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平,謝 敏,丁 矢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湖南常德 415000)
乙肝相關因素研究的文獻報道不少,但其量性研究卻少見報道。本文基于常德市2007年體檢資料,對乙肝相關因素進行了量性研究探討,其方法結果如下:
以常德市2007年體檢資料中本分析研究指標數據齊全的57名對象為研究對象,以其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體、谷丙氨酶、總膽固醇、三酰甘油、RBCHb濃度、總蛋白等指標檢測數據為研究用資料。
1.2.1 資料整理 表面抗原與表面抗體令其陽性者為1、陰性者為0,先作乙肝表面抗原與體檢指標中用數字表示結果的各指標的相關分析,選出相關有統計學意義的前述7個指標作為分析用指標。
1.2.2 資料分析 用SPSS 16.0統計軟件,定入選水準α=0.05、排除水準α=0.10,以表面抗原為應變量,作表面抗原對上述7個指標間的逐步回歸篩選,然后根據篩選到的變量及其進入回歸模型的順序與專業知識構筑模型框架,作表面抗原與篩選到的7個指標間的通徑分析。
逐步回歸篩選到 RBCHb 濃度(X1)、谷丙轉氨酶(X2)、乙肝表面抗體(X3)3個指標,此3個指標與表面抗原(Y)間的遞回歸通徑模型見圖1。各指標間的相關系數見表1,可見RBCHb 濃度(X1)、乙肝表面抗體(X3)與表面抗原(Y)相關有統計學意義。

圖1 乙肝與3個指標的通徑模型圖

表1 各指標兩兩間的相關系數
3個自變量指標對應變量Y的回歸模型參數見表2。模型3的復相關系數R=0.562、確定系數R2=0.316、F=8.154,P=0.000,已能較好解釋應變量與各自變量數量的依存關系。

表2 回歸模型簡介
3個自變量指標的回歸系數及其t檢驗結果見表3。3個引入變量的回歸系數t檢驗結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反映所引入的變量與應變量間存在數量依存關系;且因其標準化回歸系數的絕對值以RBCHb濃度為最大,可認為RBCHb濃度是影響乙肝表面抗原最重要的因素。

表3 各引入變量的回歸系數及t檢驗結果
本遞回歸模型的效應分析結果見表4。X1、X2、X33個自變量因素對應變量Y的直接效應大小,依次為X1、X2、X3;對應變量Y的總效應大小,依次為X1、X3、X2。其X2對Y的總效應順位較直接效應后移的原因是由Y-X1-X2、Y-X3-X2的間接效應為負值引起。

表4 本遞回歸模型的效應分析結果
3.1.1 表面抗體 表面抗體與表面抗原呈負相關,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1],本研究結果,其對表面抗原的直接效應為-0.270、總效應[2]為-0.280(見表4總效應欄——總效應為兩者的相關系數)。但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其對表面抗原的影響,對回歸模型3確定系數的絕對貢獻值為0.073,若用其占確定系數的比重來描述,只占23.10%,在上3個相關因素中占第三位。可見其并非最主要因素。
3.1.2 谷丙轉氨酶 谷丙轉氨酶活性是肝功能受損的主要標志[3]。本研究表明,它是第二進入回歸模型的變量,其與表面抗原呈正相關 (r=0.181),其對乙肝表面抗原的直接效應為0.380,對回歸模型3確定系數的絕對貢獻值為0.121、貢獻比為38.29%。故從統計學角度來看,有理由認為它是乙肝表面抗原的重要相關因素;且從其通過Y-X1-X2、Y-X3-X2通徑對Y的間接效應為負值(-0.199,見表4)這一點來看,谷丙轉氨酶活性對乙肝發生的正向影響受到RBCHb濃度和表面抗體水平的制約。
3.1.3 RBCHb濃度 關于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與表面抗原關系,未見文獻報道。本分析研究結果,兩者呈負相關(r=-0.349,見表1和4的總效應欄),且其是逐步回歸篩選首先被引入的變量、其對表面抗原的直接效應絕對值在上3個相關因素中為最大(-0.492,表4),其對回歸模型3確定系數的絕對貢獻值為0.122(表2)、占模型3確定系數的比重為38.61%,可見貧血是乙肝的重要危險因素。至若為什么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與表面抗原間會存在負相關關系,從谷丙轉氨酶通過Y-X1-X2、Y-X3-X2通徑對Y的間接效應為負值推斷,應考慮是貧血者抗體合成原料不足,以致易感性增高,但是否真正如此,有待進一步研究。
筆者認為本模型是可信的,其理由如下:①從本遞回歸模型參數的確定系數為0.316看,其可以解讀表面抗原總信息量的31.6%的信息;②從模型效應分析結果來看,各引入變量與表面抗原的相關系數,剛好等于表面抗原與各自變量間所有聯系通徑的通徑系數之和[4](表4),表明本遞回歸模型經通徑圖檢驗認為合理[4];③樣本含量已達黃正南《醫用多因素分析》中所說的最小樣本含量不小于觀察指標數的5~10倍的要求[4],故有理由認為本模型對乙肝表面抗原的解釋是可信的。
本文在資料分析過程中曾承蒙本學院謝迪華教授多方指導,特在此致謝!
[1]彭偉.傳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0.
[2]方積乾,孫振球.衛生統計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毛遠麗.肝功能實驗室檢查的評價[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11):56-58.
[4]黃正南.醫用多因素分析[M].3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