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英國倫敦是世界上最早興起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它是歐洲最大都市,人口有1200萬,并且它的影響力不僅在全歐洲,更在全球。至今它仍與美國紐約并列為世界兩大金融中心,是世界銀行業的首都,同時它也是時尚之都、創意之都。倫敦也是游客訪問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年的觀光客達到3000萬人左右。
早期的世博會主要在英、法、美等國家舉辦,也是展示它們的工業和科技新成就。1851年,完成了工業革命的大不列顛帝國已經是世界上一流的強國,因為強大而帶來的巨大召喚力使英國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塊24噸重的煤塊,一顆來自印度的大金剛鉆,還有一頭標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則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煥發出的無限想象力。第一屆世博會成功舉辦后,英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大大提升,掀起了一場持久不衰的博覽會熱潮,各個國家紛紛效仿,爭做主辦國,世博會由此成為一個推動世界工業經濟和貿易發展、促進世界各國間了解和進步的文明大舞臺。
1862年,倫敦第二次辦世博會,當時有兩件展品對人類物質生產具有劃時代意義:現代電腦之祖巴貝奇的解析機和奠定現代工業基礎的貝西默高效煉鋼法。1908年倫敦世博會是英國最后一次舉辦世博會,且與奧運盛會同時舉辦,在此之后,世界的中心不可抑制地往北美大陸傾斜,美國成為舉辦世博會最多的國家。
當英國成為工業強國的時候,倫敦雖然不是工業城市,卻是帝國創意和技術勃發的代表。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就在倫敦建成。從1800年到1831年間,倫敦人口從不足100萬上升到175萬,交通成了最大難題,為此,政府產生了一個“倫敦中央火車站”的設想。1863年,倫敦地鐵正式建成開放,倫敦在20世紀初就已經完成了將近10條地鐵線的建設,在地上地下織成一個公共交通網。但也正因為此,今日來看,倫敦的地鐵顯得比較陳舊,就像一個個管道,所以,英國人愛稱地鐵為“theTube”,而不是“Underground”,要知道55%的倫敦地鐵在地上運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建造一座倫敦零碳館,零碳館所需的電力和熱能,是由餐廳里剩下的剩飯、剩菜和廢棄餐具轉換而成的。它是根據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貝丁頓(BedZED)零能耗社區原型來建造的。這個零能耗社區誕生于2002年,它的建成為可持續建筑創造了新的標準。整個小區只使用可再生資源產生的能源,就能滿足居民生活所需,不需要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以有效減少能源、水和汽車的使用率。用屋檐上流下來的雨水沖洗馬桶、澆灌花草,水龍頭里流出的是用太陽能加熱的水,燒飯用的沼氣是食物殘渣在地下發酵產生的,居住者自己身體散發的熱量也能精準地收集并充分利用……
傳統的都市如今更注重創意,倫敦已取得2012年奧運會舉辦權,這一次它們更想展示城市創意的一面,而不是暮氣沉沉的老牌帝國形象。目前,倫敦正一邊在金融危機中恢復人氣,一邊在尋找新鮮的靈感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