、廣告和NBA專賣店的收入平分給每支球隊,即使俱樂部實力再弱,也會有一個基本收入確保俱樂部的基本運營。換句話說,絕不會像CBA聯賽中的陜西男籃和浙江男籃一樣,經濟困難到要“賣隊”。
該向NBA學什么?
近幾年,NBA聯盟商業運作的先進理念和俱樂部運營的巨大成功,時刻刺激著中國籃協,他們希望通過學習這些經營策略和理念來改變中國籃協的現狀,推進中國籃球職業化進程。
以電視轉播為例,前年聯賽電視觀眾達到4.2億人次,現場觀眾達到100萬人次。然而在4.2億觀眾的浮華背后,卻是各個俱樂部的哀嘆和抱怨。首先,中國CBA的轉播權不但賣不了錢,反而要請CCTV轉播,還要向對方付錢。另外俱樂部經營權限狹窄,雖然看起來和NBA的幾個經營權限科目相同,可是條條框框都有約束,運作方面經常會受到限制,致使大多數俱樂部很難擺脫經營困境。
有專家指出,多年來俱樂部頭上有兩座大山。一座是盈方公司商業廣告侵占,另一座則是中國籃協壓在俱樂部之上的權威。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官方手冊明確劃分出盈方公司和俱樂部廣告權益歸屬。共計17個招商項目,屬于俱樂部的只有6個,而且其中還有1個形同虛設。“其實,盈方僅把一個廣告牌給了俱樂部,而且還規定必須是銀行、房產兩類。廣告牌是轉動的,只有兩分鐘展示時間,得到的利益還必須與盈方平分。據了解現在沒有一家俱樂部動用這個轉動廣告牌。俱樂部在夾縫中生存難啊!”談及此事,某俱樂部工作人員非常無奈。
目前俱樂部運行比較成功的,廣東宏遠可以算一個,然而俱樂部經營情況并不樂觀,宏遠副總經理劉宏疆不無憂慮地表示,廣東宏遠的球票和冠名在俱樂部的經營收入中占有80%以上的比重,這是不合理的,這一收入在NBA俱樂部的經營性收入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NBA的經營模式則非常完善。據了解,NBA經營體制由兩部分構成:俱樂部和聯盟。在聯盟中,各俱樂部是以營利為目的獨立法人,屬于公司,他們經營范圍包括:球票銷售(門票收入:常規賽6%的收益上繳給聯盟、季后賽上繳稅后45%利潤)、場內廣告、球衣廣告、球衣等紀念品銷售收入(這些收入都歸俱樂部所有)。另外,紀念品銷售不使用聯盟標志的,不受聯盟限制,只上繳聯盟一個很小比例的“費用”。當然,如果銷售聯盟標志的產品,銷售范圍不得超過比賽場館半徑70英里,同時銷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上繳聯盟。
目前,NBA俱樂部之間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是否能進季后賽?大牌球星的號召力如何?(比如76人隊光艾佛森一人的球衣一年就銷售20萬件)以及球場上拉到的廣告等。說到底,NBA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市場,而CBA則是東施效顰,只學表面,難及精髓。所以說,對于“姚老板”和很多志在打造中國的成功CBA俱樂部的老板來說,要想在短時間內盈利,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