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錦芳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廣西貴港 537100)
異常的陰道出血是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婦女就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約占老年婦科病主訴的80%以上。為探討它的病因與惡性腫瘤的關系,以指導臨床實踐。本文對我院門診及住院的225例圍絕經期及絕經后陰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如下:
收集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的225例圍絕經期及絕經后陰道出血患者,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5歲,絕經時間為1~25年。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不規則少量陰道出血,血性白帶或接觸性出血。
全部患者進行婦科檢查,根據病程及婦檢情況分別行陰道細胞學檢查、宮頸活檢、分段診斷性刮宮及陰道鏡檢查、陰道B超、宮腔鏡檢查、病理檢查。老年性陰道炎在排除癌變后根據臨床表現及分泌物涂片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腫瘤等均根據組織活檢或手術標本病理檢查確診;若在診斷中同時存在功能性病變和器質性病變者,以器質性病變診斷計數。
計算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5例患者陰道出血原因中以良性病變為最常見,為156例,占69.33%,功能性病變48例,占21.33%,惡性病變21例,占9.33%。①在良性病變156例中,陰道炎77例,占49.36%(77/156);宮頸息肉、宮頸糜爛共 58例,占 37.18%(58/156);子宮內膜息肉共 4 例,占 2.56%(4/156);宮內節育器 5 例,占 3.21% (5/156);子宮肌瘤 9 例,占 5.77%(9/156);性生活致陰道裂傷2例,占1.28%(2/156);良性卵巢囊性腫瘤1例,占0.64% (1/156)。②在功能性病變48例中,子宮內膜增生或增生過長32例,占66.67%(32/48);萎縮型子宮內膜10例,占20.83%(10/48);分泌期子宮內膜 6例,占12.50%(6/48)。③在惡性病變21例中,子宮內膜癌10例,占47.62%(10/21);子宮頸癌 8 例,占 38.10%(8/21);卵巢癌3例,占 14.29%(3/21)。
隨著年齡的增長,惡性腫瘤發生的危險性隨之增加,惡性腫瘤與發病年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46 9,P<0.01),見表 1。

表1 年齡與惡性腫瘤的關系[n(%)]
絕經年限越長者,發生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越大,兩者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χ2=21.235 4,P<0.01)。 見表 2。

表2 絕經年限與惡性腫瘤關系[n(%)]
圍絕經期是婦女從生理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最顯著的變化是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生理功能喪失,最終導致絕經,生殖道萎縮等一系列退行性病理改變。在此期間大約有70%的患者表現為子宮不規則出血,此類出血原因錯綜復雜。本文資料顯示,225例圍絕經期及絕經后陰道出血患者中,由生殖器炎癥和非器質性因素引起者己成為主要原因;良性疾病為156例,占69.33%,居首位;功能性病變占21.33%,居第2位;提示絕經后陰道出血并非絕對是惡性腫瘤的先兆,即表明良性病變尤其是炎癥是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惡性病變占9.33%,居第3位;惡性病變不到10%,這與國內文獻報道一致[1]。此外,應用雌激素藥物亦可引起陰道出血,絕經后由于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降低,使子宮內膜、宮頸上皮、陰道黏膜呈萎縮狀態,陰道內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低下,使病原體容易侵入繁殖引起感染。因此,對絕經后婦女進行激素水平檢測,激素替代治療,口服尼爾雌醇、倍美力等藥物,有望減少絕經后陰道炎,宮頸炎所致的陰道出血。
本資料顯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也是引起圍絕經期子宮出血重要原因。功能性出血48例,占21.33%,比李時榮等報道[2]的69.13%低,其中以增生期或內膜增生過長最多,占66.67%,與胡曉玲等[3]報道的69.35%比較偏低。這是由于圍絕經期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發生變化,隨著卵巢的衰老,卵泡對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卵巢分泌雌激素并未完全停止,經過較長時間積累,刺激內膜可出現增生期改變,此時表現為月經樣出血[4]。萎縮性子宮內膜出血機制可能是萎縮子宮內膜腺體的腺管變細,管口易堵塞而形成囊腫,如囊腫破裂可致出血,少數用激素替代治療婦女,可使子宮內膜增生而出血,隨著激素替代治療的普遍應用,此類陰道出血的患者會逐漸增多,在治療過程中應詳細詢問病史及服藥情況。分泌期內膜占12.50%,均發生在55歲以前,絕經年限<3年,這是由于絕經最初幾年,少數偶有排卵,形成黃體分泌孕激素,使子宮內膜呈不良的分泌反應。
圍絕經期及絕經后惡性腫瘤所致的陰道出血21例,占9.33%,從表1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兩者對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從表2看,絕經年限的增加,絕經10年以上出血與惡性腫瘤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對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因此,對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婦女應提倡每年婦科普查,對陰道出血的婦女應做宮頸陰道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陰道B超及宮腔鏡檢查,絕經后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年限長者應盡早進行分段性診刮,目前臨床上多認為,絕經后子宮內膜厚度應<4mm,以內膜厚度>4mm(雙層)作為行病理檢查的標準[5],在宮腔鏡直視下及時、準確地發現子宮內膜和宮頸內病變,同時定位取活組織檢查或行診斷性刮宮[6],做組織病理學檢查,減少漏診,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提高老年婦女的生活質量。
[1]王慧芬,付秀紅,王慧霞.495例絕經后陰道出血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9):1171-1172.
[2]李時榮,翁立新,云芬.298例圍絕經期陰道出血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婦保幼健,2009,24(6):842-843.
[3]胡曉玲,肖麗春,張海娥.圍絕經期異常陰道流血病理分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9,30(4):79-80.
[4]曹麗霞,孫向娟.絕經后陰道出血182例臨床及病理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7):848-849.
[5]呂梅,孫潤蛟.絕經后陰道出血102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39-40.
[6]徐海波,玄善.絕經后陰道出血病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