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大小城市如何改變發展思路、商業城市究竟如何轉型、以何搶占發展高地,顯然不是一張榜單能夠解決的。只不過歷年的榜單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主題——中國城市化的重心正逐漸下移,縣級城市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下一個增長熱點。未來的城市競爭,民營經濟活力、創新能力是關鍵。
10月12日,“福布斯2010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單出爐。
這是全球財經媒體《福布斯》中文版第七次推出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恰逢經濟危機后、“十二五”之前復蘇轉型的關鍵時期。2010年榜單主要參考人才指數、城市規模指數、消費力指數、客運指數、貨運指數、經營成本指數、經濟活力指數、創新指數等八大指標,全面衡量中國大陸城市的商業環境。其中,城市規模、消費力和創新指數,為去年起新增的指標,以完整刻畫經濟轉向內需、內生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廣州憑借其經濟活力(上升13位)和創新能力(上升8位)的提升及經營成本(下降2位)的相對降低,首次摘得中國最佳商業城市的桂冠。借力2010亞運會,廣州2009年GDP的增速達到11.5%,今年上半年更是高達13.6%,將有望繼北京、上海之后,跨入GDP過萬億元的行列。
榜單表明,在當前城市競爭由規模增長轉至品質提升的關鍵節點,轉型成功的城市競爭力大幅提升。轉型與升級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全國各個城市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轉型與升級
在過去的幾年中,蘇州通過鼓勵創業、減稅等措施大幅降低經營成本、大量引進中高端人才改善產業結構,致力于從“制造”轉向“創造”,最終順利通過了金融危機的考驗,由第10名躍升為第5名。天津也在時隔十年之后再次進入榜單的前十名。主要得益于日益成為天津增長新動力的濱海新區對GDP的推動,同時也得益于天津經濟活力的持續提升,及其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帶來的物流指數大幅提升。但也有不少城市在經濟結構轉型與調整期正經歷陣痛:寧波在2009年迎來了新世紀最艱難的一年,據官方公布,GDP增速僅為8.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榜單上的位置下降3位,位列第8,但仍屬中國最佳商業城市前十名之列。
《福布斯》中文版執行主編、制榜人劉瑞明指出,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后,轉型與升級成為大多數城市發展的主旋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所帶來的協同效應也開始顯現。但是也要警惕政績工程式的、簡單的轉型與升級?!氨热缫惶岬疆a業結構調整、發展新興產業,許多城市都想到引進太陽能光伏項目。實際上,該產業也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城市,也并不一定能帶來稅收的增長。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急劇萎縮,中國光伏產業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全行業虧損,產能嚴重過剩,有300余家光伏組件企業倒閉。但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政府在積極引進這類項目。地方政府在進行轉型決策前,一定要尊重市場規律,并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引導產業轉型?!?/p>
在產業轉型與升級過程中,我們強調政府的作用是引導而不是主導,更不是通過命令來實現。北京的巨堵已經充分說明這一點。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導通過不同的行政手段,讓北京從建國初期一個典型的消費型城市變成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第二大工業基地,之后又變成如今第三產業比重全國第一的城市,讓北京步入“空心化”的危機。1949年到1980年,北京花30年時間將自己打造成為“經濟中心”,此后又用了30年時間,要“去”掉這個“經濟中心”。受“經濟中心后遺癥”——大城市病,以及“去經濟中心后遺癥”——產業空心化交困的北京,眼下走到了其成為首都以來最重大的十字路口。如若不是一系列外力“重構”,北京本該是一個如華盛頓般精致優美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是如巴黎般古老而時尚的首都。但如今,它只是一座被鴿子籠般的高樓塞得密密實實的圍城,一座“讓靈魂都破碎掉的擁堵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超級城市,一座人們日日如蟻族般遷徙奔波卻心中空落落的大都市。
“在中國三大都市圈中,京津冀與長珠最大區別在于:京津冀基本上是依靠計劃力量自上而下快速鍛造而成,而長珠是靠自發力量循序漸進生長形成的。這也是為什么上海對周邊是明顯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周邊2.5-3小時車程內是以按產業鏈分工價值環節依次遞減、共同富裕、有效聯動的經濟合作群落,勞動力在當地就能安居樂業,不用都聚集到上海。而北京對周邊則是‘吸虹作用,建成區是繁榮的后工業化甚至現代化社會,但半小時車程以后就是還處于農業化社會的貧民窟,發展階段相差50年甚至上百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張輝說。2005年8月亞洲開發銀行首次提出了“環京津貧困帶”概念,即在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圍環繞著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272.6萬貧困人口,這一現象在世界是絕無僅有。北京的苦苦求解可作為中國所有急于“做大做強”的城市借鑒。
與此同時,如果進一步對最佳城市商業榜中的相關指數進行分析,就會發現環渤海地區的區域合作一直表現欠佳,城市群競爭力則呈現整體下降趨勢。除天津(第10名)名次提升一位,北京(第6名)與去年持平外,河北省的5個上榜城市無一例外名次有所下降。而“廣佛同城化”、“長株潭一體化”等戰略卻取得了明顯成效。“廣佛同城化”使得廣州的交通物流通暢便捷,其客運指數和貨運指數自2009年起均位列全國第一?!伴L株潭一體化”同樣取得了很好的協同效應,并通過項目推動了經濟一體化。在今年城市榜上,長沙、株洲的排名均獲得大幅提升,湘潭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創新力
從榜單上看,行政級別對于商業城市發展的作用趨弱。東部發達地區縣級城市消費力和經濟活力方面均表現突出,創新能力也非常搶眼。位居全國創新指數前十名的城市中,縣級市占據3席?!靶姓^劃在商業競爭中的意義已經被消解”,《福布斯》中文版總編輯周健工看好小城市的發展,認為擴權強縣乃至強鎮帶給小城市發展帶來更多動力。在中國大城市遇到了交通擁堵、房價及成本高、生活質量下降、發展動力不足等結構性問題時,小城市有可能憑借靈活的政策、創新的氛圍、高品質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吸引人才創業定居。
不過幾乎所有的上榜城市都存在一個問題,即科技創新帶來的驅動力不均衡。今年深圳(第3名)的創新指數蟬聯全國第一,這個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匱乏的城市通過引進全國甚至全球人才,嫁接大陸以及香港高校資源,并通過企業研發中心的時間對接創造了一系列奇跡。而在全國人才指數蟬聯全國第一的南京,其擁有的50多所高校、600多個省級以上科研院所讓許多城市艷羨,但其創新指數卻只在全國排名32位,甚至遠不如同省的地級市蘇州(創新指數第3名)和無錫(創新指數第12名)。有意思的是,蘇州和無錫企業應用的許多科研成果均來自省會南京。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2009年縣域經濟已占全國經濟的56.3%,成為經濟增長最活躍的前沿陣地。此外,縣級城市在消費力和經濟活力方面也表現突出。居于全國消費力指數前十名的城市中,有6個來自縣級市,分別是昆山、張家港、江陰、吳江、太倉和義烏,和它們一起進入前十位的分別為直轄市上海、省會城市廣州、地級市包頭和東莞。
位居全國經濟活力指數前十位的城市中,也有6個來自縣級市。盡管自身缺乏科技資源,但縣級城市的創新能力還是表現搶眼,位居全國創新指數前十名的城市中,吳江、昆山、常熟位列其間。
不過總體而言,在人才方面縣級城市表現依然薄弱。表現最好的昆山在全國人才指數的排名也僅位列88位,只有4個縣級市進入全國前100名。主要原因是盡管這些縣級市人才輩出,但高素質人才外流嚴重,進入這些市場的勞動力往往以操作工人為主。這是縣級市在未來轉型與升級過程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但大小城市如何改變發展思路、商業城市究竟如何轉型、以何搶占發展高地,顯然不是一張榜單能夠解決的。只不過歷年的榜單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主題——中國城市化的重心正逐漸下移,縣級城市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下一個增長熱點。未來的城市競爭,民營經濟活力、創新能力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