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有一次徐漢棠在路上走,一個同村老匠人跟他說:謝謝你啊,你讓我去年賺了十幾萬。
最近關于紫砂的新聞比較雷人,先是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了九陽等品牌紫砂煲的生產黑幕,稱紫砂煲產品中的所謂“天然紫砂”基本都是以普通陶土為原料,用化工制劑進行增色制造而成。人吃了這種“紫砂煲”燉出來的湯,可能致病。一言既出,各地大賣場馬上將偽劣紫砂煲撤下來。接下來由紫砂煲波及紫砂壺,央視又披露:市場上充斥著用化工原料調色的“化工壺”,還有人利用職稱弄虛作假,制作“代工壺”。
據記者調查,由于當地政府實施了“禁礦令”,宜興原礦紫砂越來越少,于是一些煉泥廠開始摻雜使假,大量使用浙江、安徽等外地礦料或者普通陶土,通過添加化工原料或陶瓷色料進行調色,加工生產所謂的原礦紫砂泥。記者稱,調查還發現“人為添加的鋇、錳、鈷、鉻等幾種重金屬元素”。
這樣的紫砂壺,誰還敢再用呢?
在央視的猛烈炮轟下,宜興紫砂壺藝人也作出對應,但聲音如蚊子叫,廣大群眾聽不到。比如宜興有紫砂藝人稱:丁蜀鎮黃龍山深藏的紫砂礦是最好,現在也開采殆盡,這話沒錯。但周邊還有原礦啊,還在開采使用嘛。再說黃龍山的礦空了,并不等于所有原礦都用空了。事實上,很多紫砂藝人還藏有幾十年前的泥料。紫砂泥料不像面粉,藏的時間久了會發霉出蟲,它是越久藏越好。
隨著民間收藏的興起和喝茶人的“品位”提高,近年來,宜興紫砂壺的價格越來越高,連以前喝慣“香片”“高末”而被南人嘲笑的北京人也用上了價格不菲的紫砂壺。此外,拍賣行里驚槌響處,也不排除有炒作的因素。但無論如何,紫砂壺并非一無是處,真正的紫砂壺還是可以泡茶來喝的,想玩,也可以玩出包漿來。
那么紫砂壺一點問題也沒有嗎?倒也不是,問題很多,央視記者也不一定全搞明白。據本人在宜興多次的調查,加上對紫砂壺的20多年使用經驗,可以這么梳理一下:
用原礦做的壺是有的,但價格較貴,在丁蜀鎮尹家村里,凡賣到300元以下的紫砂壺,就可能摻假。因為泥料就要賣到300-500元一公斤,一公斤泥料只夠做三四把壺,成本放在這里。賣便宜了,他喝西北風去?南京路、城隍廟里就有紫砂壺,15元、20元的滿街扔,肯定不正宗啊。泡茶后半天變餿,而且表面只有皮鞋油,沒有自然形成的包漿。而正宗紫砂壺,茶湯隔三五日照樣碧清,甚至散發幽幽香味。至于人為添加重金屬元素,我想這個金屬元素也不是為紫砂煲必需添加的,主要還是為了滿足感官指標。
代工問題也很嚴重,大師級工藝師做一把壺賣10萬、20萬,來不及出貨;或者屁股坐不定,而求購者踏破門檻。大款扔了錢就走人,這種事我也見多了。為解決供需矛盾,大師就可能請徒子徒孫代工,然后鈐上自己的章。東西也不錯,一般人看不出來。紫砂壺不像油畫(當然油畫國畫也有代筆),紫砂壺的可復制性更大,一個熟練工干個五六年,就可以在江湖上混了。在宜興有至少七八萬的外來民工在做壺,手藝差一點的做商品貨,日子肯定比富士康的員工好過;手藝好的就被私人作坊招至麾下,關在小屋子里代工。
紫砂壺的版權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所有藝人,可以說,版權意識在宜興一向是很薄弱的。過去陳曼生創制十八式,沒有版權這一說,別人仿到三分像就是高手了。改革開放后顧景舟、蔣蓉等大師創制的式樣,大家都可仿照,也沒人管。現在一樣,有一次徐漢棠在路上走,一個同村老匠人跟他說:謝謝你啊,你讓我去年賺了十幾萬。弄得徐漢棠哭笑不得,原來他就靠仿徐漢棠作品賺錢。我也見過,徐漢棠款的壺竟然賣60元,不少人買去送領導,領導肯定看不出來。
還有一個問題也值得引起警惕,價格虛高了。大師的一把壺賣到100多萬,已經不算新聞了。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商販到大陸來惡炒紫砂壺的教訓還是應該記取的,一旦砸在手里,20年也翻不了身呢。
眼下急需解決的是,對紫砂含量的檢測應該有個標準,金屬含量其實并不可怕,礦泉水里也有金屬和微量元素,關鍵是那個量。紫砂泥里允許不允許添加增色劑,添加量是多少,也應該有個行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