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

機器女友目前只能存在于對科學孜孜不倦,不計成本的理工呆鳥的生活中。如果有那么一天,機器人成為電視、冰箱一樣的耐用消費品,它的價格也頂多和一部汽車相當,否則無法實現(xiàn)取代人類的夢想。
加拿大的一位貌似華裔的“剩男”工程師李忠花掉半生積蓄,欠下巨額債務,為自己造了個機器人女友,陪他過圣誕,回家見父母。這個機器女友的面孔是充氣娃娃,秀發(fā)如云,櫻唇嬌嫩欲滴,除了不能直立行走,下棋、猜謎樣樣精通。這個工程師發(fā)誓此生不再尋找女友,要和機器人共度一生。
他令人想起美劇《生活大爆炸》,4個麻省理工男研究地球人最尖端課題,碰到現(xiàn)實中的女人,緊張到完全講不出話。科學上的天才,感情上的白癡。但理工男最大的優(yōu)勢,即使世人視其為怪物,他的內心依然平靜快樂,這是胡思亂想的文科生永遠到達不了的境界。
機器人是科幻小說中最常見的主題,自從有了科幻題材,人們就開始想象生活中的一切雜事由機器人代勞,人的懶惰天性是科學進步的保證,可是想著想著,人類自私怯懦陰暗的天性就浮出來了,他們覺得機器人也未必那么保險,有了體力和思維能力,豈不要搶班奪權。于是科幻小說的主題從機器人幫助人類變成機器人消滅人類,經(jīng)過大戰(zhàn),當然人類要勝利,不然地球被機器人統(tǒng)治,這故事還怎么編下去?
我看過一篇上世紀60年代的外國科幻小說,內容如上所述,機器人管家累死累活,進入損耗期,人類還要找個新型號取代他,一怒之下,他把主人囚禁了,在家里作威作福,最終被新型號伙伴消滅。郭達、蔡明有個春晚小品,也早就設想過被女人傷透的男人娶了機器老婆,卻因為選擇太多無所適從。
有一年,有個導演搞電影劇本,找了我們幾個人瞎侃,北京咖啡館的特色就是經(jīng)常幾個人對著藍瑩瑩的手提電腦屏幕,很有氣質地討論劇本,遍地導演、編劇,最終能成品的不過百分之一,我們也是咖啡館編劇族群之一。
那導演的計劃是講述一對歡喜冤家,爭吵不休,憤而各自找了機器伴侶,但形象還是和原來那冤家一樣(這點就很不通,本來就互相討厭,還不趁機換個更順眼的?)一對機器人各自愛上了主人,耍開了心眼妄圖取而代之,一番惡戰(zhàn)后,塵歸塵,土歸土,機器人回廠檢修,小夫妻和好如初。導演設想鄧超、孫儷情侶檔出演,靈感一定來自《幸福像花兒一樣》里面鄧孫互賞耳光的橋段,在這個機器人電影里也為他倆設置了許多互毆戲。
結局自然是無疾而終,像風一樣散去。人類對機器人如此鐘愛,但奇怪的是,科幻小說中的很多想象都實現(xiàn)了,包括小說家想不到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霸道、全能,唯獨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在今天,依然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70后的許多人都看過《小靈通漫游未來》,里面重要的一個想象就是機器管家,它也是60年代的作品。
為什么機器人不能廣泛應用于生活呢?是技術上達不到嗎?是造價過高嗎?這似乎是原因之一,李忠的機器女友花費了30萬英鎊,按照二奶年費20萬計算,在中國完全可以包養(yǎng)一個美女15年,假如不計通貨膨脹因素。這15年當然不止包一個女人,可以分別包養(yǎng)三個女人每人最好的5年,她同樣知情識趣,絕對直立行走,還能揣摩上意。所以機器女友目前只能存在于對科學孜孜不倦,不計成本的理工呆鳥的生活中。如果有那么一天,機器人成為電視、冰箱一樣的耐用消費品,它的價格也頂多和一部汽車相當,否則無法實現(xiàn)取代人類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