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中國的老人不再滿足于“長壽”,而是希望活得有尊嚴。在傳統的國家福利養老之外,老齡產業正在萌芽,市場化提供的養老產品,將給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中國,帶來更多養老模式。
老人商機
每逢休會時間,黃惠萍(化名)就會勤快地找演講嘉賓交換名片,同時客氣地說:“以后還要向您多多請教。”黃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外資上市地產公司經理,上海外灘一處豪華酒店,是這家公司的代表作。但她參加的并不是一次地產圈或者商業圈的會議,而是探討中國老齡化的學術論壇,黃惠萍要討教的對象,是老齡問題專家。
由北京大學老年研究所牽頭的“中國老年學家前沿論壇”,在舉辦5屆以后首次將老齡產業作為主題,推出“中國老齡產業高峰論壇”。首屆中國老齡產業高峰論壇的主辦者沒有想到,會議能夠吸引如此多的嘉賓,原本預計150人參加的會議,來了2倍還要多的人數。更讓主辦者意外的是,萬通地產、遠洋地產等房產商也加入其中,在過去,探討老齡化問題的學術論壇,絕想不到會引起商界的注意。
中國現有龐大的老齡人口和老齡人口增加的速度,是支撐老齡產業發展最大的動力。國家統計局2010年2月25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60歲以上人口約為1.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2%。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4億人左右,占全國總人口的31%。
對于任何一種服務或者其他產品而言,如果能把這天文數字般的人口數量,轉化成消費者數量,都意味著巨大的商業利潤。正因如此,房產商也加入了老齡化問題的探討中,寄望從專家們的觀察中覓得商機。
微利還是暴利?
“老齡產業是微利產業。”與會的發言者,在論壇上多次提到這樣一句話。但這樣的提法,與我們日常的印象截然相悖,在很多新聞報道中,老人經常是種種暴利商機的埋單者。
一位上海女士曾經向電視臺求助,說她70多歲的父母,經常受到老年保健品推銷員的蠱惑,購買的保健品塞滿了房間,總共花費近10萬元。這位女士稱老人不聽家人的勸告,卻對推銷者的話深信不疑,老兩口為購買保健品幾乎傾盡所有積蓄。
這樣極端的例子可能并不多見,但如今城市社區里隨處可見的保健品門店、公園門口針對老年人的旅游項目推銷等等,無不暗示著老齡人群,已經成為很多商家的目標,這些熱鬧的場面制造了老齡產業是暴利產業的假象。
事實卻正好相反。“誰的錢最好賺?第一位是孩子,第二位是女人。賺老人的錢肯定是困難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田雪原提醒準備進入老齡產業的商家,首先要意識到老齡市場開發的艱難和風險。老齡人群的相對貧困化,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爭的事實,這意味著,老人對花出去的錢更加“較真”。
在中國投資老齡產業的風險更加明顯,因為中國老齡化的一個特征是“未富先老”。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教授認為,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在2010年以前,“未富先老”可以說是中國老齡化最大的特征。
如果光看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中國遠遠不及那些早已邁入老齡化的國家。根據聯合國的預計,到2050年,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3個國家是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目前經濟發達地區老齡人口大約占當地總人口的20%。
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是一個社會老齡化的標準,中國剛剛邁入老齡化門檻。但跟那些老資格的老齡化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遠遠被甩在后面,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退休就意味著生活水平的下降。同時,社會福利保障的薄弱,無法給收入減少的老齡人群提供足夠的社會幫扶。
城鎮職工退休后尚有一定退休金保障,而中國的國情是,龐大的人口在農村,農村老人的福利保障多年來遠遠落后于城鎮。
對照中國“未富先老”的現狀,經濟發達國家高福利政策支撐的養老體系,讓馮曉麗非常羨慕。馮曉麗有著官方和民間雙重身份,身兼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主任和中國社會福利協會副會長。在考察澳大利亞養老制度時,馮曉莉看到,澳大利亞政府專設“老人部”,下設4個司。如果一名老人某一天想到需要進入養老機構,只要他提出申請,僅需要一周的時間,政府人員將對他進行詳細的資格評估,然后按照他的身體情況、經濟情況和意愿,將他安排到養老機構中。
這樣一套高效的制度背后,是澳大利亞政府每年巨額的政府購買,這些錢會用在150萬老人的身上。
政府福利的“未富”和個人財產的“未富”,都導致了中國的老齡產業利潤微薄。而那些違規、違法,或是打著“擦邊球”的暴利老齡商業,給正常的老齡產業發展帶來了困擾。“靠虛假廣告賺錢的行業,和經營艱難的養老院,是不是都應該被算作老齡產業呢?如果都被一視同仁,我們利潤微薄的養老院怎樣得到政策的支持?”杜鵬教授說。
杜鵬認為,目前一個緊要的工作,是厘清老齡產業的范圍,在老齡產業中還要區分出基本的養老服務和滿足更高需求的養老服務。基本的養老服務應該得到政策的扶持,通過政府購買滿足基本需求。而對于滿足更高要求的服務,比如高端服務、私人服務,應該由政府制定標準、監管體系,交由市場發展。
讓杜鵬欣喜的是,2010年政府對養老服務重視,超過了過往,政府部門已經將建立養老服務標準和監管體系,作為重要的工作。杜鵬認為,這些變化很可能讓2010年成為中國養老服務業、老齡產業的分水嶺,老齡產業概念不明、政策模糊的現狀將得到改變。
民間養老機構野蠻生長
中國的老齡產業中,養老機構是最早啟動的一個行業。在過去幾乎由政府福利包辦的養老體系中,福利養老院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但隨著老齡人口的迅速增長和老人對生活質量要求的變化,政府開辦的養老院已經無力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在北京市,老人進入公立養老院的難度,堪比將孩子送入熱門的幼兒園。一種民間的傳言是,除非拿著中央領導的條子,否則不可能住進公立養老院。
2009年全國在民政部登記的養老機構,有近4萬家,床位數共為266萬張。馮曉麗介紹說,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每100人應該擁有養老機構床位2-4張,發達國家為6-8張,目前中國每100人擁有床位是1.8張,養老機構資源仍然短缺。
與此同時,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數量也在快速增加,2009年達到1899萬人,占60歲以上老齡人口的11%,高齡人口是養老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而且,中國老人的觀念正在發生改變,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姜向群教授公布的數據時,有12%的老人愿意住進養老院,高齡老人的需求更大。
正因為這種現狀,過去十多年中,民間資本投資的養老院在全國各地興起。同樣是過去十多年間,中國民營中小學風生水起,民營學校的經營者常常崛起為當地富豪新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民營養老院的經營舉步維艱。養老院投資大,對服務人員專業要求高,消費人群不穩定等等問題,讓民營養老院成為一種風險很大的投資項目。一方面缺少資金和政策的扶持,一方面缺少管理規范和專業人才,民間養老機構呈現出魚龍混雜、野蠻生長的態勢。馮曉麗考察過近30家民營養老院,她觀察到的情況是,有的民營養老機構在硬件、軟件上都不差于公立養老院,這樣的機構受到老人歡迎,床位也十分緊俏。而另一些民營養老院,雖然有著豪華的樓房和設施,但管理和服務很差。“房間很豪華,但有一股尿味。”
因為一些管理混亂的民營養老院的存在,消費者很容易對民營養老院產生不良的印象,阻礙了民營養老機構的發展。
缺少標準被認為是民營養老機構參差不齊的重要原因,馮曉麗認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建立一套行業準入標準和考核系統。她把酒店業的標準化管理作為榜樣,認為養老機構也和酒店一樣,應該遵循統一標準的服務規范,所有養老機構都應該達到一定的服務水準。
機會屬于創新者
“老齡產業的巨大潛力面向那些善于發掘的人。”國務院參事魏津生在論壇發言中說。
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認為“養老”只有兩種方式:要么“養兒防老”,要么進養老院。事實上,不管是從老人的意愿還是社會承受能力考慮,都不能把社會養老簡單地等同于進養老院。在中國,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太過單一,更多的養老需求還沒有被發現和滿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曉明介紹說,美國、瑞典等國家,把老人的活動能力分為若干等級。健康的老人可能只是需要有人幫他做一些家務;患有疾病但能夠生活自理的老人,需要的主要是醫療服務。這些老人可以住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向他們提供老年公寓。只有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才需要進入養老機構。“現在經常提到的老年地產,不是單指福利院,還包括針對老年人的商品住宅。”
特別是在中國,很多老人還是希望居住在子女身邊或者自己熟悉的社區里。歐美一些國家,面向老人的地產,形式多種多樣。一些是在普通社區里設置老人公寓單元,這些公寓考慮了老人的生活需求,室內設施被設計為適合老人的飲食起居,在這樣的社區中,老人的子女可以和老人居住在同一個小區的不同公寓中。還有一些是專門的老人公寓,這種社區只允許老人入住,其中配備了醫療、餐飲等服務。
老年地產項目也出現在中國市場上,但產品的多樣性還遠遠不夠。而且,一些老年地產變相成為高端地產的噱頭,名不副實。
沒有一個已經邁入老齡化的國家,像中國這樣必須承擔龐大的絕對老齡人口數,無論社會老齡產業如何發展,子女養老還是最重要的養老模式,承擔養老責任的子女,應該得到扶助和鼓勵。在鼓勵子女與老人合住上,新加坡的政策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新加坡政府開發的組屋,是最重要的老年住宅來源,組屋價格比一般房屋市場的價格便宜很多。如果已婚子女愿意與父母同住,他們可以申請購買組屋。政府會優先將組屋分配給這樣的家庭,他們的還能享受貸款優惠,包括購房貸款可達售價90%、較長的償還期、訂金額度減少、提前三年的優先權等。另一種方式是購買組屋時,子女必須和父母一起抽簽,兩家人居住隔壁或者鄰近,也可以享受貸款為售價90%的優惠。
僅僅從“住”的需求上,目前的老齡產業,還不能為中國老人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這是老齡地產缺少利潤動力的結果,也與政策傾向有著密切的關系。與老齡地產一樣,面向老人的各種服務、產品因為利潤微薄,往往不能受到商家追捧。缺少健康商業環境的老齡市場,隨之被一些低端產品,夸大宣傳甚至欺騙性質的服務充斥。
“如果老人問題現在還不是你的問題,它遲早有一天會成為你的問題。”國務院參事魏津生的這句話,在以中青年為主的論壇會場里引起共鳴。中國人開始寄望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質量,今天萌芽的中國老齡產業,將會為中國老人提供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