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碩 宋潔紅
【摘要】具有七千多年歷史的漆藝文化是嶺南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古代嶺南漆藝曾經一度輝煌。在重視傳統文化繼承及發展的今天,漆藝也能在高職院校的美術教學中得到探索。
【關鍵詞】漆藝歷史;嶺南漆文化;高職漆藝教學
一、中國古代漆藝術的輝煌
漆藝,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作為世界漆藝的起源,我們的漆藝術曾經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為世界漆藝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中國是世界漆藝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漆并利用漆的民族,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的朱漆木碗,距今約9000—7000年,是至今為止世界上存有的最早的漆器。在往后的各個朝代中,漆藝漸漸由生活用具轉變到裝飾藝術品,受到各個階層的喜愛和推崇。
“商酌有采,而樽俎有飾”,“食器雕琢,商酌刻鏤”, 這些遠在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應該是比較接近實際狀況的。禮器、祭器藝術的高度發展必定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工藝技術發達之基礎上,漆器已成為我們祖先生活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先民對生漆的應用,揭開了中華文明史的光輝一頁,對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漆藝進入工藝成熟階段,尤其以楚國漆藝術最為發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楚漆器種類繁多,有大型漆棺、漆案、幾、盒、杯、豆等;圖案舒展活潑、充滿活力,強烈的紅、黑應用得酣暢淋漓,線條鳳走龍飛,想象豐富,透雕和浮雕的大量使用,極大地豐富了漆器的表現力。漢代,特別是西漢時期,中國漆藝術進入“黃金時期”,期間出現了“夾貯”、“扣器”等器型工藝和“彩繪”、“金銀粉繪”、“金銀片鑲嵌”、“戧金”紋飾工藝等新技術并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即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無法超越當時的水平。這些技術日后傳延到了世界各國并各自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世界漆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唐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到了頂峰,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漆藝技術更是精益求精,出現了如“金銀平脫”、“素髹”等對工藝水平高超的新技術。元代的雕漆技術由于官方的推崇,曾經風行大江南北,至今北京地區仍然保留有雕漆的工藝。明代隆慶年間安徽新安平沙黃成所著《髹飾錄》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
中國古代漆器工藝的生產發展,緊密地結合著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明、清時期,民間的漆作坊,分布很廣,較著名的有嘉興、揚州、福州、山西、貴州、四川、江西、廣東等地的漆作坊。
廣東,古稱嶺南地區,位于南部沿海地區,地處亞熱帶的五嶺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縱橫。嶺南文化是中國四大文化之一,在歷史上,嶺南文化向來被視為非主流的邊緣文化,一直遭到主流的傳統文化的輕視和排斥,在古代,嶺南被稱為蠻夷之地,為中原文化所不屑。但是在漆藝方面,嶺南地區水平卻是占有很高的水平的。在1952年廣州近郊發現數處漢代木槨墓,出土的漆篋,發現有篆文“蕃禺”二字的烙印,蕃禺即南??し?今天的番禺。這件漆器的出土,證明廣東番禺在西漢已具有相當高的制造漆器的水平。南越王墓出土發現的漆屏風,雖然出土時已腐朽,但從按原型復制的屏風復制品仍可以看出當時屏風上華麗的紋飾,自由流動的圖案,制作精美。戴岳譯《中國美術史》第五篇載:“廣東人久以善造漆器著名,千三百四十五年,有阿拉伯人旅居廣東,見其地所制漆器,稱嘆其光潤堅滑,謂輸入于波斯、印度者居多?!贝送膺€有漆扇、漆盒、彩繪花鳥蝴蝶。俱頗艷麗璀璨。潮州金漆木雕,也是嶺南漆器一大特色。潮州金漆畫,相傳唐宋時期就有,明代后期,使用“明漆”,以暈化金、銀而產生深淺變化的效果,豐富了金漆畫。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隨著潮州木雕的發展和建筑裝飾上的需求,金漆畫的技藝達到登峰造極,形成獨特而完整的民間裝飾繪畫藝術體系。潮州產雕填漆桌,花果色彩鮮麗,磨光平滑,極為精細,潮汕各縣的大祠堂都有木雕金漆神龕。其鏤空木雕人物、龍蝦、螃蟹等貼金華麗,木雕技術高超。廣木紫檀木鑲嵌彩色螺鈿器,鑲嵌的技能,巧妙異常,使人驚嘆。陽江漆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鮮明的地域特征,與豆豉、風箏并稱“陽江三寶”。陽江漆器廠,是廣東生產漆器主要的地區,有悠久的傳統。傳統產品以皮胎漆箱、漆皮枕等文明于世。產品輕巧耐用,耐水防潮,色澤光亮,產品裝飾風格多樣。
二、嶺南漆藝術發展的今天
中國古代漆文化輝煌的歷史曾經是中華民族的足以引以自豪的資本,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經歷了無數戰亂、社會變遷、觀念轉變后,中國的漆藝術水平已經逐漸落后于其他東亞國家了。早在明清時期,中國漆器在技術上整體已經開始落后于日本——歐洲人把Japan“漆之國”的美譽給了日本人。這成了明代漆器由盛轉衰的信號。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全國很多傳統的國營漆器廠由于不善經營紛紛倒閉了,全國各地漆藝的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嶺南地區的漆藝文化也面臨著同樣的危機,上世紀以90年代之后,由于陽江新老漆畫藝人的青黃不接,再加上陽江漆藝廠的經營不善和全國各地漆畫的興起與迅速發展,陽江漆藝廠逐漸失去市場和競爭力而逐漸萎靡。作為漆藝的一對姐妹花,陽江漆藝廠的落沒也使漆畫的發展受到重創,陽江漆畫由此陷人低迷狀態。然而,隨著新興的漆畫作為獨立的畫種參加各種全國性美術大展,目前嶺南的漆藝創作新人輩出、新作不斷、材質越來越廣、工藝日見精進。尤其是漆畫,已經形成了一支由高校專業教師、專業畫家以及業余人員組成的穩定的創作隊伍。嶺南漆藝界建立了廣東省漆畫藝委會及廣州市漆畫藝委會兩個學術機構組織畫展、開設講座,熱心漆畫的普及教育工作,使漆畫這個小畫種成為嶺南繪畫創作的一個熱點。
三、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美術系的高職漆藝教學探索
近年,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美術系認識到漆藝作品在氣候濕潤的南方,有抗潮濕、不脫色、不易變形、耐熱、耐酸、耐磨,防腐、絕緣的良好性能,廣泛適用于酒店、家居、企業等各種環境裝飾。我系在工藝與繪畫和裝飾藝術等專業方向中積極引入了漆藝課程,嘗試把傳統漆藝技法與現代裝飾相結合,創作出既有現代實用意義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裝飾作品,以適應本省裝飾工藝市場的需求。
我系漆藝教學的課程設置與實訓室的使用緊密結合,一方面注重傳統漆藝語言的運用,如涂、裱、刮、磨、撒、堆、刻等技法被學生熟練掌握。另一方面大膽借鑒中國畫、油畫、版畫等其它藝術的表現技法,豐富作品表現語言。正如(下轉第179頁)(上接第178頁)著名漆畫家蔡克振先生所說:“傳統是常,創新是變,常中有變,變中有?!?。同時,教師注重與行業專家的研討論證,制定適應市場需求的多種作品題材與風格,從傳統民族器具、圖案裝飾(如青銅器、彩陶紋樣)、民俗建筑等到現代構成、抽象形式的裝飾作品。學生從課程中獲得較多的技能知識和實訓經驗,有較高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把裝飾漆藝作為自己的畢業創作和設計的選題。2009年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廣州市美術作品展中,我系學生創作的漆畫作品有數幅入選,并有被廣州市檔案館收藏,授予證書。今后,我系將嘗試把漆藝更多地運用于立盤、屏風、首飾、家具、雕塑等立體造型的實用器物之中,挖掘更多的漆藝實用性能。
我們認為,在高職的漆藝教學中,應有別于普高院校,更應貼近嶺南區域裝飾市場的需求,注重作品的質量與成本,講求效率,靈活多變。教學過程中鼓勵大膽的實驗,而不要總是抱著狹隘的成見去看待漆藝傳統,傳統只有在不斷發展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才會具有新的生命力。培養學生創作出一批群眾喜愛又較易被市場接受的漆藝作品。
【參考文獻】
[1]王琥:漆文化的傳延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4
[2]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
[3]陳志強:嶺南漆文化現狀及展望
作者簡介:
陳天碩,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美術系講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宋潔紅,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漆藝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