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蓮 王紅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病變是頸動脈內膜的脂質沉積,內膜灶狀纖維化,粥樣斑塊形成,致管壁變硬,管腔狹窄,引起腦的缺血性改變。早期發現其病變性質是決定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因素。應用超聲技術檢測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狀態,便于判斷病程及預后,對臨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1.1 一般資料 12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均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的住院患者,男54例,女66例,年齡55~76歲,平均(65.9±6.7)歲,采用1999年WHO ISH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依據,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證實。正常對照組90例,年齡50~70歲,男48例,女42例,臨床上無腦血管疾病的癥狀體征的體檢者。
1.2 檢查方法 采用ALOKA.SSD-3500 PLUS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7.0MHz,受檢查者平臥位,頭偏向對側,分別取其橫切面、長軸切面,依次檢查,頸總動脈(CCA)中段和遠端至分叉處、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椎動脈(VA)管壁厚度,斑塊及血流情況,每一指標測量3個心動周期取平均值。二維超聲檢測:觀察其管壁及管腔情況,測量內膜中膜厚度(IMT)確定斑塊的位置及回聲,斑塊的形態,大小范圍,管壁細微硬化斑,潰瘍壁龕,有無狹窄或阻塞,有斑塊者測量內徑狹窄。多普勒超聲檢測,用彩色多普勒觀察有否充盈缺損及湍流,確定狹窄或阻塞部位。用頻譜多普勒測狹窄血流速度,記錄有關血流參數,收縮期最大流速(PSV)、舒張期末最低流速(EDA)、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用超聲儀器軟件分別測量雙側頸動脈血流量(血流量=平均流速×血管截面積),據此可計算出腦血流量(腦血流量=雙側頸動脈血流量+椎動脈血流量)[1],所有血流測量夾角均為60°。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測量標準: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0mm為增厚;管腔內中膜局部增厚,厚度>1.2mm視為粥樣硬化。
1.3 資料分析 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1.2mm視為斑塊形成[1],根據斑塊的形態和回聲,將其分為四種類型[2]:⑴扁平斑:早期少量類脂質聚集,局部隆起或彌漫增厚,顯示動脈管壁偏心性增厚;⑵軟斑:隨病程纖維組織及鈣鹽沉積,斑塊內出血,斑塊突出于管腔內可顯示為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聲,表面有連續的回聲輪廓的光滑纖維帽;⑶硬斑:強回聲型部分伴聲影,來自斑塊內的纖維組織及鈣化灶;⑷潰瘍性:斑塊表面不平,有時可顯示壁龕,潰瘍邊緣回聲較低。
正常的頸動脈壁呈典型的“雙線征”,即兩條平行的強回聲帶被低回聲帶所分離,兩線之間的距離即為IMT,正常值≤0.09mm;正常對照組69例管壁清晰,內膜光滑,IMT≤0.09mm;21例動脈壁有粥樣硬化斑,單純內膜-中膜增厚粗糙15例(71.43%),粥樣硬化斑塊形成6例(29.57%)。缺血性腦卒中組:檢出異常120例,異常血管118支,單純內膜-中膜增厚、粗糙9例(7.5%),粥樣硬化斑塊形成92例(76.67%),管腔狹窄19例(15.83%),其中輕度狹窄12例,中度狹窄5例,重度狹窄2例。病變多發部位順序:頸動脈分叉部、ICA起始部、ECA起始部、CCA。二維超聲:內膜-中膜增厚、粗糙,斑塊不規則,分弱回聲、等回聲、不均勻回聲、強回聲、強回聲后方可見聲影。多普勒超聲:內膜-中膜增厚及輕度狹窄者,無明顯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流參數在正常范圍,中重度7例,于狹窄處血流速度加快,達2.3m/s~3.0m/s,狹窄遠端血流峰值速度,平均速度,血流量均減少,頻譜呈單峰連續波,形態圓鈍,頻窗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色血流邊緣呈毛刺狀,斑塊處充盈缺損,狹窄處血流呈五彩鑲嵌狀,血流方向均正常。對照組與缺血性腦卒中組斑塊發生率,經x2檢驗,差別有高度顯著性(P<0.005)。粥樣硬化斑在兩組不同年齡段發生情況見表1。缺血性腦卒中組共有斑塊198塊,斑塊分布特點:CCA分叉部>CCA主干部>ICA起始部>ECA。斑塊聲像圖分類:缺血性腦卒中組中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為100%,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12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全部發生斑塊,90例正常對照組中僅21例(23.33%)發生斑塊。而兩組之間比較經x2檢驗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見表2。缺血性腦卒中組中以軟斑,扁平斑為多見,而對照組中以扁平斑,硬斑多見,兩組之間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1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發生情況[n(%)]

表2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構成情況[n(%)]
近年來的研究證實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3]。據報道,近68%缺血性腦血管病伴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4],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腦梗死研究所認為23%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于頸動脈病變所致。頸動脈病變的檢測不僅能夠評估顱內動脈的病變情況,而且可以推斷由于頸動脈病變所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的可能性。應用超聲技術可以明確檢測頸動脈血管內情況,確定有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血流動力學改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部位為頸動脈分叉部,其次為CCA主干處及ICA起始部,ECA較少見。以左側較右側為多見。這可能與兩側CCA起源,長度不同有關。頸總動脈分叉處血液流動緩慢、紊亂、復雜、管徑急速伸展,血流產生漩渦,故脂質易于沉積。根據斑塊回聲強度和組織病理學改變分為:較均勻的低回聲脂質型軟斑塊;等回聲的纖維型斑塊;強回聲或伴有聲影的鈣化型硬斑塊;回聲強弱不均的潰瘍型混合斑塊。因此,應用超聲方法早期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本研究顯示,缺血性腦卒中中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高達100%,從表1中顯示兩組斑塊的發生,都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多的趨勢。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超聲分型,國外學者較注意病理改變與超聲聲像圖特征的關系研究。一般分為四型,即扁平型、軟斑、硬斑和潰瘍斑。Bluth[5]等報告50例頸動脈斑塊聲像圖表現。通過與病理檢查比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有內出血的斑塊,另一種是無出血斑塊。前者顯示為非均質性,后者為均質性。非均質性斑塊內可見到無回聲區或內部回聲呈混合型;均質性斑塊內部回聲均勻一致,組織纖維化。有出血的斑塊是造成日后栓塞的一個危險因素,應引起重視。本文結果顯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頸動脈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表現。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不僅與血管管徑狹窄程度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動脈斑塊的性質密切相關[6]。目前認為,軟斑、潰瘍斑屬于不穩定斑塊,發展快,易于脫落出血。扁平斑、硬斑較穩定,屬于穩定性斑塊。頸動脈斑塊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心腦血管疾病演變發展的參考指標。故早期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頸動脈病變并及時治療,是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
[1]黃錚,龔蘭生.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好發部位及其超生分析[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6,12(5):35-36.
[2]王新房,李治安.彩色多普勒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24.
[3]李敬府,黃一寧,金征宇,等.頸動脈狹窄的超聲影像學及手術所見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1998,7(4):199-201.
[4]Palak J,shemansk L,O Leary D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cident stroke and severity of internal carotid stenosis[J].circlation,1994,90(partII):1399-1404.
[5]Bluth EI.Son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plaque[J].AJNR,1986,7:311.
[6]Spaguole LG.Hisopat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plaques echolmography[J].IM Angiol,1988,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