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培浩
摘 要:化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連。面對新課標,必須從思想上轉變教育理念;以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轉變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質疑,開展探究教學;規范做題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探究 創新 興趣 善思 質疑 效率 規范過程 化學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教材的設計更是符合了新課標的精神,增加了彩圖、生動的卡通圖片、有趣的課外小活動、親切的問題設計,諸如“生活啟示”“請你嘗試”“交流討論”等,密切聯系生產與生活,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生活中,生活離不開化學,進而增加學習化學的動力。面對新的挑戰,化學教師應該如何面對呢?作為一線教師,我根據實踐經驗擬訂了幾條新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效果甚佳。
一、從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在新課改初始階段一些教師不知從何下手進行新課教學,有人覺得多問學生幾個問題,教學設計多樣化那是課改,而講課思路和方式還習慣于原來的教學經驗和模式,只注重雙基教學,不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教師習慣于按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學,很少思考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也很少思考這個問題如何講使學生更易接受。教師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學生,視教學為結論性知識的傳授,只重結果,不重過程。把化學教學搞成僅為少數學生的升學服務而大搞“題海戰術”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使學生負擔過重,妨礙學生全面發展。但沒有考試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顯然也是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事實上,隨著考試內容及考試方式方法的不斷改進,高分低能現象也在逐漸減少甚至最低程度。從這個意義講,考試與素質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其次,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也并不是“齊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齊”,要承認學生的客觀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出不同的目標要求。一要保障優秀學生的正常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二要提高中等學生的現有水平,鼓勵他們趕超優等生;三要加大轉變后進生的力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激發學生興趣,重視實驗教學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及時排除不利于發展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
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喪失。
學習化學的良好動機的激發與培養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即好奇→興趣→喜愛→愛好→熱愛。教師要利用化學實驗中的發光、發聲、發熱、顏色變化、狀態改變、氣味等奇異現象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2.轉變實驗理念
現行教材中的實驗大都是驗證性實驗,我們在教學時要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試驗,讓學生主動操作、探索,得出結論。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我改為探索性實驗,在教學中首先進行預習點撥:一氧化碳能與氧氣反應,它能否像氫氣一樣奪取氧化銅中的氧呢?兩者還原氧化銅的裝置是否相同?請同學們先思考下列問題,再設計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裝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與氧化銅完全反應?②如何使未反應完的一氧化碳不逸散到空氣中?③如何檢驗生成的氣體?④應將氫氣還原氧化銅的裝置作哪些改進?繪出改進圖。指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設計裝置,然后請兩位學生上臺連接儀器,老師最后歸納總結。又如:學到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教材中指出:實驗室常用鋅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制取,為什么不用鎂、鋁、鐵、銅等金屬及濃鹽酸、濃硫酸做原料呢?啟發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思路,然后由不同組別的學生分別實驗探究,記錄實驗現象,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并向全班學生匯報本組的結論。教材中還有許多實驗可改為探索性實驗,如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酸、堿、鹽的性質實驗等等。通過探究活動,不僅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關系,而且增強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了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3.實驗、質疑、求真
人類對化學問題的認識有一定的階段性,對某些問題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不能把某些問題講得太絕對,如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所收集到的氧氣是紅色的,顯然,這不是氧氣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進裝置呢?同學們紛紛發言,有的說,試管口部要塞一團棉花;也有的說,可塞上一團海綿、紗布、餐巾紙、玻璃絲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門。又如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中,讓學生得出生成物是煙還是霧的結論十分困難,教師硬說是白色的煙,學生難于接受,不如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到底是煙還是霧。引入開放性實驗,其意義不在于立即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而在于激發學生不斷探索、追求,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相對滿意的結論,這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激發學生更強的求知欲望。
作者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第四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