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東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河南駐馬店 463000)
神經外科手術中引流管通常需縫合固定,并須留置預置線以防止引流管拔除之后的皮膚切口滲出,常規的縫合方式常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我科2006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改進的引流管縫合固定方法,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報道如下:
我科2006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腦外傷去骨瓣減壓術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15~60歲,平均40.6歲;骨窗位于額部5例,顳部26例,枕部7例,頂部4例。實驗組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齡17~63歲,平均41.3歲;骨窗位于額部6例,顳部22例,枕部4例,頂部6例。
1.2.1 對照組 常規去骨瓣減壓術后,硬膜不縫合或減張縫合,硬膜下置18號橡膠引流管,經皮膚另切口引出體外,4號線間斷縫合兩針,一針打結后固定引流管,另一針不打結,待術后3 d拔除引流管后,再打結以封閉皮膚切口。
1.2.2 實驗組 常規去骨瓣減壓術后,硬膜不縫合或減張縫合,硬膜下置18號橡膠引流管,經皮膚另切口引出體外,用4號線行“8”字形縫合,“8”字縫合的兩針位于切口的兩端,“8”字縫合的第2針回頭線不抽出,自針尾部剪斷縫線,這樣就同時形成了兩根縫線,一根為“8”字形縫合線,另一根為回頭線所形成的間斷縫合線,間斷縫合線打結固定引流管,“8”字形縫合線作為預置線,待術后3 d拔除引流管后,再打結以封閉皮膚切口。
術后觀察記錄皮膚切口滲出情況,利用χ2檢驗進行兩組數據的統計學分析。
術后對照組拔除引流管后出現皮膚切口滲出16例(38.1%),其中6例(14.3%)滲出量較大,均再次行皮膚切口縫合,3例(7.1%)縫合次數>2次,2例(4.8%)術后確認顱內感染,經抗感染治療、腰大池引流均無效,1例最終死亡,1例自動出院,隨訪顯示患者1個月后發熱消退,切口愈合而痊愈。實驗組:拔除引流管后出現皮膚切口滲出3例(7.9%),其中1例(2.6%)滲出量較大,經再次行皮膚切口縫合后痊愈,無顱內感染所致死亡病例。見表1。

表1 皮膚切口滲出情況比較
由表1可知,兩組在皮膚切口滲出例數方面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皮膚切口滲出率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改進的引流管固定方法能明顯減少術后皮膚切口滲出的出現率。
神經外科手術,特別是腦外傷、腦出血等去骨瓣減壓術后常需放置引流管以引流血性或炎性滲出物[1-2],通常筆者均采用間斷縫合的方法固定引流管,并另外預置一針縫合線封閉引流管拔出后的皮膚切口。然而,這種常規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封閉皮膚切口,臨床常見引流管拔除后切口的腦脊液滲出,常須多次縫合甚至行腰大池引流術以降低顱內壓、分流腦脊液,減少腦脊液的滲出以便頭部切口愈合[3]。這些治療不僅增加了醫生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腦脊液的滲出導致切口水腫、敷料滲透失去隔離作用、多次縫合增加顱內感染的機會[4-5],給患者帶來更多痛苦。雖然腰大池持續引流術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療切口漏,但其可能導致腦疝、中樞系統感染等危險性仍不可小覷。只有在早期的手術階段就采取措施,一次性封閉頭皮切口,防患于未然才是好的解決辦法。然而,原有的引流管縫合固定方法存在以下缺陷:①引流管拔除后,原皮膚切口已被引流管擴張為橢圓形,切口兩緣相距較遠,原有的預置縫合線已位于切口的一端,已無法將切口緣牽拉在一起而閉合切口。②通常預置線只有一根,即使能將切口拉在一起,也無法較好地封閉切口,完全阻止腦脊液的滲出。③引流管的固定線僅僅起到固定引流管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受“8”字形縫合方法的啟發,筆者對引流管口的縫合固定方式進行了變化,彌補了原有縫合固定方法的缺陷。首先,采用“8”字形縫合方法進行引流管皮膚切口的縫合,將縫合的兩針定位于切口的兩端,引流管位于兩針之間,這樣在拔除引流管后皮膚切口雖已擴張,但仍在“8”字形縫合的兩針之間,拉緊縫線能很好地閉合切口,比單純的間斷縫合要嚴密的多;其次,筆者對“8”字形縫合進行了改進,在縫合第2針時保留回頭線,利用回頭線完成引流管的固定作用,這樣就充分利用了回頭線,在不增加縫合針數的情況下就能達到原有的作用,因此并不增加手術損傷。采用這種改進的方法,能在引流管拔出后一次性地封閉皮膚切口,起到細菌良好培養基作用的腦脊液無法滲出,細菌無法大量繁殖,減少了感染機會,故實驗組無皮膚切口感染,而對照組由于長期腦脊液滲出,細菌容易生長,且切口在腦脊液的浸泡下蒼白松脆,嚴重影響切口愈合,細菌便于侵入顱內,導致顱內感染[6]。本研究顯示,對照組出現顱內感染2例,其中1例切口多次縫合仍不能愈合,顱內感染無法控制,最終導致室管膜炎而死亡。因此,新的縫合方法意義不僅在于幫助切口的愈合,重要的是能明顯減少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然而,實驗組中仍有切口滲出3例(7.9%)的出現提示,“8”字縫合法并非完美無缺,進一步分析后發現,切口中央部位仍不能較好地牽拉在一起,因此,筆者還改進了間斷褥式的縫合方法,原理同“8”字形縫合方法,初步觀察具有更好的效果,正在進一步觀察對比,以便徹底解決這一常見而缺乏足夠重視的問題。
[1]張慶林.神經外科手術規范及典型病例點評[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5.
[2]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9.
[3]李彤,顧征,孫永全.持續腰大池引流在神經外科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09,16(3):206-208.
[4]楊家應,王蕾,許炎武.腦脊液切口漏的原因、治療及預防[J].寧夏醫學雜志,2004,26(5):280-281.
[5]唐莎,周莉,劉群,等.神經外科開顱手術后顱內感染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6,5(3):214-218.
[6]李樹志,岳修臣,鄧昌武,等.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后腦脊液切口漏的原因及預防[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2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