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文
【摘要】本文將對其歌舞美表現,角色設計,個性美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表達筆者的觀點并揭示《貓》的深刻的藝術內涵。
【關鍵詞】《貓》 成功因素;歌舞美;個性美
其實生活中我并不愛貓,但我喜愛音樂劇《貓》;就象大家都愛美猴王而不見得喜歡現實中的猴子一樣。藝術美之超越生活,似乎沒有太多理性可言。接下來,我就個人的認識淺談我對于音樂劇《貓》的一些審美感受。
音樂劇《貓》改編自英國作家T.S.艾略特寫給侄女的詩作《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在安德魯*韋伯和卡梅隆*麥金托什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于1981年在倫敦西區首演。在迄今為止的20多年里,《貓》感動了全世界數千萬觀眾。
其實《貓》本身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它的重點不在敘事,而在于刻畫不同的角色。講的是一群杰里珂貓一年一度的聚會時的場景。貓們聚集在一起,等待選取一只貓被送到九重天獲得重生。一只只不同性格、不同外貌的貓相繼出現,有年輕天真的白貓維多利亞,有很騷包的蘭堂塔格,以及邪惡的馬卡維提,它們開始載歌載舞,展現了一場場精彩的表演......。一只步履艱難的貓出現了,它外表襤褸憔悴,飽受生活的摧殘,大家都避開了它,它悲慘地唱起歌,誰能想到它當年是那樣的美貌非凡……。 但最后,這只貓還是被大家接納,并得以升到九重天。
它的故事情節如果簡單地按戲劇的審美來講,是不夠分量的——沒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戲劇沖突。沒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沒有鮮明的情節,沒有一個人類角色;唯一所知的背景——時間:月圓之夜,地點:羅素飯店旁的某個垃圾場,事件:一群杰里珂貓的聚會。唯一的靈魂人物——年老色衰的魅力貓葛瑞澤貝拉總共出現才三次,三次時間總共加起來不到三十分鐘。唯一貫穿全劇始終出現、作為故事講述者的蒙可斯屈普的名字也僅被提及一次。
接下來就講講音樂劇《貓》的歌舞美。
它的音樂與舞蹈形態異常豐富。音樂中運用的元素有:流行、爵士、搖滾、說唱、還有類似歌劇的詠嘆調和宣敘調等。演繹的方式有:獨唱、二重唱、三人小合唱、齊唱、領唱、集體念白等。舞蹈則有:現代舞、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英國民間舞等多種元素。舞蹈的表演方式有獨舞、雙人、群舞等。
從第一幕的第一支歌開始,這種紛繁復雜性似乎就已注定。第一支歌:《杰里珂歌頌杰里珂貓》(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音樂元素,在合唱時還有一段“哈里路亞”唱詩。后來這首歌的旋律在全劇的音樂中還反復出現,但是每一次演繹都有所變化,讓人印象深刻。據說,這也是韋伯自己最喜歡的曲子,超過我們耳熟能詳的《MEMORY》。當然,《MEMORY》也演繹了三遍,每一次都恰到好處的給舞臺帶來不同的氣氛,從而推動了劇情的向前發展。這首歌的旋律與歌詞,帶著對往日的回憶的痛楚,一點一滴地滲入內心世界。其實就是人類真實情感的寫照,寫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境界。所以這首歌曲是如此的讓人回味和動容。
《貓》劇中各個貓的角色塑造,除了化裝和表演上的貢獻,絕大多數是在歌、舞中完成的。沒有歌或舞的那部分重要角色,也得以在反差中形成觀眾心目中的個性形象。
接下來說說化裝和表演帶來的貓的個性之美。
看到人能栩栩如生地在肢體語言表達上像貓已經很不易。更加細節的是,幾乎每一只貓咪的臉譜、服裝都不一樣(除了個別刻意設計的孿生貓),真是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
蒙可斯屈普是一只勇敢、強壯、善良而有高度責任感的貓,有點像杰里珂貓族未來的首領,它的形象通過灰白相間的毛色和1.87米以上高高的個子來塑造,使它在舞臺上始終是最有威儀感。臉譜的表情是高貴的、英武的。如果把它看作是象征理智的阿波羅,那么蘭堂塔格就是象征情感的、體現酒神精神的對應。它自負、搞怪、無所顧忌,它的造型夸張,臉譜鮮明有力,特別是頸肩上的鬃毛更讓它顯得飛揚跋扈、光芒四射。扭胯動作象極了“貓王”艾爾維斯,而唱腔酷似當時在英國正走紅的重金屬樂手邦喬威。密斯托弗里斯是《貓》里面最聰明最可愛和最具紳士特點的貓。這一點也可以從他的扮相中獲得信息。他有一身黑色的皮毛,戴著精致的領結。會跳最高難度的芭蕾舞如旋轉大跳、空中劈叉等。而當他變魔術時,他的服裝上覆蓋了閃亮的發光的飾物。葛瑞澤貝拉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代表,它曾經很美麗,但是當它回到杰里柯貓一年一度的舞會時,只有一些中年的貓還能認出它來。在化裝上,它的服裝是破爛的,布滿灰塵,在臉譜上它的眼影的黑色畫到眼角外面,唇膏涂到了嘴唇外,這都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它的疲憊與丑陋。但里面的皮毛還隱隱約約有一些亮片,透露給我們一些往日的迷人色彩。
這種貓的眾生相,和著歌舞表演,取代故事情節構成了故事的內容。它是四大音樂劇中唯一又唱又跳、老少通吃的音樂劇。歌舞化的表演與化裝于它既是形式,又構成了相當比重的內容。這些已經足夠讓觀眾反復觀看和消化,如果還要加厚重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情節,或許故事就不那么輕松、詼諧有趣了。
目前國內對于音樂劇的定義還有很多的紛爭,覺得它很難有明確的界限區分于戲劇、歌劇、舞劇等等,但※音樂劇不僅在題材、音樂、舞蹈等方面拓展和深化了傳統劇種的藝術表現力,更重要的是它將不同的藝術元素兼收并蓄,融合互補,整合成為一種綜合的藝術表演形式,這是音樂劇在藝術上非常重大的貢獻1。這從《貓》身上可見一斑。《貓》之所以那么受歡迎,在商業上獲得那么大成功,這種審美要求或許和電視機前長大的一代挑剔的視覺胃口,廣泛多樣化的聽覺接受度有很大關系,它的信息量之大,使得我們百看不厭。這種雜糅的當代藝術或許會讓古典樂迷或歌劇愛好者等嗤之以鼻,但它的長演不衰,無疑證明了它具備的強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接受土壤,對于其他正在謀求觀眾接受和認可的過去式藝術形態來說,會有很多的可借鑒之處。每個國家的藝術形態都會面臨新老過渡和傳承的問題,如何融合和為當下所接受,《貓》的形式我想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蔡瑭.《音樂劇魅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2]黃定宇.《音樂劇概論》.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