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摘要】近幾十年來,古文字學界都傾向于把漢語古文字分為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戰國文字三部分。而戰國文字研究顯得異常復雜,既有分域研究,又有分品類研究,而且從20世紀戰國文字的研究來看,大多學者所關注的還是在文字的釋讀考證以及文獻資料的整理方面。在已有的研究論著中,考釋類文章約占80%以上(據丁秀菊統計,見其《20世紀戰國文字研究的反思》一文)基于考釋整理材料基礎之上的戰國文字形聲字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
【關鍵詞】戰國文字;形聲字;研究
1. 散見于戰國文字通論性論著中的形聲字研究
就目前一些研究成果,對戰國文字的形聲字研究大多零散地見于關于戰國文字的相關論著當中,這部分論著大多關注從全局觀戰國文字形聲字的產生途徑結構特點等,而對戰國文字形聲字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文章較少。一方面是因為戰國文字異形多,牽涉到分域問題;另一方面戰國文字材料品類復雜,且出土文獻材料在不斷更新當中,這也給戰國形聲字的系統性,綜合性研究帶來困難。
2. 對戰國文字形聲字進行分域分類的系統研究
隨著出土材料的大量出現,文字編字表等分類工具書的材料的完備,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對戰國文字形聲字進行分域分類的系統研究,主要文章有:華東師范大學沈之杰碩士論文《楚簡帛文字研究——形聲字初探篇》(2005年)在對楚簡帛文字逐個進行構件分析的基礎上,從楚簡帛文字的數量研究中得出形聲字占其單字量的77.5%,正是文字系統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文獻性質的影響使然,而形聲字總字頻比重大大低于單字是因為形聲字中的低頻字特別多;從構件屬性角度,得出楚簡帛文字的形聲字結構相對比較規格化,其形符與聲符也出現結構層次增加的現象;并對楚簡帛形聲字諧聲系統的歸納作了一些嘗試。
北京師范大學吳吉煌碩士論文《楚文形聲字研究》(2006年)在漢字構形學理論的指導下對楚文形聲字進行了理據拆分,對楚文形聲字的義符和聲符的構字量,構字頻度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楚文形聲字進行了系統描寫,并將楚文形聲系統與小篆形聲系統進行比較,通過相關數據的比較探討了漢字形聲系統發展的基本趨勢,還就楚文形聲異體字中的義近義符通用和音近聲符替換現象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華東師范大學王波碩士論文《郭店楚簡形聲字定量研究》(2007年)以郭店楚簡中的形聲字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形聲字的新出傳承分類及其形聲字的字用研究來揭示這段時期形聲字的發展特點。研究顯示,楚簡中的形聲字數量有了明顯上升,但使用頻率相對較低,故形聲字在文獻用字選擇中的總體地位提升還達不到字數增長的幅度,多字低頻的現象反映了郭店楚簡形聲字還處于發展上升期。文章還對郭店形聲字進行歷時變動研究,將其分為傳承形聲字新出形聲字傳后形聲字三個類型,傳承形聲字雖然數量不多,但在文字系統中所占據的實際地位卻仍高于形聲字,新出形聲字傳承至后世的比重較低,呈現量雖多卻穩定性不夠的狀況。最后通過對郭店楚簡形聲字用字逐一進行所對應語言單位的分析,得出新出形聲字主要記錄普通名詞,抽象動作動詞以及形容詞中無修飾吳建者的結論?
還有一些關于戰國文字分域分類的文章,如王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張娜《戰國中山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劉偉杰《齊國金文研究》;孫光英《齊系文字形體演變研究》;樓蘭《從睡虎地秦簡看漢字基礎構件元素的演化》;郝茂《秦簡文字系統之研究》等文章,只在部分章節或片段提及形聲字,而為進行過全面系統的對其形聲字進行分析研究。
從以上論著可看出,戰國文字形聲字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楚文字的形聲字研究方面,在品類上更集中于對簡帛文字的研究。
3.對《說文解字》小篆形聲字的系統研究
以《說文解字》小篆為對象的形聲字研究是目前形聲字研究論著最多的一類。據朱駿聲《六書爻列》統計《說文解字》有7697個形聲字,占總字數的81.24%;據清代王筠《文字蒙求》統計,小篆中的形聲字增至82.3%;據高更生統計,已有形聲字7697個,占總數的82%強(高更生《漢字研究》34頁);據李國英統計,形聲字占87.39%(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黃德寬以為指事占1.25%,象形占3.71%,會意占8.75%,形聲占86.29%(《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從以上統計數據看,《說文》中形聲字大約為85%,在造字的數量上已占絕對的優勢。
對《說文解字》小篆形聲字的研究主要包括:(1)版本上對“形聲”認知的理清,如李國英的《小篆形聲字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形聲字進行研究;2000年莊舒卉《說文解字形聲字考辨及統計》(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師玉梅《出土文獻證<說文>形聲字的訛變與誤斷》2009年張新艷·韓衛斌《<說文>形聲字誤斷探因》等?
(2)對“形聲”與其它書體的考辨,尤其是同為合體字結構的“會意”。如1967年曾勤良《二徐說文會意形聲字考異》(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金鐘贊《許慎說文會意字與形聲字歸類之原則研究》(國立師范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闕蓓芬《說文段注形聲會意之辨》(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師玉梅《<說文>形聲字指誤》2006年殷守艷《朱駿聲改說文會意字為形聲字問題研究》。
(3)形聲字形體結構的相關研究,包括“省聲”,“形符”與形成過程等?這類文章較多,關于“省聲”問題的文章如1973年鄭邦鎮《說文省聲探跡》(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陳韻珊《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問題》(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車先俊《說文省聲字研究》(見《徐州師范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1期)?姚炳祺《說文中的“省聲”問題》(見《廣東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2期)李敏辭《“省聲”說略》(見《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2期)等;關于“多聲”問題的文章,如湯可敬《說文“多形多聲”說研究》(見《益陽師大學報》1991年第4期)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收入《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1999年6月)2006年張素鳳《說文解字多形多聲字成因探析》等;關于“形符”問題的文章,如1985年秦光豪《說文解字形聲字形符考辨》(中國文化大學)2002年卜師霞《論形聲字形符系統的產生及其功能》等;關于“聲符”問題的文章如2003年王平《說文解字重文聲符替換類型及其對應規律》2008年趙宋婷《略談形聲字聲符的示源性質》2008年張新艷《訛變(下轉第43頁)(上接第42頁)聲化與說文解字形聲字聲符》2008年賈瑩《說文水部形聲字聲符示源研究》2008年鮑樹柏陳良煜《形聲字聲符表義述略》等;另外還有“諧聲”構造理論等方面的文章,如1979年張達雅《說文諧聲字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劉雅芬《說文形聲字構造理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等。
從以上論著可以看出,對于《說文解字》小篆中的形聲字研究,角度多、論著多、成果多,較之其它形聲字的研究就略顯蒼白?特別是戰國文字形聲字分域研究中除楚系文字外的如秦系文字?晉系文字等的研究還未有專門的論述。析其原因,《說文》為“紙上材料”,內容范圍明確,而且古今學者對《說文》的研究比較深入,為《說文》形聲字研究起了很多的幫助;而戰國文字“地下材料”還在不斷涌現,新材料不斷出現,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還未完備,對戰國文字形聲字的研究還有一定的難度。但隨著近來許多文字編,字表的出版,我們也希冀著一些學者在戰國文字形聲字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05年;
[2]王輝《高山鼓乘集——王輝學術文存二》,中華書局,2008年;
[3]湯馀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
[5]容庚編著《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6]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7]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學林出版社,1995年;
[8]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9]林沄《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10]《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11]《漢字古音手冊》,郭錫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12]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商務印書館,1955年;
[15]趙平安《形聲字的歷史類型及其特點》,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