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踝臂指數(ABI)是下肢踝動脈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早期主要用于檢測下肢動脈疾病(PDA)。目前大量研究表明,PDA與腦血管病、心血管病和死亡的發生均有密切關系。非ST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NSTE-ACS)患者發生死亡或心臟事件復發的危險存在較大差異。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討ABI與NSTE-ACS患者預后的關系。
1.1 病例選擇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連續入我院且資料完整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103例,男67例,女36例,年齡35~84歲,平均(67.0±10.6)歲。入選標準為患者入院原因為胸痛(安靜狀態下胸痛或胸痛加重)或其他能提示ACS的癥狀,并伴有至少下列1項指標:①心電圖ST段壓低或T波倒置;②心肌損傷標志物有意義升高(肌鈣蛋白I≥0.1 μg/L或肌酸激酶同工酶≥5 μg/L);③既往有明確冠心病史,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
1.2 研究方法
1.2.1 ABI的測量方法 被試者采用標準仰臥位靜息5 min后用標準血壓計進行右臂和右踝收縮壓的測量,踝部的血壓測量足背動脈,將適當尺寸的袖帶裹在上臂上,標準的12 cm袖帶裹在腳踝上,上臂袖帶氣囊標志對準肱動脈,袖帶下緣距離肘窩橫紋2~3 cm,袖帶松緊度以恰好能放進一指為宜;下肢袖帶氣囊標志處位于下肢內側,袖帶下緣距內踝1~2 cm,袖帶松緊度同上,袖帶迅速充壓,然后以2 mm Hg/S的速度釋壓,出現的第1個Korotkof音被記錄作為收縮壓,1~2 min后再測量1次,取平均值。下肢踝部收縮壓與上肢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即ABI。ABI的正常值為1.0-1.4,ABI≤0.9為異常[2]。對每例患者計算 ABI,ABI>0.90者為正常 ABI組,ABI≤0.90者稱為低ABI組。
1.2.2 隨訪 每例患者均隨訪12個月或直至發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通過門診、病歷記錄或電話進行。MACE評定包括:心源性死亡、再發心肌梗死、頑固性心絞痛,再次冠狀動脈血運重建(TVR)、急性左心衰竭。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兩組均數比較采用 Student’s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隨訪患者的一般臨床特征 本研究共入選患者103例,其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9例(37.9%),不穩定心絞痛64例(62.1%)。正常ABI患者68例(66.0%),低ABI患者35例(34.0%)。結果顯示,與正常ABI組相比,低ABI組患者年齡偏大,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癥患者居多,冠脈3支病變者居多,左室射血分數<0.40者居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正常ABI組和低ABI組患者的臨床基線特征(例,%)
2.2 正常ABI組和低ABI組患者隨訪期MACE發生情況見表2。
隨訪12個月,低 ABI組患者發生 TVR比例和發生MACE的比例明顯高于正常ABI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低ABI組患者發生再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頑固性心絞痛、心源性死亡的比例均具有高于正常ABI組患者的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差異。

表2 正常ABI組和低ABI組患者隨訪期MACE發生情況(例,%)
低的ABI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ABI可以預測患者未來發生死亡及心血管不良事件。ABI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本研究中,對正常ABI組和低ABI組患者自出院之日起進行12個月的隨訪,結果發現低ABI組在再次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和總MACE發生率方面有明顯高于正常AB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低ABI患者MACE發生率較高的原因,考慮可能是:①由于低ABI組患者年齡偏大,多支血管患者居多,預后較差;②低ABI組患者糖尿病(DM)患者居多,冠狀動脈病變較彌漫;③低ABI組患者LVEF偏低,LVEF是決定NSTE-ACS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研究中也可能是導致低ABI患者MACE發生率高的一個原因。
目前關于ABI在NSTE-ACS患者預后判斷中的意義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發現,ABI≤0.9的患者較正常ABI患者MACE發生率較高,提示ABI可作為NSTE-ACS患者預后判斷的一個指標。在傳統的心血管危險評分系統中加入ABI,可以增加對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的預測。但由于樣本例數偏少,故結論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驗證。總之,ABI可以作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和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預測指標,且ABI具有無創、簡便、價廉、可重復等優點,應該引起重視。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304.
[2]Baumgartner I,Schainfeld R,Graziani L.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Annu Rev Med,2005,56:24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