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
為什么一定要用完全不像的大小兩組演員,如果是為了讓后門大演員少攤點戲份,怎么解釋小演員選擇得也不得體?憑什么唯獨黛玉可以從小演到大?是她帶的資金比較多嗎?小寶玉比黛玉小四五歲,青春期的四五歲簡直是兩代人!
《紅樓夢》之所以是一部巨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過了幾百年塵世變遷,它依舊能映射當下現實。我看到過一個帖子,把鄢潑遇襲事件代入紅樓人物,他是馮淵(雖然有點太美化他了),李小冉是英蓮(也過于美化了),而砍人的主使,是薛大傻子,支應了幾個錢,找了幾個替死鬼,這事就算平了。
而當下的現實里,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的例子還少么?鳳姐弄權鐵檻寺那幾招,多少官員依舊照搬不誤?她作為大奶,怎么折騰尤二姐,利用秋桐,當下的正室有她這身本事,沒有斗不過的小三。《秋水堂評點金瓶梅》里認為:《紅樓夢》營造了一個美好的少年世界,相對《金瓶梅》的故事,它是溫情的,更易被讀者所接受的。其實《紅樓夢》里處處是冷酷逼人的現實,林黛玉哀嘆: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并不是無病呻吟,只是她作為一個閨閣小姐,很多丑惡看到了只能假裝無視。
李少紅面對鋪天蓋地的網民批評,情緒失控,這是必然的,在她接手《紅樓夢》時就應該預想到這一天。有北京臺的人為她辯解過,新紅樓劇組水太深,很多演員帶著投資而來,有些人背后有很硬的靠山,直接能讓該戲停機。還說李少紅為了均衡費了很大周折。
既然如此,為什么要接這部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開機之初,不斷強調道具有多貴,就很令人生疑,這是個洗錢的盤子。幾件衣服過百萬,潘家園的假貨,硬要拗成真品,開一個離譜的天價,打量大家都是傻子。偏偏《紅樓夢》的粉絲都是識文斷字的,洗你們的錢也罷了,最忍不得主創沒幾個看過原著的,以前沒看過,現在看也不遲,卻還要以沒看原著為榮。經常說出“獨辟蹊徑”的理解:黛玉進了賈府后不好好吃飯哭瘦的,她荷爾蒙分泌旺盛!
這是看過小人書的讀者都不會說出的話!《紅樓夢》不比《三國》難讀,它基本白話,我們的導演、演員們已經文盲到這種程度了嗎?雖然大家都不喜歡陳凱歌,但我覺得他更適合做《紅樓夢》的導演,起碼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他年少時曾經與紅學研究所住隔壁,理想就是當個紅學家。除了他,英達也是通讀過《紅樓》的,從選秀時他的提問中能聽出來,他有自己的理解。
導演可以不聽紅學家的意見,但不代表可以不理會曹雪芹的安排。在一個普通觀眾看來,如果非要用這幾個演員的話,為什么胖乎乎的黛玉與瘦弱的寶釵不可以調換?王熙鳳是劇中唯一需要精湛演技的,為什么用姚笛這樣演技生硬的演員,生生破壞了戲核,哪怕讓她去演釵黛都不會有這種惡性后果,反正塞人的目的是演主角,至于哪個主角,她們和她們目不識丁的老大懂什么?
為什么一定要用完全不像的大小兩組演員,如果是為了讓后門大演員少攤點戲份,怎么解釋小演員選擇得也不得體?憑什么唯獨黛玉可以從小演到大?是她帶的資金比較多嗎?小寶玉比黛玉小四五歲,青春期的四五歲簡直是兩代人!初中生和大學生的差距!先不說小寶玉長得是賈環的類型,明明大寶玉演員的年紀正合適(即使大寶玉,都要比林妹妹小兩歲,全中國少女絕種了嗎?)一定要分成兩組,怎能不讓人懷疑?
作為一個《紅樓夢》粉絲,我從不以為老版不可超越,老版剛問世也褒貶不一,尤其是陳曉旭,她不算很漂亮,眼白過多是當時媒體的意見。老版中過多強調林妹妹的哭戲,削弱了她性格中俏皮、戲謔的一面,完全是可以在新版中重新得到補充的,太虛幻境也可以好好展示一番。但新版放棄了一切證明自己的機會,非要往不通的路上狂奔。我們不想稱它為《新紅樓夢》,如果它愿意改名為《大明宮詞》姐妹篇,大概觀眾們會安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