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以詩人之眼閱世,以詩人之心感悟,以詩人之情待人,以詩人之筆摛藻” 作者將悲劇主題與抒懷詩作融于小說中,使小說的感情非常濃郁并具有詩的意境。小說的情節、人物更具詩意美,更加“雅”化,令人回味無窮。
【關鍵詞】抒情性;預示結局;深化主題
詩歌作為我國古代產生最早的文學樣式,其抒情的特質隨著作者認知方式的完善不斷地得到深化。《詩經》就強調“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伴隨著清代小說逐漸走向成熟,抒情詩更巧妙、合理地用于小說、戲曲中。一方面小說家借抒情詩脫開“邪宗”的干系,另一方面作家借抒情詩更含蓄、更深刻地表達自己的滿腔情懷。 “文體眾備”的《紅樓夢》詩歌共有124首,其中抒情詩占大部分。這些抒情詩使作品蒙上了詩意的色彩,使作品獨具詩意風格和意境。抒情詩的大量使用為小說錦上添花,使《紅樓夢》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
一、塑造人物性格
《紅樓夢》一書中共有四百多個人物,其中有很多是有著鮮明個性特征,呼之欲出的典型。曹雪芹在表現這些人物時運用地手法多種多樣,其中有語言描寫,有動作描寫,有細節描寫等等。 作者借用總綱式的“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與各位典型人物吟詠之作,將每個人物的身份、地位、身世、文化修養、才學,性情都參差錯落、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使人物的性格氣質因抒情詩的描寫而具有詩韻、意境。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又副冊判詞其一)概括出晴雯倔強高潔的心性和“下賤”卑微的奴婢身世。“枉自溫柔和順,空云桂如蘭”(又副冊判詞其二)比較直白地刻畫出一位溫柔和順,遵循一切規矩的丫環——襲人。“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翁灌苔盆”(《詠白海棠四首<二>》)表現了薛寶釵裝愚守拙,內蘊外樸、自恃自愛的個性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刻畫林黛玉時,主要通過抒情詩來描畫這位閨閣詩人的代表。他借林黛玉的詩作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將自身的個性與才情最完美地表達。像《葬花吟》、“魁奪菊花詩”(三首)、《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五美吟》這些情景交融、感人肺腑的抒情詩都烘托和映照出她的性格。“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葬花吟》)是她寧肯保持高潔的質體與品格,也不屈服當時那個社會的寫照。“孤標傲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問菊》)表現了她卓爾不群、不合時宜的性格特征。“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將她的多愁善感和孤高自許展露出來。“尸居余氣楊公慕,豈得羈縻女丈夫”(《五美吟·紅拂》)更是展示出林黛玉性格的另一方面:執著、勇敢。小說的環境、色彩、聲音透過詩的情、景的描繪與林黛玉的個性特點、心理活動、情緒變化緊密結合起來,使讀者對林黛玉有更深層次地了解。這位對現實滿懷激憤,具有叛逆精神的女詩人由此更具魅力。她的寧折不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峻品格在這些詩里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二、預示命運結局
小說的“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將詩境與形象畫面相結合暗喻人物各自不同的悲劇命運。如晴雯的圖冊判詞在“又非人物,也無山水,不過是水墨翁染的滿紙烏云濁霧”畫面上寫著這樣一句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非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這首詩暗寓有如“光風霽月”般的晴雯不為污濁黑暗社會所容,她的風韻情致,桀驁不馴使她最終被迫害致死。短短幾句,將晴雯的一生做出高度地概括。其他十四位女子的命運也在判詞中加以點化:早夭的,守空房的,出家的,遠離的,被人害死的……一個個悲劇命運在含意隱約的詩中表現,這是一個暗示的海洋,除卻抒情詩,曲賦、燈謎、酒令、對額聯語也都暗示人物命運,暗寓事件的發展,但只有抒情詩能使人物更具特色,表現小說的抒情性,而讓作品更加蘊寄深沉,含義深遠。
三、渲染故事情節
小說中一部分抒情詩是作者借書中人自己的酬唱用來表現清代人文化生活的。這部分詩作是書中人物用以消磨時光、增添情趣、抒發自我心志的,因而對小說情節的發展,故事的展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第十八回“元妃省親”中,元妃進入大觀園究竟是怎樣的場面和氣氛?來看看抒情詩的描寫吧:“山水橫拖千里外,樓臺高起五云中。園修日月光輝里,景奪文章造化功。”(《文章造化·賈惜春》)“芳園筑向帝城西,華日祥云籠罩奇。高柳喜遷鶯出谷,修篁時待鳳來儀。”(《凝暉鐘瑞·薛寶釵》)這些詩不但描寫了大觀園宏偉的氣勢,別致的建筑,優美的景色,也描寫了元妃省親的宏大場面和熱鬧氣氛。這個花柳繁華之地因元妃到來而熠熠生輝,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觀看繁華盛景的上演。小說也因這些抒情詩的渲染達到一個小小的高潮。
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中再現眾少女逞才斗智、媲美爭俏的場面。一組組松散的聯詩,節日氣氛全然而出。而在喜劇氣氛中又有悲劇意味。詩作隱約透露出大家族的沒落與崩潰。抒情詩使作品情節更加詩意化,預先將故事的悲劇主題襯托出來。
總之,曹雪芹不僅讓主人公在詩的環境中抒發詩情,讓人物感情升華到詩的意境。更重要的,他借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詩膽昔如鐵”、“詩筆有奇氣”。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問菊·林黛玉》)“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菊影·賈探春》)“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詠菊·林黛玉》) 他的傲氣與曠達,失意與坎坷借用美刺比興功能的抒情詩直露、真切地表達出來 。
作者簡介:
楊若曦(1993-)女,大慶一中高二.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