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鳳
【摘要】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境界,塑造學生健康完美的人格,完成這一任務需要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全方位地與學生溝通情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巧妙的調動學生的的情感,使之穩定在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狀態上。
【關鍵詞】語文;教材情感;學生情感
我們教學對象是學生,學生的情感世界純真多彩。帶領孩子在課文表達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在教學中,學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種內驅力,學生就能學得主動,學得愉快,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保證。
傳遞教材情感和學生情感的是老師。語文老師要有豐富的情感,能運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善于借助臉部表情、手勢等無聲的語言感染學生,運用語調節奏等以情傳情。語文的教學過程,是老師、學生的情感隨著教材的感情起伏、推進、延續的過程。情感像一條彩帶,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情感是一條紐帶,連接著教材、老師和學生。
語文學科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啟發、發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簡言之,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語文學習特別重要。
初中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的過渡時期,他們的認識過程還不能脫離感情。他們的心理特點是: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結構,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維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感性階段。正是因為初中生的情感豐富且容易外露,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巧妙的調動學生的的情感,使之穩定在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狀態上。這樣,就能創設愉快的課堂氣氛和“樂學”的情境。正是在這種情景中,學生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這種情景的長期感化和熏陶,逐漸形成穩定的情感特征。學生這種情感的形成需要探求、再現、轉移、重建四個階段。
首先,吸引學生注意,主動探求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課文,感知課文中的情感,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
一、要上好新生入學的第一課,自選教材內容,采用“茶館”“書場”等教學形式,講故事,談軼事,論古今,縱橫幾萬里,上下五千年,用豐富新穎的內容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多領導學生舉辦一些比賽活動,如演講比賽,書法比賽,作文比賽等。學生的興趣一旦產生,他們就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初中生的表現欲是很強的,只要老師正面多鼓勵,一定會事半功倍。
二、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引導點撥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們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我們就采用了分角色對白的形式,抓住里面的菲利普夫婦于勒的語言描寫,由此他們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也由學生盡情發揮,盡情演繹,從而把握住對人物性格的理解,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唯利是圖的關系便迎刃而解了。
其次,培養學生能力,積極在現情感。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創造一定的條件,提供一定的輔助材料,通過學生的耳、眼、鼻、手、腦等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情感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語文中的情感因素,正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如在教《皇帝的新裝》一文時,課下讓學生讀,并讓學生根據自己愛好在班上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創造性得到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
然后,鼓勵學生求異,盡量轉移感情。材料中的情感再現,只能說學生認知了這種情感,但是能否“學以致用”,還應學會情感轉移,讓學生的學習由情感體驗轉化到智能發展上去。既要理解掌握,又要活學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教育學生以積極的生活態度,樂觀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審美情趣,穩定的心境去面對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素質,正確認識社會,人生和自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把骨肉情,友誼情,人道情等基礎情感上升為利他情,愛國情,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級情感。這些情感的引導不是老師解說的,而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真實的感受感悟的。
在教學《變色龍》時,大家都對見風使舵的奧楚蔑洛夫投去了嘲諷的一笑,可笑過之后,我們逐步分析“變”的社會背景,內涵,從而到現在社會上的變的作風,涉及了腐敗,弄虛作假等一些不良社會風氣。這樣,不僅加深了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夠聯系實際,分清黑白,辨別善惡。
最后,激發學生創新,重新創建情感。學生是學生的主體,也是欣賞的主體。語文學習應該從欣賞中實現的。欣賞課文是方法,品味生活是目的。不錯的,“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為了進行情感補償我們應充分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在社會中去體會百味人生,去發現身邊的真情故事,運用課本中的描述方法,運用學習的生動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學生不僅成了欣賞的主體,也成了一個創作的主體了。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時,先準備一只燒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湯匙,一碟食鹽,一只雞蛋,讓學生想辦法使雞蛋在水中浮起來。然后帶著疑問自己去讀文章獲取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熱情。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努力把課上“活”。如教《天上的街市》,引發學生想象:天上的街市到底怎樣“美麗”?街市上的物品“珍奇”到什么程度?在作文課上,讓學生做暢想作文,學生思維活躍。如環境污染得到根治,海水變藍,地球變綠,空氣更加清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始終帶著無比高漲的激勵的情趣從事學習與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意識的偉大感到驕傲。”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情感的陪養,不但使學生學到應學的知識,豐富了頭腦,而且還提高了思辨能力,感受事物的能力逐漸提高,觸及事物能從多角度去思維,在學習新知識時會嘗試體會作者的真實感情。最重要的是在情感教學中陶冶了情操,學會如何做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