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如果想達到“3億元”的高標準,不僅需要經驗,最好是失敗的經驗,還要有運氣,起碼不能撞上《阿凡達》,也別撞上張藝謀馮小剛們。
5億元的新標桿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讓人眼紅的一個理由是,他早早喊出了“過5億”的口號。
5億元!大概相當于今年上半年票房排在前三位的國產影片的總和,把《建國大業》去年9月剛創下的4.15億國產電影票房拋在了身后,只是離《阿凡達》剛剛在內地市場創下的13.8億票房還有很大的距離;另外,如果一切順利,片方拿到2億的票房分成,幾個投資方(唐山市政府投入6000萬)能分享的利潤總數在7000萬左右。而華誼公司算上植入廣告的利潤可能超過1億,是其投入的兩倍多,會給它的季度財報添加華彩一筆,給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不少信心。
和馮小剛一起在中國電影市場里成長起來的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在年初公司財報發表時說過,“剛開始時,一部電影賣3000萬的票房還很費勁,但10年后票房達到3個億才是大片的標準。”他和馮小剛1999年開始合作《沒完沒了》,賣了3000萬的票房;10年后的中國電影市場里,超過3億的電影已經有了《建國大業》,《非誠勿擾》和《赤壁(上)》。
與《赤壁》的大投資相比,另外兩部電影高票房的背后是片方不再追求那些高得離譜的投資數字,尤其是植入廣告的運用,為中國電影找到了票房之外成本回收的第二條路。現在,王中軍和馮小剛正試圖把“億元俱樂部”的定義再往高處走一點,成為新標桿。老百姓還會一如既往地愛馮小剛嗎?5億這道坎可能就是答案。
最初,提前看過《唐山大地震》的業內人士不太相信,華誼和馮小剛真的能實現5億的目標,大多覺得3億到4億不成問題,5億就懸了。離《唐山大地震》公映還不到一個月時,華誼通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地的電影院,最低票價從原先通常的30元漲到35元,其他城市也隨級別各自調價。消息公布后,很多人開始相信5億票房是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因為最簡單的計算就是最低票價漲了1/6,片方可能回收的票房收入也會相應增長。
這個消息就像炸開了鍋,片方和電影院經理們的嘴仗直接在媒體上開打,雙方各自訴苦,抨擊對方“不厚道”,傷害消費者利益。其實“最低票價”,是說院線在和片方最終結算時的票價不能低于這個數字,通常用于周二半價日、團體包場或者時段優惠時,與平時大多數觀眾最終買到的票價直接關系并不大。
目前在上述四個A類城市,一般影片和好萊塢大片的最低票價都在15元到20元,國產大片為30元。院線經理們抱怨,票價一上調,他們已經賣出去的團體票怎么辦?而且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平均票價的確漲了。馮小剛則抱怨,“最低票價是對我們片方的保護,與消費者是無關的。即使我最低票價定到1元,電影院也不會賣3元的票,它還是賣70元一張”。
其實馮小剛還說了一句真話,可是被大多數人忽視了,他說“最低票價35元,其中只有四成是投資方的,剩下的六成都是電影院和院線的,結果變成我們漲了5塊錢。”說到底,漲了價,雙方都獲益,影院和片方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無論賣1元還是賣100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在的問題是雙方誰也不愿意主動擔起這個漲價的名。
如果華誼真夠牛,就應該向好萊塢看齊:2009年美國電影市場的數據里,55%的票房收入歸制片公司,45%的票房收入歸電影院。其實這幾年在最低票價或者票房分成比例上向院線方面挑起“事端”的電影不算少,但每次被公開炮轟的倒霉蛋,往往是新畫面和華誼這兩家民營公司,幸好這兩家公司都各有一個包產金雞蛋的老母雞——張藝謀和馮小剛,沒人會忽視他們。
華誼這次喊出5億票房的背后還有一個壓力,公司2010年度財報上的漂亮數據。華誼兄弟2010年一季度報表顯示,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3.0%、凈利潤同比下降56.9%。而且即使是去年,如果沒有《風聲》在上市關鍵時刻2.25億票房的托底,以《追影》和《拉貝日記》慘不忍睹的票房,王中軍很難向投資人交代,怎么你以前的電影盡賺不虧,上市第一年的業績卻不堪到如此地步呢?
基本一年拍一部作品的馮小剛,這個月底又將投入到《非誠勿擾2》劇組里,這部八字還沒一撇的電影幾個月后肯定要上賀歲檔,馮小剛把自己當成了“鐵人”。為什么愿意這么累?馮小剛倒實話實說,“第一,公司剛上市,希望給股民多一點回報;第二,王朔寫的劇本很好玩,我希望在年底給大家帶來一點笑聲。”
22日上映當天,華誼公司對外宣布《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達到了3600萬,超過了《變形金剛2》和《阿凡達》,成為中國電影市場首日票房新冠軍。而且《唐山大地震》在3周的時間里,將會爭取到全國80%的銀幕,王中磊把這叫做“滿覆蓋”。片方最初的想法——首映前三天過億,票房過5億,沖6億——有可能實現嗎?
“如果沒到5億,你會失望嗎?”
“應該會到的”,馮小剛回答我說。他說,自己只有在寫劇本的階段才會擔心,才可能出現那種站在懸崖邊上的感覺,“我善于聽取各方意見,如果多數人不喜歡我的故事,我會主動反省。我和觀眾的趣味是一樣的。”
艱難的1億元
雖然今年上半年沒有一部國產電影的票房突破3億,但懂行的人都相信王中軍對于“億元俱樂部”的判斷,過3億才是大片的標準。尤其是到了12月的賀歲檔,張藝謀的愛情電影《山楂樹之戀》、陳凱歌改編自傳統經典的《趙氏孤兒》、馮小剛的喜劇電影《非誠勿擾2》、王家衛的武俠電影《一代宗師》和姜文“神秘”的《讓子彈飛》同期較量,部部都是大片的范,而且有這么個爭奪“億元俱樂部”新一哥的機會,每個導演都會使勁力氣,不愿意主動缺席的。
大概在《二十四城記》公映時,有人問過賈樟柯怎么看待億元俱樂部,老賈肯定不喜歡這種方式,“這個俱樂部干什么的?他們談電影嗎?”億元俱樂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就像中國商業電影的最高獎項,和歐洲三大影展的最高獎分庭抗禮,它最早是在2009年1月份被廣泛叫響的。
那時寧浩導演的《瘋狂的賽車》票房過億,而彼時的國產電影票房幾年來只能指望著“張陳馮”三將撐場面,從2002年起(不算港臺導演),內地只有他們三個拍了9部票房過億的電影。終于有了新鮮血液,而且還是一個年僅32歲的青年導演,其荒誕喜劇的風格在市場上經過了兩次成功的考驗,善于總結的大眾立刻給他們幾個起了這么個好聽的名字。劃地為圈,從此這個俱樂部儼然成了中國商業電影新的標桿。
“億元俱樂部”最初建立于一片廢墟。其實早在三大導演之前,在張藝謀的《英雄》改變中國商業電影的歷史之前,還有一名“億元俱樂部”的成員被很多人忽視了——2000年主旋律電影《生死抉擇》的導演于本正。《生死抉擇》是內地有正式的票

房統計以后首部過億的電影,從當年的暑期檔一直放映到國慶檔,最終票房達到1.16億。這個主旋律電影票房紀錄直到9年后才被“明星云集”的《建國大業》打破,而導演于本正當年已經59歲,他的創作高峰期是在80年代。
《生死抉擇》出現在中國電影最困難的時候,2000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全年票房只有8.6億,電影院里就靠進口大片撐場面,滿街盜版。國產電影幾乎看不到什么前途,每家國有電影制片廠都是大面積和大額度的虧損,媒體對中國電影不屑一顧,攝影棚搞成倉庫,電影院改成了舞廳和商店,導演和演員全部都去了電視劇那兒。再早些時候,電影票一張只賣兩毛五,現在好多經典的華語片都嚷嚷著自己當年過2億,那是拿現在的票價和當年的人次換算出來的,有時可能連當年的人次也是估摸著“算”來的。
等到2002年張藝謀拍《英雄》時,導演最初的期望是賣到3000萬(那時“票房導演”馮小剛的電影大賣也就在這檔次),他和投資人江志強從投拍之初就沒只考慮內地市場,他后來甚至說“他們用李連杰就是針對海外市場的,中國市場只是捎帶的”,模式就像江志強之前投資的《臥虎藏龍》。“半路出山”的制片人張偉平覺得3000萬不夠,“中國老百姓喜歡看熱鬧,這回一定要他們看一回熱鬧,然后讓他們去電影院看電影,看那些明星到底長什么樣。”
張偉平記得,那時的北京只有首都、地質和大華三家一線電影院,白天放錄像,晚上變舞廳。為了滿足大家看熱鬧的心理,他在人民大會堂搞了個電影首映,不放電影,就讓導演帶著李連杰、梁朝偉和張曼玉們走一走,“大家一看,大明星都湊一塊兒了”。看完了熱鬧的老百姓果真進電影院了,《英雄》在國內竟然拿到了2.5億的票房,那一年全國票房9.5億。一個成功的文藝片導演,徹底轉型為成功的商業片導演,此后每部商業電影的票房都超過了1億,遺憾的是伴隨著高票房而來的差口碑,尤其是到去年的《三槍拍案驚奇》達到極致。如果下一部《山楂樹之戀》再不能博得品質上的認可,對于億元俱樂部的這位元老級人物來說,再高的票房價值可能也不大了,中國電影市場已經不缺票房。
2004年的“億元俱樂部”迎來了新的成員,“北小剛,南星馳”。這一年15.2億的電影票房總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了4億多,《十面埋伏》、《功夫》和《天下無賊》三部電影全部過億,遺憾的是那一年總共上映了212部國產電影,有205部的票房沒超過200萬。
此后中國電影市場每年“節節高”,“億元俱樂部”迎來了多位新成員。2005年,陳凱歌以“元氣大傷”的代價加入了“億元俱樂部”。2006年到2008年間,張藝謀、馮小剛和周星馳威風不減,陳可辛、于仁泰、李安、吳宇森、陳嘉上和朱延平等著名的港臺導演們也不甘落伍,港臺乃至好萊塢市場成熟的體制讓他們更容易在不成熟的內地電影市場里照搬經驗:陳嘉上的《畫皮》是意外的驚喜,朱延平的成員資格更多是拜正當紅的周杰倫所賜,陳可辛錯過了《如果愛》沒錯過《投名狀》,李安則找回了《臥虎藏龍》時的失落,好萊塢歸來的吳宇森比徐克要幸運得多。那個時候,你要想加入億元俱樂部,除了大投資,你還真得有一些過硬的功夫。“揀皮夾子”的人不是沒有,但實在太少,尤其是對那些過了創作巔峰期的導演來說,如果做不到平視內地觀眾的話,壓根別想蒙混進入“億元俱樂部”。
3億元的新門檻
2008年被認為是中國電影的井噴之年,全國的票房數據從33億一下子躍升到了43億;那2009年就是“億元俱樂部”的井噴之年,年初寧浩的新近加盟,為“億元俱樂部”增添了一些平民化的味道。等到年末再次盤點時,我們發現這個俱樂部的平民化時代徹底來到:
算上2008年底公映的《葉問》和《非誠勿擾》,2009有13部國產電影過億,其中7部電影的9位導演是這個俱樂部里的新人(有兩部電影是雙導演制);2010年上半年剛過,9部電影破億,整個市場氛圍就是一種“沒過億就別來和我說票房”的味道,1億不稀奇,大片的門檻已經提高到3億了——中國電影市場真的火了,大到演員們軋戲忙,吳宇森和賈樟柯的新戲遲遲沒動靜的很大原因就是演員們沒檔期。
在現在這個“3億元”的大片時代,要想擠進“億元俱樂部”似乎很輕松。有了《大灌籃》、《大內密探靈靈狗》和《越光寶盒》這樣的“榜樣”,大量的熱錢進入到電影制片行業,以剛剛過去的6月為例,有84部電影從電影局領取了公映許可證,但真正上映的只有25部,好幾部電影連報道電影的記者都從來沒聽說過,而有幸上映的影片票房幾乎無一令人滿意,大部分成了“炮灰”,投資比票房要高,只有《人在囧途》和《異度公寓》是盈利的項目。
好幾個接受本刊采訪的電影人說,這一年來他們遇到的投資人里大約有70%是不靠譜的。有人就沖著這個耀眼的名利場而來,不考慮成本核算這些事;有人不是為了賺錢,奔著做廣告、洗錢或者上市而來,動機不純;也有人是真的沒經驗,被有些制片人一忽悠,光聽說上半年票房收入48億,沒聽說賺錢的電影不超過10部。
前些年的“億元俱樂部”靠的是導演個人的品牌。所以《大內密探靈靈狗》和《越光寶盒》這樣的電影還能靠王晶和劉鎮偉的名聲爆一回冷,但上過當的觀眾下回就學聰明了,《未來警察》和《出水芙蓉》也就被冷遇了。連吳宇森也在說,現在的內地市場很像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市場,那希望我們的未來不要重蹈覆轍——從繁榮到過剩,香港市場沒過5年就垮了。
到底怎么才能快捷而不失水準地加入“億元俱樂部”?從過去一年半的市場反應來看,可以找甄子丹拍動作戲,比如葉偉信的《葉問》系列,李仁港的《錦衣衛》乃至陳可辛的《十月圍城》;
拍都市題材愛情戲,諸如《杜拉拉升職記》,《全城熱戀》,《非常完美》和《游龍戲鳳》,演員最好要大牌,尤其是千萬別山寨,不然就容易變成像《搖擺的婚約》那種電視劇式的電影;
還有一招保證行得通,就是一直把《喜羊羊與灰太狼》往下拍,第一部1億,第二部1.27億,第三部只要還照著原來的劇情思路,別變得沒譜,過億也是小case。遺憾的是這種經驗好像沒成為一種通用法則,同是sMG旗下上海炫動傳播出品的針對兒童市場的《七小羅漢》,本來希望能和《唐山大地震》同檔期,走差異化路線,現在看起來兒童市場并非鐵板一塊,這兩年的動畫片也就紅了一個《喜羊羊與灰太狼》。
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不缺投資,只缺好項目、靠譜的公司和負責的導演。有了這些,即使你是沒名氣的新人導演,比如《非常完美》的金依萌,《大兵小將》的丁晟,配上一兩個正常發揮演技的大牌演員,“億元俱樂部”的大門就一直開著呢。
當然,如果想達到“3億元”的高標準,不僅需要經驗,最好是失敗的經驗,還要有運氣,起碼不能撞上《阿凡達》,也別撞上張藝謀馮小剛們。所以我不相信今年12月的賀歲檔真的會是“五片齊發”,其中放煙霧的成分很大。起碼已經有人替馮小剛喊出了“今年10億”的口號,所以別自尋死路,還是商量一下,把檔期排得合理一點,保證每個人都能檔期利益最大化。
今年的電影市場在國慶檔還會有一個高潮,有可能創造兩位新的“億元俱樂部”成員,一個是《精武風云》的導演劉偉強,他手上擁有這兩年戰無不勝的甄子丹;一個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的導演徐克,他名聲很響,但從好萊塢回來后的作品都沒什么好表現,這一次是和華誼聯手,熟悉市場規則的陳國富當監制,很大可能一洗前恥。而且從兩部電影的投資來看,他們兩位也有可能沖擊3億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