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潮人把省錢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在虛擬空間的尋尋覓覓中得到無限樂趣。
節約是美德,“被節約”靠智慧,而更多時候,追逐折扣成為一種習慣。
Jenny在網上搜索了3個小時,終于以1/3價格買下一件當季流行背心,雖然對于她每月2萬的收入,這件原價200元的背心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淘到便宜貨的欣喜卻讓她樂此不疲。
誰說省錢只是低收入人群的事兒?對于潮人們,他們可以把省錢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在虛擬空間的尋尋覓覓中得到無限樂趣。
我愛團購
優惠券已經out了,團購,才是目前最流行的省錢購物方式。對于商家,團購是最好的促銷方式;對于買家,團購是最好的折扣(廉價)消費。
原價1288元的個人寫真套裝,團購價才178元;原價756元的美容養生spa,團購價才98元;原價578元的鐵板燒套餐,團購價108元;原價1788元的剪、燙(染)、護三合一美發套餐,團購價198元;原價1898元某名牌羊毛大衣,團購價298元……千萬別被這些低至1折、2折的價格嚇住哦,團購的誘惑就在低價啦。而且看得出來,團購的主要對象是——女性。
記得網上最早出現團購的時候,在淘寶這樣的C2C網站的貨架上也有不少,經常會出現組團不成功的例子。比如有的團購最少需要50人,而預訂貨品的只有十幾個根本不夠數,欲購而不團,只能一哄而散。現在很少有這樣的情況了,因為團購的人數底線越來越低——有的只是象征性的“5人”,而有些特惠品一推出就能吸引幾千人參與。團購,其實已經失去“組團”這個原始的核心元素了,徹底成了打折促銷的代名詞。
但是對于團購網站和商家來說,這個“團”還是有其存在意義的。團購網站實際上充當了一個批發分銷的角色,對于商家來說,團購網站必須先承諾一定的量(相當于批發),才能給予優惠價格。商家選用“團購”方式促銷,等于是在網站上為自己打廣告,所以才會有這么低的折扣。據了解,一般他們會選擇幾家網站在不同時段打“團購”廣告。而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只要一“團”,一周內的預訂都會即刻滿座,一家門可羅雀的餐廳立刻人滿為患。
團購商品比較多的是美容美發類、攝影寫真類、餐飲類,其他類里品種不少,記者曾在團購網上拍過45元3小時軟陶DIY制作(原價125元),還有72元購買2張電影票加爆米花和飲料組合(原價221元),這些“商品”的原價水分較少,實際拿到的團購價的性價比還是有吸引力的。
如今團購泛濫,魚目混雜,一個小網站幾個人,只要能聯系到有意促銷的商家,就可以做團購。至于注冊支付系統,只要支持支付寶就行,反正是先付款后消費(注冊付款后,會發到手機上一個驗證碼,消費時出示即可),這樣的網站成本低、風險小。有些小的團購網連到商家店里去拍張實景照都省了,直接就盜用其他網站的圖片。
團購網站太多,但一般每個網站每天只推出一到兩款團購產品,消費者要一覽無余,幾乎是不可能的,團購信息導航網站應運而生。在人人愛團購的“大勢所趨”下,原先做“優惠券”的網站也紛紛開始搞團購,比如大眾點評網(大眾團,至11月5日已開通第7個城市)、丁丁網(丁丁團,以上海為主)、胡椒蓓蓓(胡椒團,以廣州為主)等,他們在團購大潮中雖是新生力量,但擁有優惠券時代積累的商家資源和消費者點評資源,上升勢頭非常不錯。
團購什么都好,但也有一點“痛”——常常等你看到了廣告,團購早已結束了。而且一旦知道了賣價可以如此低廉,很難讓人再承受原價消費了。
秒殺種種
除了團購,在網上流行的促銷方式還有“秒殺”。秒殺(seckill)原本是一個電腦游戲用語,指在PK或殺怪時瞬間殺死對手;而現在,秒殺成了網購用語,就是網絡賣家發布一些超低價格的商品,所有買家在同一時間網上搶購的一種銷售方式。這在淘寶網上很流行,并且已蔓延到很多BtoC購物網站。
秒殺的形式有點像傳統商場里的限時專賣,在一定的時間內超低價拋售商品,過時不候。一般網站幾天前就會有預告,比如某某商品幾月幾日幾點開始秒殺,秒殺的貨品一般也有數量限制。網上商城熱門商品的秒殺的確以秒計時,常常幾十秒內東西就被一搶而空。但有些非熱門商品,就可以“秒”很長時間了。
秒殺的價格一般比團購還要“瘋狂”,比如1元的雪地靴,3元的面膜等等。但是團購一般可以延續兩三天,秒殺卻如白駒過隙,必須是有閑一族專程等候在電腦旁才有成功可能。特別是現在的秒殺專場,商家都擺出1元甚至0元的“噱頭”,候場的買家人數眾多,但實際銷售量卻極少(有時只有1個),時間一到鼠標齊點,“搶”的速度真是與打電游可以一拼。好比“開心網”的偷菜,0.01秒,網速慢一點就沒有了哇,對電腦硬件也很有要求。
于是,在一些網站開始涌現“代拍代秒團隊”,為買家提供代秒服務,據說成功率非常高。由于“秒殺”的迅速躥紅,由此誕生了“秒客”一族,他們用最少的錢購得高價位的商品,有些專業秒客再把秒到的商品轉賣出去,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這種僅1個貨品的“秒殺”非常刺激,但近來它的一個變形卻有些不大靠譜——只有一個貨品,卻像團購一樣任人去拍,最后采取抽獎的形式決定最終獲得者。這樣的“秒殺”讓人覺得有點變味,好像已慢慢蛻變成完完全全的商品“廣告”了。而且,商家為了造勢無所不用其極,現在很多團購和秒殺都可以分享到社區交友網站,只要鼠標輕輕一點,買家就可以把這個促銷消息發布到人人網、開心網、豆瓣、新浪微博上了,然后你的“圈子”都會看到它。這簡直就是免費的自動推廣啊。對于商家來說,提供一個商品就能賺到這樣的眼球率,何樂而不為?
最后提個忠告:不管秒殺還是團購,都不能相信網上寫的“原價”,也千萬不要被低價蠱惑了雙眼,一時心潮起伏,買了一大堆“雞肋”,省錢不成反而莫名“大出血”。
比價和返利
還有兩種網站,也是潮人網購的風向標和省錢方法。一個是比價網,另一個是返利網。
比價網站最早產生在美國,現在國內也有不少網站提供這樣的服務。所謂比價,就是收集同類商品在各家網絡商城的不同售價,讓買家貨比三家。而用戶點擊一個稱心的價格,就能直接轉到網絡商城購買商品。它不是一個銷售平臺,而是提供銷售信息的平臺。
在某比價網上輸入《十月圍城》DVD,你就會發現它列出了99網上書城、卓越、當當、新華書店等4家網店的價格,分別為9.9元、10元、11元、16.8元不等,同時還列出每家網店的優惠信息,比如有的是全場免運費,有的是29元免運費,有的是滿39元運費8折,網民一目了然,點擊鏈接就嫩直接轉到網店購買了。
網上的比價信息主要集中在書、碟和化妝品上,因為這些商品的品質標準較為統一,只有同一商品才有可比性,比價才有意義。
返利,是一種促銷手段,在實體商場中也經常可以看到,比如滿300送60。在網購中,返利一開始只是某些大型網上商城的促銷方式,現在,則出現了第三方的專業返利網站,不做銷售,只做返利。它有點像分類廣告,每一類商品(比如電子產品、日用消費品、書籍音像、化妝品、母嬰玩具等等)都會列舉眾多網站鏈接,并且標明返利的比例。比如某化妝品網站的返利比例是10%,一般百貨網站的返利率低一點,大概2%-5%。買家點擊某網站商標,就會進入該網站的介紹頁面,其中有促銷信息,也有網友評論和曬單,然后通過返利網特殊鏈接通道轉入B2C網站購物,結算付款后,用戶在返利網的賬戶中再結算一次返利金額。這些返利金額可以累積取現,也可以直接換取洗發水、書等實物或者電信充值卡、網站禮品卡等虛擬數字卡。買家賺到了折扣金,商家讓渡利潤做了有效推廣,而返利網本身則靠賺取推廣傭金維持生存,這是個三贏的模式。
返利網站確實能為網店帶去消費流量,但由于用戶的趨利特性,勢必會產生網店的老會員流失到返利網的狀況,引起利益矛盾。不過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樣上網買件東西,有利可返總是好事。隨著返利規模擴大,現在一些大型門戶網站也開始做返利,比如QQ返利和網易返現,紛紛爭搶這一塊市場份額。
從代購到直購
“淘便宜貨”的興趣不以職業差異、收入高低、物品價值不同而變化。1元錢的秒殺是“賺到”,200元的團購也是“賺到”,而1000元的代購同樣也能省錢。
代購主要針對進口商品,因為在國內不易買到,或者國內外同品牌同款式產品價格懸殊。目前的代購基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庫存品代購,網店賣家從國外大量購入某個產品,轉而做專業銷售,淘寶上不少奶粉嬰兒用品店都屬此類。許多留學生、空姐等都在淘寶上開海外代購店。另一種形式是真正的海外代購,就是提供商品網站鏈接(商品直接來自外國網站,標的是美元、港幣或者日幣價格,并折合成人民幣),買家看中什么,直接告訴代購中介,然后由代購中介從國外直接購買,幫消費者解決支付和語言障礙問題,并收取代購費和運費。隨著人民幣升值,代購越來越普遍,很多女生想要購買當季流行款式的名牌包包或者服飾,都會采用這種方法。代購價格要比高檔商場里專賣店的價格便宜很多呢。
代購用多了,有些潮人還是覺得不盡興,因為一來還是要付不菲的代購費,二來畢竟不是要什么就能買什么,于是他們趨向于新模式——直購。這是通過一種專門的物流網站來實現的,這些網站會提供顧客專屬的海外地址(類似郵政信箱)。買家可以隨意選購任何海外網站上的貨品(比如EBay、亞馬遜),拍下付款,然后讓網站把貨品送往那個海外地址。這個物流網站再把貨品送到中國的消費者手中。唯一要收的僅是郵費。這好比你就住在國外,什么東西都能買,還不怕山寨貨,真正實現了“購物無國界”的預言。
小凡一直是直購的熱衷者,但是最近她有點煩,因為好幾次她在外國網站上拍下商品,卻不能完成支付,原因是網站不支持中國信用卡,“購物無國界”的夢想還是落空了。她的對策是準備去香港血拼時順便辦一張香港信用卡,以此解決支付問題。
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越來越龐大的市場,海關規定從9月1日起,海外代購關稅額將大幅提升,免稅額將由現在的最高500元降至50元。這對于灰色渠道的代購、直購無疑敲響了警鐘,也是對代購熱衷者的當頭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