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土壤污染如隱形殺手,難以察覺卻可能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重金屬在蔬菜、糧食中的累積,將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置于危險境地。
本刊11月8日報道了環保組織對IT企業重金屬污染的質疑,重金屬不僅污染江河,也會污染土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從事污染土壤的修復研究,近年來多次呼吁重視土壤污染問題。陳同斌教授接受本刊記者專訪,解答中國土壤污染的現狀和對人體健康的風險?!缎旅裰芸?有一種說法是,國內耕地五分之一受到污染。這個數據您是否認可?
陳同斌:這一數據沒有科學依據,只是個別人的猜測和估計。但是,根據我們在全國部分省市的大規模調查,土壤污染問題確實不容忽視,對我國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耕地污染包括有機物污染、無機物污染等,但是我國的土壤污染以重金屬污染為主。環境保護部組織全國有關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壤污染調查,基本上可以從全國尺度摸清土壤污染的基本狀況。這項巨大的工程已經完成了前期調查取樣和分析工作,目前正在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總結工作。
《新民周刊》:最近幾年我們經常聽到土壤污染這個名詞,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陳同斌:有的公眾認為,只要土壤中監測到有害物質就認定為土壤受到污染。其實,土壤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像重金屬、多環芳烴之類的有害物質,只是在不同土壤中這些物質的濃度高低不同而已,不能籠統地將在土壤中監測到某些污染物就認定為存在土壤污染問題。
目前對土壤污染的定義仍未完全統一。通常的理解,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為因素導致有害物質在土壤中累積,其含量超過土壤中的本底含量(背景值)時即認為存在土壤污染。
但是,目前世界上很少有未受人類活動干擾的“凈土”,即使人跡罕至的南極、北極也存在污染現象。通常只有土壤污染物含量超過其自身的環境容量時,或者污染物通過農產品進入食物鏈、威脅人群的身心健康時,才叫做土壤污染。從環境管理的角度來看,土壤中污染物超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等相關標準就視為土壤污染。
《新民周刊》:為什么大家對重金屬污染討論得比較多?
陳同斌:我國礦山開采、冶煉和化工企業較多,重金屬污染范圍廣,部分地區由于土壤和大氣等環境介質受到重金屬污染,導致農產品減產或者農產品重金屬含量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尤其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由于重金屬不會從環境中自然消失,治理難度大,而且已經發現許多比較嚴重的污染事件,因此公眾也開始關注農田土壤污染問題。
《新民周刊》:土壤污染是否已經威脅到糧食安全或者其他農業的安全?
陳同斌:我國農產品衛生品質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部分地區由于土壤污染已經導致農產品減產或絕收,如廣西某地,由于尾砂庫坍塌,導致周邊萬畝良田絕收;湖南某地土壤砷污染嚴重,當地居民發樣砷超標嚴重,已經嚴重威脅當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新民周刊》:對于普通公眾來說,最關心的是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生產的蔬菜、糧食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有沒有一個攝入的風險值?
陳同斌:由于土壤自身的緩沖容量以及植物對土壤重金屬的耐性,通常土壤重金屬污染并不會立刻導致農產品污染,只有當土壤重金屬含量超過土壤自身容量或植物對重金屬的選擇性吸收時,重金屬才會在蔬菜、糧食等植物體內大量累積。
當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過標準,對攝入人群的健康會產生影響,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下,會導致一些疾病,如癌癥、突變、畸形之類的。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美國EPA關于暴露人群的攝入風險分別提出ADI值(最大可接受安全劑量)和RFD(參考劑量)值,規定了每天攝入各種污染物的風險值。
《新民周刊》:土壤污染狀況有沒有常規的檢測系統?比如一塊農田,是否適合種植某種作物,種植者能得到土地污染方面的信息和指導嗎?
陳同斌:目前我國還沒有像水和空氣環境質量那樣,對于土壤污染進行常規監測。要了解某塊農田是否受到污染,必須取樣送專門的測試機構進行分析,但是這種方法很費事、費錢多不說,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單位的測定結果根本就不準。我們的研究所做過一些工作,基于對北京市土壤污染調查,提出了基于重金屬污染風險控制的蔬菜種植區劃方案,可以指導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最近幾年,我們也一直在開發土壤重金屬快速監測設備,但是投入應用還需一段時間。
《新民周刊》:這些年土地污染的狀況是否在惡化?
陳同斌:土壤污染與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有一個顯著不同的特點:絕大部分污染物進入土壤后都會不斷累積,超過一定范圍之后,土壤就無法自凈。從目前態勢來看,我國土壤污染總體處于惡化趨勢,尤其現階段是環境事件的高發期。土壤污染由于其自身的隱蔽性,當時沒有體現出來,現在才逐步暴露出問題。從物質守恒的角度分析,如果不對土壤進行修復,未來土壤重金屬會不斷累積,污染問題也就不會自動消失。
《新民周刊》:你所了解的國內土壤污染總體情況是怎樣的?
陳同斌:總體來講,污染問題形不容樂觀,比如南方礦業活動密集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區的局部范圍都存在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近年來,我們課題組對全國多個礦業城市進行大規模的獨立調查,發現土壤重金屬超標問題十分嚴重,尤其是砷污染和毒害問題十分突出。
《新民周刊》:中國的土壤污染有什么特征?污染原因更多的是“天災”還是“人禍”?
陳同斌:總體來說,我國由于礦山采冶、三廢排放、污灌、固廢堆放等所導致的土壤污染,類型很多、量大面廣,但是從污染物類型來看,主要以重金屬污染為主。這些污染基本上屬于人為因素導致的結果,屬于“人禍”。但是部分地區也確實存在因為地質背景導致重金屬含量“超標”或產生不良健康的現象,這類問題屬于自然因素所致,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太大關系,嚴格來說不屬污染問題,屬于“天災”。
《新民周刊》:你在業內,是否體會到政府、學界、公眾對土壤污染這個話題關注度的變化?
陳同斌:其實土壤污染問題是一個早就存在的“老問題”,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但是,以前我國的重點治理目標集中在水、大氣、固廢污染問題上,加上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等特點,政府、學界、公眾對它的關注很不夠,在環保領域中至今也還屬于一個不起眼的小行業。近年來伴隨一些環境事件的爆發和研究的深入,大家才開始關注此問題。
《新民周刊》:你在從事生物修復的科研工作,目前的效果如何,推廣土壤修復的難度主要在技術上還是政策、投資方面?
陳同斌:我們的生物修復技術已經在湖南、云南、廣西等地推廣應用,經過修復不僅能把原來荒蕪的不毛之地變成良田,而且收獲的農產品也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目前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難,尤其是在資金投入和工程技術方面還存在不少難題。目前的修復基本上依賴于政府的主導,缺乏市場機制,資金投入少,修復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工作還需要引入的新機制。
《新民周刊》:都說土壤修復是非常昂貴的,甚至被形容為“天價”,有沒有具體的數據說明到底有多貴?
陳同斌:與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修復的代價非常昂貴,如化學淋洗技術處理污染土壤,每方土至少需要200美元,焚燒處理每方需要150美元以上。這部分費用僅僅是指直接處理成本,還不包括挖填土方和運輸等前、后期的工程費用和財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