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麗拜爾·阿不都熱合曼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86例臨床觀察
迪麗拜爾·阿不都熱合曼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臨床療效。方法 將86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采用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46例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按不同證型加用中藥湯劑,兩組療程均為28d。結果 總有效率:觀察組97.83%,對照組80.0%,差異有顯著性 (P<0.05)。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病發作頻率和時間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比單純西醫常規治療療效更確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中西醫結合;療效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隨著對其病因病機認識的增強,采取綜合治療成了一個主要發展方向,為此,筆者特將以中西醫結合經驗方治療和西醫常規治療冠心病效果進行對照觀察,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6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均選自疆伊寧市某醫院2008年7月~2009年收治的住院患者,男54例,女32例;年齡44~75歲,平均(55±5.8)歲;病程2個月~12a,平均6.8年;所有病例均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診斷標準。臨床表現都為發作性胸痛,并伴心律失常。其中穩定勞累型心絞痛47例,不穩定型心絞痛39例,合并高血壓28例,高脂血癥22例,糖尿病19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6例,對照組4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根據心絞痛發作的不同類型分別選用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內科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西醫治療基礎上按不同證型加用中藥湯劑,以氣郁為主者,治宜疏肝行氣;以心氣虛為主者,治宜益氣活血;。對其中22例以祛邪為主,用紅降湯化痰祛瘀,方為藏紅花、降香、半夏、茯苓、丹參各20g,三七、枳殼、生地黃、五味子各15g,瓜蔞、薤白、乳香、甘草各10g,水煎服,3次/d;對其中17例以補虛為主,用溫膽益氣湯,方為黃芪、半夏、茯苓、熟附子、丹參各25g,炙甘草、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各20g,水煎服,2次/d;對另外7例采用黃芪注射液并燈盞花注射液治療,同時加服務麝香保心丸。
以上兩組均不加用其他擴冠藥物,僅在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2片。2組均以28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
1.3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標準 參照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1]。(1)顯效:心絞痛基本消失(絞痛發作每周不超過2次),休息時心電圖恢復正常,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由陽轉陰(2)有效:治療后心絞痛癥狀分級降低1級,治療后ST段上升0.05mV以上或倒置T波變淺達50%以上;(3)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基本不變,心絞痛發作次數、程度、持續時間劇增,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較治療前更加嚴重。
2.2 臨床療效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2.3 心絞痛發作 觀察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心絞痛降低十分明顯;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縮短十分明顯。見表2。
由于冠狀動脈與主動脈的交角大,近端受到的血流沖擊而易受損傷,且血中的氧和營養物質直接透入內膜和中膜,脂質亦易于透入,因此,易于發生粥樣硬化。冠心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臨床上主要包括隱匿型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本觀察主要集中在心絞痛。心絞痛的誘因很多,如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陰雨天氣、急心性循環衰竭等,單純的西醫治療并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因此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療效。既然單純方劑無法達到治療目的,那么就應當辨證論治。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t=27.05,t=22.54,P<0.05?!鱰=6.05,P<0.05;t=4.45,P>0.05
組別 n 發作頻率(次/周)發作持續時間(min/次)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6 14.64±7.92 3.71±1.68* 7.58±5.61 1.32±0.65*對照組 40 13.86±8.02 8.69±5.47△ 7.29±5.43 5.37±3.62△
心絞痛祖國醫學稱之為“厥心痛”,“真心痛”和“胸痹”。根據冠心病、心絞痛的病因病機,我們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證”,本虛以氣虛、陽虛居多,標實以血瘀多見,主要病機為心脈不通。由于思慮煩勞過度,耗傷心氣,加之終日伏案少動,胸陽不展;或因年邁體弱,脾腎兩虛,心失所養,致心氣不足。“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由于心氣虛,不得帥血運行,則氣虛血瘀,心脈瘀阻發為心痛[2]。所以以益氣化瘀為治則,現代藥理學證明,藏紅花、降香、半夏、茯苓、丹參、黃芪、熟附子等藥物中的一些成分(如丹參素)能增強冠心病患者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保護細胞膜,清除患者機體內的血清循環免疫復合物,同時降低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的水平,具有活血化瘀,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等作用[3],因此,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取得較滿意的效果,從本觀察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冠心病總有效率達到了97.83%,比單純西醫常規治療療效更確切,更安全可靠。
[1]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報道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J].醫學研究通訊,1979,12:17.
[2]趙鑫.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述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7):246.
[3]蔡光先,趙玉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42-1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1.112
835000 新疆伊寧衛生學校臨床護理科 (迪麗拜爾·阿不都熱合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