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黃麗娟



李振輝說李家想提供一個“真實的,不為人知的”李小龍,于是就像看拳王阿里的傳記電影看不到他打拳,這部李小龍的傳記電影會讓你覺得在看香港50年代版的《歲月神偷》,一個頑劣兒童的家庭生活史。
4年前,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從電腦工程師的工作崗位上退休,又遇到了和女友的感情危機,就離開了已居住將近30年的美國,回到香港定居。他曾經是香港70年代的搖滾歌星,還娶過TVB的女藝人當妻子,本身也是城里的老名人。剛回香港不久,他遇到了一位的士司機,司機馬上認出了他是李小龍的弟弟,不斷和他聊起他哥哥,“司機說,他以前也是一個吊兒郎當的人,就是看了我哥哥的那些電影,讓他知道做人不是這么簡單的,開始改變。看,李小龍可以從銀幕影響到一個人,現(xiàn)在他已經擁有了三部的士。”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無需多費筆墨,他是唯一入選“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世紀末由美國TIME雜志評選)的華人,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功夫熱,革命性地推動了功夫電影的發(fā)展和國際社會對于中國人的認知。但是他從成名到離世,可能也就僅僅八九年時間(從1966年出演好萊塢電影《青蜂俠》算起的話),他的整個人生歷程也只有短短的32年8個月。
他的影響力更多發(fā)酵于他離開我們后的這30多年里,一代又一代受BruceLee(李小龍英文名)影響而改變人生的年輕人使得他永遠被銘記。對他的家人來說同樣也是如此,李振輝告訴記者:“很可惜,我們也是在他死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是華人圈里這么偉大的一個人物。我們看到的他,就是兄弟姐妹,是一個很可愛活潑的哥哥,是家人,覺得沒什么特別。”
可能就因為家人并沒感到什么特別,直到李小龍去世30年后,李家人才站了出來寫傳記和拍傳記。就在李振輝偶遇那位司機后不久,2006年7月30日,李小龍逝世33周年紀念在港舉行,李振輝代表李家人主持了在香港星光大道的這個活動。在現(xiàn)場李振輝告訴外界,他花了10年寫出的李小龍傳記小說《我的哥哥李小龍》將在兩年后出版,屆時還會有一系列以該傳記為藍本的李小龍傳記電影(三部曲)陸續(xù)上映。
經歷了不斷波折的4年后,就在李小龍誕辰70周年之際,李振輝任聯(lián)合監(jiān)制的描寫李小龍少年時代的電影《李小龍:我的兄弟》即將在國內上映,導演葉偉民,編劇文雋同時也是影片監(jiān)制。李振輝說李家想提供一個“真實的,不為人知的”李小龍,于是就像看拳王阿里的傳記電影看不到他打拳,這部李小龍的傳記電影會讓你覺得在看香港50年代版的《歲月神偷》,一個頑劣兒童的家庭生活史,流光歲月里的一些片段——李小龍小時候好像真的“沒什么特別”。
頑劣少年成長史
《李小龍:我的兄弟》從年過古稀的姐姐李秋源與李振輝一起坐在鏡頭前拉開了序幕,整部電影的旁白都來自幼弟李振輝的視角,講述了李小龍人生的第一個19年,因為父親在美登臺表演,所以他出生在舊金山,從小在香港長大,直到1959年去美國避禍。
李振輝比李小龍小8歲,對于哥哥的記憶并不多,哥哥的故事更多來自兩個姐姐的轉述,而他本人最深刻的可能只有他和哥哥一起搭檔——打破男女搭檔的常規(guī),奪得了全港中學生恰恰舞大賽的冠軍。電影里的大量細節(jié)除了李振輝的記憶,還有來自劇組對于李家舊照片的挖掘,以及與李小龍的表姐和堂姐們的見面。
編劇文雋說,“很多劇情都是因為見到那些舊照片而再加工發(fā)揮的。譬如我們見到一張照片上,爸爸李海泉抱著嬰兒時期的李小龍,用毛筆和墨水給他畫很粗的眉毛和胡子。看到這張照片你會很好奇,我們也就此衍生了一場戲(因為李小龍的奶奶給孫子取了個女孩的名字細鳳)。還有一張照片是李小龍和弟弟李振輝穿著很漂亮的西裝,剛剛參加完恰恰舞的比賽,其實當時李小龍有很多女朋友,而他最終卻找了弟弟做拍檔,根據李振輝的口述,也根據與李小龍青梅竹馬的文蘭前輩(老牌明星梁醒波之女)和曹敏兒(老牌明星曹達華之女)的口述,加上我們作為編劇的一點發(fā)揮,來進行了一些有可信性的戲劇鋪排。這些舊照片啟發(fā)了很多靈感,他當時又叫猩猩王,所有形容調皮和精力充沛的詞語都可以用在他身上,看著李小龍小時候調皮的照片,會感嘆好在這個人是李小龍,不然長大后肯定是個反斗星。”
爸爸是圈內人,所以李小龍從小就入行拍戲,電影里的李小龍趕時髦,愛表現(xiàn),和死黨們一起滋事闖禍,學習成績差,在警察局留名,卻從小特招女孩喜歡。電影還著重展現(xiàn)了李小龍不會騎單車的一幕,李振輝說,“李小龍是不會騎單車的,他還不會游泳,是高度近視,還有就是有電視劇拍我們家住在一個村屋里,不是這樣的。”
這些都是央視2008年熱播的50集電視劇《李小龍傳奇》里的細節(jié),李振輝在電影里為李家正名,爸爸李海泉是著名的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李家是一個有著三十幾口人的大家族,“我爸爸、我媽媽,我們5個兄弟姐妹,就有7個人了,再加上我爸爸的哥哥的遺孀和5個孩子,兩個保姆,司機,還有幾個姑姑”,吃飯都要分成好幾桌,李小龍從小身邊就有人跟著喊他“少爺”。
電影里的李小龍在功夫方面頗有點“無師自通”的味道,拜師葉問幾乎就是一閃而過,參加校級西洋搏擊比賽奪得冠軍似乎也沒見他怎么訓練,更多的筆墨花在了他的頑劣打架和童星生涯上,這的確是當時李小龍留給弟弟和家人最大的印象,李振輝就記得家里沒有電視機,父母常帶著他去戲院看哥哥的戲,那時的他覺得哥哥當明星“好過癮”。
李小龍剛出生在舊金山,就被父親的好友借去在《金門女》中客串了一把,7歲開始以“李小龍”的名字參演《細路祥》(1950),19歲離開香港前剛剛拍完了電影《人海孤鴻》,李小龍為香港電影留下了20多部粵語片,而那時的他尚未展露出日后功夫巨星的潛質。在功夫演員之前,他先是一個演員。
電影的結尾定格在1959年4月29日,李小龍帶著102塊美元,離港赴美。當時為了救出身陷黑幫的朋友,李小龍得罪了黑幫而不得已去美國避禍。任何一部傳記電影都會面臨真實性的問題,編劇文雋卻提出“真實會是電影《李小龍:我的兄弟》的依據,但不是目標”。
細究起來,電影里不乏戲劇化夸張的情節(jié),比如李小龍離港赴美前勇闖毒窟拯救好友的橋段多少有戲劇上的設想,文雋如此編劇的理由是1959年香港青少年吸毒問題確實相當嚴重,港英政府更是在當年發(fā)表第一份《毒品問題白皮書》,這背后是當時時代背景的反映。
“如果你是李小龍迷,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用了一些鏡頭語言對他致敬。比如一場戲是長大后的李小龍出場,闖禍跟人打架,被人追到窮途末路。我們研究過,少年時的李小龍也沒可能一打十個戰(zhàn)無不勝,但梁家輝(飾演爸爸李海泉)說,李小龍不可以被人見到被打到像豬頭一樣的。那么怎么去表現(xiàn)呢?結果我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一群人圍住李小龍和他的伙伴,然后他臨空飛身,定格,看過他電影的人都會知道那是《精武門》最后一個鏡頭。還有《猛龍過江》里,羅禮士和李小龍在羅馬斗獸場決斗的時候,有一只貓走過,我們在電影里也用了這個鏡頭。”文雋說,他的出發(fā)點是拍出一部賞心悅目、有娛樂性、看完之后有一些感觸的商業(yè)片,大家喜歡才是最重要的,是否紀實不重要,沒有什么可以紀實得過紀錄片。
“為何李小龍后來去美國后會修讀哲學,一定是有原因的,這不是一個精力充沛、成日鐘意撩是斗非的人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你問我真正的李小龍和這部電影里的李小龍有什么分別,我覺得真正的李小龍一定有他的陰暗面,但這不是我們這部電影的初衷和原意。”文雋說。
版權決定內容
為何只拍一個功夫巨星的少年時代?李振輝的解釋是,原本這是三部曲,現(xiàn)在上映的只是第一部,后面的計劃需要看這一部的市場反映。另外就是,“李小龍過世后,很多說李小龍的故事都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家族一定要做一個正確的李小龍故事。從李小龍出生到1959年,除了我們家族,誰會知道李小龍這個人是什么樣子。所以我們一定要站出來講真實的李小龍是怎么樣的,只有我們夠膽這么講。”所以電影里的很多情節(jié)像是在回應電視劇《李小龍傳奇》,或者說“挑刺”,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李小龍傳奇》里李小龍只有四個兄弟姐妹,正好缺少了弟弟“李振輝”這個人物。
李振輝說,最初想要為哥哥拍一部傳記電影的想法始于2006年他退休后回到香港,80年代他告別了香港的明星生活和第一段婚姻,在美國過上了普通的電腦工程師生活。退了休后回港,一個中學同學邀請他去深圳沙頭角居住,在那兒住了不到兩個月時間,香港電影人冼杞然就找上門說想拍一部有關李小龍的電影。
當時由央視旗下公司投拍的電視連續(xù)劇《李小龍傳奇》已經開過新聞發(fā)布會,宣布將在2008年時登陸國內熒屏,當時定下的主演可能是聶遠或者周杰倫。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李小龍主演的電影片段不斷地被播出,后人用各種方式向他致敬,但講述李小龍功夫和動作之外的有價值和說服力的影視作品并不多,最具影響力的可能要算美國在2002年初上映的紀錄電影《李小龍——不死的龍》,著重講述李小龍去世后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后來的功夫電影,該片拍攝于1996年,2003年時還在英國上映過。
李振輝和冼杞然的這一電影計劃,讓很多人好奇,由李家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李小龍究竟是怎樣的。當冼杞然一切準備就緒,并打算在全球范圍內征選扮演李小龍的人選時,坐落在洛杉磯的由李小龍遺孀母女所持有的Concord Moon LP公司派法律顧問Steve Younger向他和李振輝提出了抗議。Steve Younger表示“由Robert Lee(李振輝)與吉安永嘉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宣布的由‘家人授權的李小龍傳記電影使公眾誤認為李小龍繼承人李琳達和李香凝母女也參與其中,這不是事實。”央視投拍的電視劇《李小龍傳奇》,正是在制片人俞勝利和李香凝來往了70多封信件后才獲得了授權,而后來選定的男主演陳國坤也得到了李香凝的高度認可,不僅長得像李小龍,連身形和動作都很像。陳國坤成名于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他身著經典的李氏黃色連褲衫第一次亮相,這是星爺借此向李小龍《死亡游戲》中的經典造型致敬,陳國坤最初也是因為酷似李小龍而得到了星爺的提拔。
兩年后《李小龍傳奇》在央視熱播,獲得了自《大宅門》后8年來央視平均收視、最高收視、最高份額和平均份額四項第一,但是該劇的最大評價卻是“雷人”,相當多的評論認為該劇高收視率的背后其實是制片人抓住了“李小龍打外國人”這一點,李振輝也不太認同這一點。
預計中的電影遲遲沒有開機,直到長期在內地監(jiān)制中小影片的香港電影人文雋在2008年中期接手了這個項目。當記者向他求證版權問題是否電影計劃如此波折的原因時,他說,“你說的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我也不是很清楚,這是他們家族內部的事情。”
2008年末文雋重啟拍攝計劃,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李治廷的出現(xiàn)。他成名于《歲月神偷》里的哥哥一角,本人與李小龍并不像,文雋卻相當認可他在《歲月神偷》演出的那個香港60年代的青年人,“我不要一個功夫好的李小龍,我要一個形神具備的李小龍。李小龍在香港長大,母親是英德混血兒,他又是讀喇沙和圣芳濟(香港名校),會唱英文歌──雖然當時未必是流利的英語,但他接受的是香港的殖民地教育。這種言行舉止和姿態(tài),不是現(xiàn)在內地培養(yǎng)的任何一個新人可以有的。直到李治廷在《歲月神偷》里的出現(xiàn)──我好多次跟記者講過──好像天上掉下來給我的一個禮物。所以我第一時間去找他。”
最終影片擯棄了之前關于李小龍生死謎團的討論,將影片內容劃定在他赴美之前的成長歲月,文雋也說:“李香凝的公司曾經發(fā)給我們一封信,告訴我們不要侵犯他們的版權,并且列出了哪些是他們的版權。我們回復說我們拍的這個跟那部分版權沒有關系,至于有沒有異議是他們的事情,問題是我拍的這個角度還不需要去找你。”
就在文雋的這部戲即將開機時,另外也有電影公司計劃拍攝李小龍傳,希望講述李小龍去美國之后的故事,據說已經與李香凝開始洽談,但兩年來一直沒任何動靜。
我們熟悉的李小龍
電影里李小龍留下了一句話,“我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我要全世界的人認識我,總有一天全世界的人找我簽名。”后來,李小龍做到了。
在香港已經小有名氣的李小龍,初到美國時的生活并不好過。他在西雅圖愛迪生技術學校繼續(xù)完成自己的高中學業(yè),同時在父親的一個朋友開的餐廳里當服務生。1961年考入華盛頓大學,所有的資料里都說李小龍在大學主修哲學專業(yè),但是記者從華盛頓大學校園網的校友協(xié)會的網站上發(fā)現(xiàn),李小龍主修戲劇專業(yè)。
大學學什么并不重要,讓李小龍聞名于世的是他的功夫,他創(chuàng)造的截拳道,他對功夫的理解,以及他的影視劇。后人評價李小龍喜歡教人甚于學習,1964年他從華盛頓大學退學專心辦起了武術館,同時希望出演電影向世界傳播武術。他的武術館的圖案標志就相當地東方哲學,中央是一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道家的太極圖,外圍是兩個首尾相接由粗而細的箭頭,再外圍由“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一圈字圍繞著。
1966年他出演了《青蜂俠》,開始了他功夫巨星的偉大生涯。“李小龍原本是希望通過連鎖的學校去傳播武術,后來發(fā)現(xiàn)只辦學校是不夠的,最后才想到靠媒體去傳播。”李振輝在1969年赴美讀書時,曾在李小龍位于好萊塢的家里住過幾個月,當時李香凝剛剛出生。李振輝記得,當時哥哥李小龍來機場接他時,擁抱了瘦弱的自己后,開玩笑:“你別告訴別人,你是我弟弟。”于是住在哥哥家中的幾個月時間,李振輝每天被李小龍督促學武,直到李小龍發(fā)現(xiàn)弟弟真的不是那塊料為止。
1973年,李小龍的璀璨人生之路正在慢慢伸向未來的時候,不幸戛然而止。《李小龍傳奇》將他的去世闡釋為“因病去世”,運動量過大,勞累導致多次病發(fā),最后累倒在初戀情人秦小曼家中,當時就遭到過媒體的批評。因為大眾普遍接受了他“猝死”的觀點,連成龍也在某次訪談中說過他“猝死”在演員丁佩家中(《李小龍傳奇》將丁佩模糊成了一個叫秦小曼的初戀情人),電視劇“因病去世”過于輕描淡寫,也不符合人們對于英雄人物的常規(guī)想象。
但李振輝卻認可了電視劇的這般處理,他告訴新民周刊,“1973年他在拍《龍爭虎斗》,有一次在片場暈倒,5月回到美國去檢查,醫(yī)生說他身體很像一個18歲的人。他很開心,跑來我和媽媽住的地方,還做了一個新創(chuàng)的很厲害的劈腿給我們看,至今我也沒見過第二個人做過。”可是兩個月之后卻忽然傳來他過世的消息,那一天,李振輝和他媽媽剛買好東西到家,一個朋友打來電話說,“你哥哥過世了”,“我當時還以為他開玩笑,覺得不可能,然后電視里的新聞馬上出來了。(至于死因)也不要再講了,因為我們也不在香港,你們聽說了什么,我們也就聽說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