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劇要讓世界認可》(2010年第41期)
對于中國美聲歌唱家來說,不能只是唱西方音樂,簡單復制。音樂家的責任一方面是介紹外國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多唱現代作曲家新創作的作品,并且介紹到國外,讓國外的聽眾了解中國音樂的動態。就像意大利歌劇到了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后,會根據當地的語言、大眾的審美進行融合,歌劇傳播到中國也是一樣的,應該“洋為中用”。
上海 廖昌永
《改革是個關鍵詞》(2010年第41期)
善政的主體是政府,是政府如何管理社會的問題,而善治的治是治理的意思,包含著多元主體,治者與被治者是互動的,甚至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互換位置的,被管理者可以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善政向善治轉變,實際上是由政府單一的管理、服務向多元治理主體參與這樣一種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讓社會組織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追求善治被視為世界各國政府的共同目標,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府都希望有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務,更多的公民支持。
北京 王長江
《略薩:這次諾獎不太冷》(2010年第39期)
我印象中如今中國的文學獎很多,但中國所有的文學獎湊一堆,也抵不過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我看中國的文學獎也別費力去模仿諾貝爾文學獎的路子,能不能有一個讀者投票的文學獎?
說實在的,我對我國某些獲獎作品很不以為然,某些作品獲獎莫名其妙,正如評委們的口味給我的印象一樣。有的作品明明讀者喜愛,可連候選資格都沒份。關于一些文學獎搞什么“平衡”、黑幕呀、操作呀,更叫人泄氣,我信還是不信?反我不大相信某些獲獎作品的價值,由此也不敢相信某些評委的眼光,當然更不會買這么多“獎”的賬。你可以說眾口難調,但一種文學獎如果只在所謂的文學圈里熱鬧,你就別抱怨大家的冷淡了。
假如某項獎肯給我等十分愿意汲取優質精神食糧的平民百姓一點點機會,讓我們也投上一票,也許不比權威的專家更權威,但至少,我們不會因為“照顧”什么,去找借口給文學附加某種別扭的標簽,然后再解釋某項文學獎的定義。作為讀者,我只愿意真誠地給我喜歡的作品投上一票,而且我相信,一項文學獎因讀者的參與而厚重,被讀者選中的才是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
河南 馬長軍
(對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評或建議,請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