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平,劉秀娟
(1.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院&中山大學附屬江門醫院內分泌科,廣東江門 529030;2.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院&中山大學附屬江門醫院科教科,廣東江門 529030)
2型糖尿病患者B細胞功能下降,胰島素分泌不足,只要能有效降低血糖,糾正高血糖毒性,都有可能顯著改善B細胞功能。以磺脲類藥物為代表的胰島素促分泌劑,其降糖效力強,目前應用非常廣泛,磺脲類通過促進B細胞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升高,但隨著病程的發展,療效逐漸減退。對磺脲類藥物繼發失效患者,可改用那格列奈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那格列奈是具有氨基酸結構的全新胰島素促分泌劑,是根據血糖水平來調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起效迅速。甘精胰島素為人工合成的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注射后作用時間可維持24 h以上,無峰值作用[1]。本研究通過分析磺脲類繼發性失效的無嚴重急慢性并發癥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那格列奈加甘精胰島素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探討新的有效、安全的磺脲類繼發性失效2型糖尿病聯合治療方案。
選取2006年7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門診經磺脲類為基礎的藥物治療繼發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排除急慢性糖尿病并發癥及其他應激狀態,如感染、手術等,排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等。將患者分為兩組:試驗組停用磺脲類藥物,改為那格列奈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對照組在繼續使用原磺脲類為基礎的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甘精胰島素治療。全部入選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患者給予以磺脲類為基礎的口服藥物治療,血糖控制理想1年以上,在繼續服用足量藥物3個月后血糖控制不達標,共入選2型糖尿病患者97例,分為兩組。試驗組50例,男性 26 例,女性 24 例;年齡(51.0±5.3)歲,病程(3.0±1.2)年。對照組 47例,男性 25例,女性 22例;年齡(52.0±4.9)歲,病程(3.0±0.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C肽、30 min C肽、60 min C肽、120 min C肽、180 min C肽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試驗組停用磺脲類藥物,改用那格列奈加甘精胰島素治療,那格列奈以120 mg、tid開始,三餐前口服,根據血糖作調整,甘精胰島素治療以12 U為起始劑量,晚上睡前皮下注射,根據血糖監測2~3天調整1次,每次增減2~4 U,直至空腹血糖達標;對照組在繼續使用原磺脲類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甘精胰島素治療,劑量與方法同實驗組。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分別測定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C肽、30 min C 肽、60 min C 肽、120 min C 肽、180 min C肽值,并進行肝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檢查,采用1997年、2002年日立7170和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各生化值,并記錄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治療中出現饑餓樣感覺、心悸、乏力、出汗、手抖等癥狀,血糖監測≤3.9 mmol/L,定義為低血糖反應。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示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①兩組患者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C肽、30 min C肽、60 min C 肽、120 min C 肽、180 min C肽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試驗組治療后空腹血糖下降,餐后2 h血糖下降,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各時段C肽水平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③對照組治療后空腹血糖下降,餐后2 h血糖下降,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各時段C肽水平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④空腹血糖下降、糖化血紅蛋白下降、空腹C肽上升、30 min C肽上升、120 min C肽上升在兩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⑤試驗組餐后2 h血糖下降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⑥試驗組C肽峰值出現在餐后1 h,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C肽峰值出現在餐后3 h,高于試驗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⑦試驗組低血糖發生率較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x±s)Tab.1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of each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x±s)

表2 兩組低血糖發生率比較Tab.2 The hypoglycemia event reports between two groups
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心電圖等無明顯變化。
2型糖尿病發病的中心環節是胰島B細胞分泌功能缺陷和(或)胰島素抵抗。當B細胞功能缺陷不能代償時才會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B細胞功能逐漸衰竭,導致糖尿病病情趨向嚴重。高血糖持續升高會對B細胞產生“葡萄糖毒性”,抑制B細胞分泌胰島素,導致其分泌功能下降[3],從而形成高血糖、B細胞功能下降、高血糖的惡性循環。因此,嚴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消除高血糖對B細胞的毒性作用,從而減輕B細胞的負擔,減輕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有利于胰島B細胞分泌功能的恢復。
幾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缺陷。餐后血糖的升高與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缺失有關。因此,改善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對降低餐后血糖更為重要[4]。早期快速胰島素分泌對抑制營養物質攝取后血糖漂移起重要作用。
那格列奈是目前唯一源于氨基酸的胰島素促泌劑,其結構中不含有磺脲基團,與磺脲類藥物一樣,也通過阻斷胰島B細胞膜上的K+-ATP通道,抑制細胞內K+外流,細胞膜去極化,隨即電壓敏感性鈣通道開放,發生鈣離子內流,從而刺激胰島素分泌[5]。那格列奈起效迅速,作用短暫,并快速解離,其與受體作用的半衰期是2 s[6],可快速恢復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模擬健康人的胰島素生理分泌模式,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同時并不增加胰島素分泌總量,具有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的作用,而對胰島素第二時相促分泌作用是胰島素依賴性的,即高血糖環境比低血糖環境能更好地刺激胰島素分泌,所以那格列奈發生高胰島素血癥和低血糖的風險很低[7]。磺脲類藥物雖然促進胰島B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但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葡萄糖負荷后3 h[8],從而增加了低血糖的風險。
甘精胰島素為人胰島素類似物,1~2 h起效,持續24 h,無峰值,可模擬基礎胰島素分泌[9]。上述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既改善餐后胰島素分泌,又提供基礎胰島素,更有效降低血糖,減低糖毒性,改善B細胞功能。
本研究顯示,磺脲類繼發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甘精胰島素的 “基礎+餐時”治療模式使患者的血糖、HBA1c得到良好控制,胰島B細胞功能有所恢復;而試驗組餐后胰島素分泌高峰較對照組提前,提示其可恢復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同時其低血糖發生率較低,安全性好。此結果與新發2型糖尿病患者單獨使用那格列奈的結果相似[10]。本研究結果提示上述兩種方案均可以使血糖控制達標,但是對磺脲類繼發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那格列奈加甘精胰島素治療,除了可使胰島功能有所恢復外,還可恢復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低血糖發生率低。
在治療磺脲類繼發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改用那格列奈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降糖效果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餐后C肽恢復明顯,提示胰島功能改善,可恢復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糖化血紅蛋白有明顯的下降;餐后2 h血糖的控制優于磺脲類藥物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使用那格列奈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低,安全性好。
[1]Yki-Jarvinen H,Dressler A,Ziemen M,et al.Less nocturnal hypoglycemia and better post-dinner glucose control with bedtime insulin glargine compare with bedtime NPH insulin during combinatio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0,23(8):1130-1136.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7.
[3]Kilpatrick ED,Robertson RP.Differentiation between glucose included desensitization of insulin secretion and beta-cell exhaustion in the HIT-T 15 cell line[J].Diabetes,1998,47(4):606-611.
[4]糖尿病治療的“基礎-餐時”干預模式[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15(11):I0004-I0005.
[5]李熒.胰島B細胞功能保護與理想的胰島素促泌劑[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4,20(2):201-203.
[6]Hu S,Wang S,Fanelli B,et al.Pancreaticβ-cell K(ATP)channel activity and membrane-binding studies with nateglinide:a comparison with sulfonylureas and repaglinide[J].J Pharmacol Exp Ther,2000,293(2):444-452.
[7]餐后高血糖治療策略專題研討會報道[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15(3):Ⅴ-Ⅵ.
[8]Odaware M.Nateglinideand Mitiglinide[J].Nippon Rinsho,2003,61(7):1230-1237.
[9]趙士業,劉艷梅.那格列奈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J].臨床醫學,2009,29(4):101.
[10]李玉秀,丁國憲.那格列奈治療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7,30(2):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