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一旦電子交易得到健康發展并迅速普及,圍繞大額貨幣的爭論就會自動平息。
近日有傳言稱,以孔子頭像為主要圖案的500元面值人民幣將進入流通領域。對此央行澄清,表示從未發行過新版500元人民幣,也沒有發行新版500元面額人民幣的計劃。
人民幣面額如何設計最有效?這一問題關乎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而備受坊間關注。500元的孔子頭像大額紙幣看來的確只是謠傳,但是對于大額紙幣的討論卻因此而升級。其實,對大額面值貨幣的嘗試在發達國家早已有之,而“大鈔票”給金融市場及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利弊兼具。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公眾對大額貨幣的關注與主管部門的取舍猶疑均是正常反應。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貨幣面值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更有效地發揮交易媒介作用,面值大小不過是外在形式而已。就此而言,主管部門在做決策之前,不妨通過開行大額貨幣試點、完善電子交易平臺、重拳打擊假幣市場等綜合舉措“投石問路”,以市場實踐得出針對大額貨幣的最終結論。
目前,人民幣最大面值是1988年正式流通的100元版式。但實際上,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備用的現鈔也與日俱增。比如傳統貨幣“分”的概念已經遠去,即便是“角”的使用頻率也在大大降低。我國第五套貨幣模板已經取消了2元券和2角券,社會流通貨幣數量規模也有所降低。對此,許多人感言,如果能有更大面額的貨幣面世,那么就可以節約許多儲錢空間。與他們有類似想法的,還有每天與現鈔接觸的銀行工作人員。由于結算工作的需要,銀行員工每天都要面對成捆的鈔票,大額面值貨幣的出現無疑可以數倍提高清點、運輸和儲藏等方面的效率。在今年的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陳振東就曾關注過這一訴求,他在提案中指出“發行500元大額人民幣現鈔時機已成熟”。
事實上,對發行大額貨幣的迫切經濟發達國家也不例外,甚至直接催生了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鈔票——面值1000的瑞士法郎。而大額貨幣在美國也曾經歷過由盛及衰的發展軌跡。早在1861年左右,美國市場上先后出現過500、1000和5000美元面值的貨幣。最初,百姓認為大額紙幣確實方便了生活,現金的流通效率也顯著提高。然而,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刷卡交易形式逐漸普及,對現金交易產生了強有力的替代效應,甚至已經形成大宗交易不使用現金的行業慣例。即便是一些小型零售商家,為了防范偽鈔風險也紛紛開始拒收大額面值貨幣。除了大額貨幣在現實交易中流通受挫,其所引發的通脹擔憂也日益受到該國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由此,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最終果斷地宣布大面額紙幣退出流通,并予以回購。時下,發行大面額紙幣的國家也不多,主要集中在南美等地,而日本、韓國紙幣面額大,主要是因其幣值低。
近期,雖然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由凈回籠轉向了凈投放,但貨幣流動性整體趨近的態勢尚未扭轉,全面推出大面額貨幣也會對既有的貨幣政策形成沖擊。
嘗試不應該停止,500元紙幣或許真的太“大額”了,那么先可以考慮以商業發展水平高、中、低為劃分標準,分別選取一到兩個經濟發達地區進行試點推進200元紙幣,并設立專門的監控系統,統計與分析大額貨幣的流通頻率、社會資源節約程度、對既有貨幣流通影響、使用者的心態等。各城市資料匯總后,主管部門可以據此判斷發行大額貨幣的必要性、數量以及具體的金額設定。如此一來,即便未來大額貨幣投入流通,對金融市場的沖擊也將會降至最低。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電子交易必將是未來的主流支付模式,這一趨勢是大額貨幣發行所不可能阻擋的。因此,主管部門不能放松對電子結算業務的關注,而應在此前規范第三方結算業務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監管,以此降低“無紙化”交易風險,促進其快速發展。可以預期的是,一旦電子交易得到健康發展并迅速普及,圍繞大額貨幣的爭論就會自動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