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信兵
“興趣”字典上的解釋是喜好的情緒。在心理學上興趣指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那么如何界定學習興趣呢?我是這樣認為的:學習興趣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所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愉快的情緒。
在一節課的開頭恰當而精彩的導語尤其重要,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攏過來。好的導語像火柴,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記得去年在上《濟南的冬天》一課時, 我先讓學生背誦出各自熟悉的關于冬天的詩句,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學生的熱情被點燃,我乘機引導說:“孩子們,總結一下,你們看看過去詩人筆下的冬天都是什么樣子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七嘴八舌,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我說:“那我們再看看老舍先生筆下的冬天又是什么樣子呢?又有什么特點呢?”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的導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短時間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反思: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其實我們每上一篇課文前都已經讓學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預習,這樣每一次所設計的那些導語,究竟能激發學生多少學習興趣呢?我們常常發現當學生興趣盎然地讀了一遍課文之后,我們從學生的眼中、表情上再也看不到剛才被點燃起來的火花了,而當學習完詞語之后教室里則已變得一片沉悶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一直在疑惑:有了學生的課前預習,我們設計的導語有時候似乎變成了一場表演秀,讓人覺得有賣弄文采的嫌疑?面對這樣的情形到底應該不應該設計導語呢?又應該如何設計恰當有價值的導語?
其實,興趣是流動的,具有不穩定性,常常持續不了幾分鐘便煙消云散了。因此,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更需要教師通過設計教學活動巧妙地再次激活興趣。記得前年在中學時,有一篇文章叫《“諾曼底號”遇難記》,因為是根據學生在六年級時學過的《船長》這篇小說改編的,所以本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正如“近處無風景”一樣,學生對于自己已經學過的內容也不會有熱情,更不會有想進一步探知的欲望,那么怎樣激起這種愿望并進行有效的學習呢?我設計了一個辯論的環節:諾曼底號和瑪麗號相撞而發生這一次的海難,有人說造成這次海難的罪魁禍首是瑪麗號,有人認為是諾曼底號,你以為責任在誰呢?請你選擇一方做它的辯護律師,陳述你的理由。初一的學生,都在十三四歲的年齡,正是個性張揚,強烈要求自我的時候,這樣的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又能避免反復“炒飯”的現象,在熟悉中尋找新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既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理念,又利于培養學生從客觀實際出發綜合分析評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語文課堂是靈動的,有很多不可預設的成分,因此教學中還應該關注課堂生成性的東西。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及時把握并適時渲染,也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下面我依然以上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及思考。當辯論接近尾聲時,同學們已形成了共識,都認為造成事故的主要責任人是瑪麗號(事實也的確如此),諾曼底號是受害者。我知道下面的教學將按照我事先的教學設計繼續進行了,而就在這時,一個叫王一山的同學站起來,并向大家拋出了這樣一句話:“老師、同學們,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船上沒有封艙用的防漏隔墻,救生圈也不夠。我們知道諾曼底號是當時最漂亮最豪華的游輪,怎么會出現救生圈也不夠這樣的情況呢?一定是哈爾威船長拿了人家的回扣,把裝配救生圈的錢揣入了自己腰包,因此,我覺得哈爾威船長有營私舞弊的嫌疑。”這句話一出來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趨于平靜的教室炸了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多同學為船長義憤填膺,打抱不平,氣氛異常活躍。我對大家說:王一山同學的觀點大家同意嗎?有的將信將疑,有的隨聲附和,更多的同學不贊成,說這是對哈爾威船長人格的侮辱。此時我想,與其讓同學們按照“讀課文、找句子、體會人物品質”這樣三部曲,四平八穩地學習下面的內容,還不如順應學生的情緒,火上澆油,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呢。于是,我及時調整了教學設計,以這一問題為論題,讓學生自主閱讀,從文中找出描寫哈爾威船長組織自救的語句,及作者評論的句子作為論據,來反駁剛才的觀點,并體會哈爾威船長偉大的人格魅力,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
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潛能是無限的。課堂上如果有恰當的情境的激發,就會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碰撞,點燃智慧的火種。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妨適時放棄自己準備好的教案,抓住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性的靈光,與學生共同唱響心靈之歌。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