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忠銘
小腸和結腸出血病因復雜,尤其是屈氏韌帶遠側小腸出血原因與部位判斷困難,部分出血量大,病情重急,危及生命,剖腹探查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隨著患者對醫療要求的提高,術前診斷顯得非常重要[1]。本院自2004年3月~2009年3月對13例腸道出血病例作選擇性腹部血管造影,對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的診斷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3例,男8例,女5例,年齡4~78歲,平均44歲;病程6小時~5個月,主要臨床癥狀為黑便、便血、貧血,出現不同程度的失血、血容量不足癥狀,其中休克5例,出血量500m l~3500m l不等;胃鏡檢查9例,腸鏡檢查5例,均未見出血部位,未找到出血原因。
2.方法 自右股動脈采用改良Se ld in ger技術,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及腹腔動脈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giography,DSA),對可疑出血責任血管重復、超選擇造影,注射速率2~7m l/s,總量10~25m l,曝光時間20~35s,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設備為美國GE公司OEC9800型DSA血管造影機,日本Nem o to自動高壓注射器。
13例DSA技術成功率100%,無血腫、異位栓塞等相關并發癥發生。11例呈陽性結果,陽性率84.6%(11/13);出血動脈來自于:胃十二指腸動脈1例,腸系膜上動脈8例,腸系膜下動脈2例;腫瘤血管、腫瘤染色2例;非腫瘤性出血9例,其中小腸血管瘤破裂出血2例;血管畸形2例,腸管病變出血5例。主要造影表現:①動脈期顯示有小血管增多,末稍血管排列密集,腸段血管扭曲呈亂麻狀(圖1);②實質期,染色濃密,在周圍正常腸管襯托下病變段腸管呈一輪清楚的濃染區,顯示出腸段及粘膜輪廓,隨時間的延長及管腔的蠕動而逐漸消失;③畸形血管,表現為血管扭曲、動靜脈瘺、靜脈早顯(圖2);④造影劑外溢,表現為所見出血部位造影劑溢出血管、局部滯留、直接滲入腸腔(圖3);⑤假性動脈瘤;⑥腫瘤血管、腫瘤染色;⑦血管痙攣。9例腸道出血行外科手術治療,并通過手術病理證實:空腸平滑肌瘤1例,空腸平滑肌肉瘤1例,空腸脈管瘤伴大出血1例(圖4),闌尾動脈血管破裂出血1例,出血性腸炎1例,乙狀結腸囊腫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腸壞死破裂1例,缺血性腸炎乙狀結腸壞死穿孔1例,十二指腸系膜血管畸形、球部潰瘍、憩室、炎癥1例,小腸系膜血管畸形、粘膜慢性炎癥1例。經手術病理證實,DSA對判斷出血部位、區分是否腫瘤性出血、是否為血管性病變診斷準確率為100%;5例DSA造影陽性可見明顯造影劑外溢;2例出血腸炎保守治療治愈。
2例陰性病例,因年齡小,出血部位、出血原因不明,考慮先天發育異常可能,進一步作核素掃描檢查,提示Meckel憩室,經腹腔鏡探查證實,予局部腸管切除,腸管端端吻合,治愈出院。
隨訪:1例乙狀結腸囊腫伴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腸壞死破裂,因感染、多器管功能衰竭于術后5天死亡,其余手術病例隨訪1~3月,2例出血性腸炎隨訪2年,均無再出血或手術相關并發癥。
腸管出血可以分為動脈性、毛細血管性、靜脈性出血,可以由局部或全身多種疾病引起[1],局部可以是腸管本身的病變,如炎癥、潰瘍黏膜壞死脫落引起的瘡面滲血,也可以是血管的病變直接引起出血,出血原因眾多,如外傷、炎癥、潰瘍、腫瘤、憩室、血管發育不良、血管瘤破裂等,出血可能有多種因素并存或相互作用、互為因果。有作者認為腸血管發育不良、炎癥等非腫瘤性因素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中約占50%[2-3],本組資料中腫瘤僅占18.2%(2/11),非腫瘤性因素占81.8%(9/11)。

腸道出血的診斷,內鏡檢查雖已普及,但有較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小腸出血,小腸鏡僅能空腸近端50cm以內的病變,操作難度大,患者不容易耐受[4],核素掃描雖然敏感性較高,但一般不能急診檢查,也有較多的不足之處,盲目剖腹探查手術風險大,有6~9%的病例找不到出血灶[5],因為有腸道殘血,臨床對出血量無法精確估計,出血量大的患者,常可造成嚴重的失血性休克,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盡快明確診斷,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選擇性血管造影可根據其供血動脈的來源判斷出血部位,根據造影表現,初步判斷出血原因,并可同時行急診止血等介入治療,需要手術時也可留置導管作為標記,縮小手術探查范圍,因此對腸道出血,建議盡快行選擇性血管造影檢查,以利于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DSA顯示出血的直接征象是造影劑外溢,局部出血速度在0.5m l/m in以上時才能發現出血征象已成為共識,本組5例表現為造影劑外溢,占45.5%(5/11);一些間接征象可提示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如動脈瘤、血管畸形、血管痙攣、腫瘤血管、腫瘤染色對定位診斷和指導治療也有重要意義;毛細血管性出血主要是因為炎癥、潰瘍、黏膜壞死脫落引起的瘡面滲血,表現為腸管的染色,部分局部出血量大的患者可以顯示出腸段及粘膜輪廓;靜脈性出血陽性率低。靜脈性出血、術前使用止血藥或處于出血間歇期可能是檢查結果陰性的主要原因;對出血量的判斷,僅有染色而無造影劑外溢,可能出血量相對較小,但多發病變同樣可大量出血;根據責任血管判斷出血部位;根據造影的一些特征性表現初步判斷出血的原因;DSA容易區分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但出血性疾病也可引發血管痙攣、局部血栓形成而并發缺血性病變,甚至腸壞死破裂,而腸缺血可引起炎癥、潰瘍、腸管壞死穿孔等組織學的病理改變而引起出血;造影時要觀察動脈期、毛細血管期、實質期及靜脈期的各個時相,結合臨床及其它相關檢查綜合分析做出診斷。
陽性率與出血活動期或間歇期、術前術中用藥、造影方法等均有關,為提高準確性:①術前山莨菪堿20m g肌注;②盡量在出血期檢查;③發現可疑病變,可適當增加流量和流率;重復、改變球管方向檢查;進一步超選擇至可疑靶血管檢查;④可適當應用擴血管藥物,但同時也增加了潛在的危險性。
從本組資料分析,DSA不能判斷是否有腸管壞死、破裂、穿孔,不能顯示潰瘍、憩室等組織形態學改變。
DSA對腸道出血檢查安全有效,能明確出血部位、區分出血原因;對臨床治療方案、術前決策的制訂、避免剖腹探查的盲目性、縮小手術探查范圍、減少并發癥,降低手術風險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1]陸維祺,黃德驤.下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診斷[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4): 217-218.
[2]魏鼎泰,賀能樹,孫建中.DSA對腸血管發育不良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2,21(3): 236-238.
[3]Foutch PG.Angiodysp lasia of gastrointestina l trac t.Am J Gastroenterol,1993, 88: 807-809.
[4]May A,Nachbar L,Schneider M, et al.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push enteroscopy and push-and-pull ente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mallbow el bleedng.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9): 2016-24.
[5]李國華,武廣利,楊衛宏,等.在消化道出血中DSA診斷與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J].介入影像學雜志, 2006,16(1):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