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華,楊澤慧,尚玉秀,馬俊東,任桂娥
(勝利石油管理局臨盤醫院,山東德州 251507)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是由于圍生期低氧導致腦組織低氧、缺血性損傷,臨床出現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早期有效治療可避免或減少后遺癥的發生[1]。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而以綜合治療為主。施捷因(GM-1)是一種進口的修復神經病變和神經損傷的藥物,含唾液酸的糖神經鞘脂類物質(人體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在神經系統中含量豐富,具有保護細胞膜、促進神經生長和恢復神經功能等作用。為觀察其療效,本文中筆者對66例HIE患兒使用施捷因和胞二磷膽堿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04年1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兒科診治并堅持隨訪的新生兒窒息所致HIE患兒66例,均符合《兒科學》(第6版)新生兒HIE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使用施捷因治療,對照組使用胞二磷膽堿治療。治療組 34 例中,男 19 例,女 15 例;胎齡(38.4±1.3)周;體重(3 465.5±128.50) g;輕度 10例,中度 18 例,重度 6 例;年齡:出生0.5~21 h,平均7 h。對照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胎齡(38.6±1.0)周;體重(3 452.4±123.50) g;輕度 11 例,中度16例,重度5例;年齡:出生0.5~23 h,平均6.8 h。全部病例均經顱腦CT檢查,顯示不同程度的低密度灶。兩組患兒病情及病程分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在窒息患兒復蘇后出現異常神經癥狀時即開始治療,采取支持和對癥等綜合治療措施的基礎上,治療組出生24 h后給予施捷因(阿根廷TRB Pharma生產,活性成分是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規格:2 ml∶20 mg),用法:每天1次,每次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中靜脈滴注,14 d為1個療程。對照組出生24 h后給予胞二磷膽堿125 mg靜脈滴注。輕度病例療程7~10 d,重癥病例療程10~14 d。出生第 4~6 周,再治療 7~10 d。
全部病例均有專人每天檢查臨床神經癥狀和記錄病情變化,包括生命體征、患者精神狀態、原始神經反射、肌張力,有無驚厥、意識障礙、腦干癥狀,出院時復查頭顱CT,并于3、7、14 d時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NBNA)。NBNA根據鮑秀蘭等[2]提出的操作方法和評分標準。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 t檢驗。 P<0.05 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臨床神經癥狀恢復時間是指意識狀態、原始反射、四肢肌張力恢復時間。兩組經不同治療恢復順序為意識狀態、原始反射、四肢肌張力,其恢復時間:輕度3 d左右,中度7 d左右,重度10 d左右。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臨床神經癥狀恢復時間比較(x±s,d)
兩組HIE患兒在住院期間均進行了3次NBNA評分。輕度 3~5 d,中度 5~7 d,重度 10~14 d。 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2。

表2 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NBNA)比較(x±s,分)

表3 兩組藥物副作用比較(例)
出生后1個月復查,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有3例腦CT檢查異常。
1年后通過電話聯系,我院兒科門診對兩組患兒進行隨訪復查:治療組無后遺癥;對照組1例留有癲癇后遺癥,2例遺留腦性癱瘓。
GM-1是唯一可以透過血-腦屏障的一種神經節苷脂。GM-1可以通過穩定細胞膜,恢復細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直接降低神經細胞內含水量,減輕腦水腫,并抑制Ca2+內流,阻止Ca2+積聚;GM-1可以對抗興奮性氨基酸(EAA)和自由基的神經毒性作用,通過一系列的藥理作用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及再生,加快神經功能恢復的速度,加大恢復的程度。GM-1中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經鞘脂類物質,是人體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在神經系統中含量豐富,具有保護細胞膜、促進神經修復作用。在新生兒腦病中成功地運用及結合大量的實驗及臨床研究證實其能有效地控制因缺血、低氧所致的腦水腫,抑制EAA神經毒性及神經細胞凋亡,降低因低氧、缺血所致的繼發性損害,修復受損神經細胞,恢復神經細胞功能[3-4]。小兒腦組織在生后是一個不斷發育成熟的過程,GM-1除了具有急性期腦損傷的保護作用外,對神經組織的發育及分化亦有積極作用。因此,對HIE患兒,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單唾液酸四己糖注射治療,并進行積極的康復訓練,能有效地促進HIE患兒早日改善臨床癥狀,加速腦神經細胞損傷后的修復,減少后遺癥的發生。與胞二磷膽堿治療比較,GM-1治療同樣有效,且患兒發生睡眠障礙、煩躁、抽搐例數少,可能與GM-1無中樞過度興奮作用有關。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后遺癥少,預后好。因此,GM-1治療新生兒HIE在急性期和恢復期均取得較好效果,值得臨床使用。
[1]秦選光,朱宏斌,張鳳仙.腦肌苷肽注射液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23(1):25-27.
[2]鮑秀蘭,虞人杰,李著算.應用20項新生兒神經行為神經測定預測窒息兒的預后[J].臨床兒科雜志,1996,14(1):8.
[3]謝貴陽,朱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心肌酶及電解質改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5):20.
[4]李素,楊少芬,黃韜,等.新生兒窒息118例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測定及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29-30.
[5]尚培薇,李泳.氣管插管與納洛酮在新生兒重度窒息急救復蘇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08,15(2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