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標 祖 月《國際商報》報社
在亞洲,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于2010年1月1日成立,11國的人口達到19億,陸地面積1408萬平方公里。如今,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已經成為世界經濟變革的熱點,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亮點,也成為企業走向成功的一個支點。
政策開放體現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員按照雙方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履行義務,相互進行投資貿易活動,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擴大區域內市場準入度。企業可以在政策開放的大環境中尋找貿易伙伴,并針對中國及東盟10國各自的國情、特點開展全方位的經濟合作。
1.企業可以開展貨物貿易。中國-東盟自貿區超過 90%的產品貿易關稅降為零,還有一部分產品在不同程度的減稅。貨物貿易是自貿協定的核心內容,主要涉及貨物貿易的關稅減讓模式、關稅減免清單與時間、非關稅措施和原產地規則、地理標識等。企業要想到自貿區開展國際貿易,必須了解和掌握貨物貿易分類與優惠情況,從而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如:自貿協定生效時、生效若干年內各締約方哪些商品逐步實施零關稅,并按什么方式分階段逐步降低關稅;還有敏感產品實現自由貿易的時間表和相關條件,通常對敏感商品自由化做出的具體限制;對于例外產品的規定,即不納入自貿協定關稅減讓框架的商品。但只要列入中國-東盟自貿區減稅范圍的產品都比WTO的最惠國待遇稅率要低許多。
2.企業可以開展服務貿易。企業到中國-東盟自貿區開展服務貿易,屬于跨越國界進行服務交易的商業行為。為此,會涉及到國籍、國界、居民、非居民等問題,還會涉及到人員的移動,過境服務以及異國國民之間的服務交換等一系列問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服務貿易談判與承諾基本上是按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模式進行的,因此要讀懂服務貿易承諾表,了解其分類。在服務貿易領域,中國和東盟10國在各自承諾的眾多服務部門,將在WTO承諾基礎上相互向對方服務提供者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提供更為優惠的待遇和條件。中國企業將有機會吸引更多的資金、人員、技術和服務,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面向東盟 10國“走出去”,開拓當地服務市場。
3.企業可以到自貿區投資。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投資”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投資者根據對方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對方境內投入的各種資產,例如:動產、不動產及抵押、留置、質押等其他財產權利;股份、股票、法人債券及此類法人財產的利息;知識產權,包括關于版權、專利權和實用模型、工業設計、商標和服務商標、地理標識、集成電路設計、商名、貿易秘密、工藝流程、專有技術及商譽等權利;法律或依合同授予的商業特許經營權,包括自然資源的勘探、培育、開采或開發的特許權;和金錢請求權或任何具有財務價值行為的給付請求權。協議要求各締約方應給予另一方投資者的投資公平和公正待遇,提供全面保護和安全。因東盟已與或正在與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印度、韓國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我國與澳大利亞、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尚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因此,我國企業到東盟國家投資設廠,生產的產品為東盟產品,如果符合東盟與這些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區的原產地規則,即可以零關稅或低關稅進入這些國家的市場。
4.企業可以開展其他經濟領域的合作。其他經濟合作領域是指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內各締約方除開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之外的經濟合作行為。如,知識產權和地理標志保護、環境、勞工、教育、文化、傳統中醫、中小企業、礦業、旅游、林業等,對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其他經濟合作領域,一般只作出原則性規定,具體合作項目通過雙方對口部門簽訂相關協議予以落實。
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內,企業進行交易活動的法律保障,主要體現在政府間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來自于締約方國內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1.企業發展貨物貿易的法律依據。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政府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框架協議》)、《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協議》;二是中國國內法有關貨物貿易的法律規定,如,《對外貿易法》、《合同法》等;三是東盟10國國內法有關貨物貿易的法律規定,如《緬甸商業法》等。企業只有熟悉相應的FTA和貿易伙伴的國內法,針對不同國家、貿易對象應用具體的法律法規,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當然,中國與東盟 10國進行貨物貿易也要遵守WTO規則和國際貿易法律、慣例。
2.企業發展服務貿易的法律依據。一是《框架協議》第一部分第4條服務貿易、《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和WTO《服務貿易總協定》。二是中國國內法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規定,如《反壟斷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三是東盟 10國國內法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規定,如,《老撾保險法》;《緬甸保險法》;《馬來西亞通訊與多媒體法案》(1998);《馬來西亞通訊與多媒體修正案(注冊許可規定)》(2001);《新加坡廣播法》;《新加坡銀行法案》;《新加坡私人醫院和醫療診所法案》;《印度尼西亞收入稅法》等。
3.企業發展投資項目的法律依據。一是《框架協議》第一部分第5條、《中國與東盟投資協議》和WTO《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等;二是中國國內法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規定,如三資企業法、《公司法》等;三是東盟10國國內法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規定,如《柬埔寨投資法》;《老撾企業/商業法》;《緬甸外商投資法》;《印度尼西亞外國投資法》;《越南外商投資法》;《菲律賓第108號聯邦法案》等。
4.企業解決貿易爭端的法律依據。一是《框架協議》第三部分第11條爭端解決機制、《中國-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和WTO《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二是中國國內法有關解決貿易爭端的法律規定,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三是東盟10國國內法有關解決貿易爭端的法律規定等。
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是該區發展的第一個階段;2010至2015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全面建成,雙方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投資市場;2016年之后,自貿區將邁向鞏固完善階段。可以預測,2010年后的中國國門,已向東盟10國敞開,中國企業可以走進東盟,東盟也可以走進中國,11國擴展空間變大,競爭對手增多。為此,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應當把握以下競爭方式:
1.熟悉自貿區的貿易環境。貿易環境是企業開展貿易活動所處的環境。從人文環境看,其內容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口環境等。從經濟環境看,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區域的具體分布,以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從社會環境看,涉及到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消費習慣和消費水平等。如,有些國家對花卉、顏色、商標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愛好,所以企業出口商品時,其包裝、商標、顏色等一定要注意,否則會影響到出口。
2.確定在自貿區的發展目標。自貿區的發展目標是簽訂自由貿易的締約方,為了在本地區開展自由貿易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國家在自貿區的發展目標是國家開放戰略中指向未來的重要部分,“是開放的深化或者說深度的開放”。各省市區也應確立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目標,做好產業發展布局。從企業層面來看,是否選擇利用自貿區到中國-東盟自貿區開展業務取決于企業本身,企業在自貿區是否有運作的空間,只有對企業有利潤時,才會到自貿區去發展。因此,企業的目標和國家的目標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在自貿區,國家的戰略目標是企業發展目標的有利保障,企業的發展目標是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途徑。
3.通曉自貿區的游戲規則。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游戲規則,就是自貿區的基本原則和例外規定,這些基本原則和例外規定與WTO的基本原則和例外規定大體相似,也有不同之處。如,最惠國待遇原則,在自貿區中的“最惠國待遇”只適用于協定成員之間,而不適用于協定外成員,是區域內的優惠待遇。中國-東盟的最惠國待遇,只適用于11個成員之間,中國給予新加坡的優惠待遇同樣適用于馬來西亞,但新加坡按《新加坡-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給予美國的優惠待遇并不適用于中國。
4.了解自貿區的基本知識。首先,要了解貨物貿易的降稅幅度是逐年加大的、降稅商品的范圍是不斷擴大的;服務貿易、投資領域的開放是逐步擴大和優惠的。自貿區是不斷補充完善的,根據執行情況,簽訂補充協議。其次,要了解反傾銷、反補貼措施。自貿區有關反傾銷、反補貼措施通常是遵守WTO的《反傾銷協議》的規定。目前,東盟10國都已承認中國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成員之間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商品價格不會采取第三國的價格,而采用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價格。再次,要了解保障措施。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保障措施,采用兩類,一類是遵守WTO的《保障措施》,另一類是過渡期的雙邊保障措施,采取雙邊保障措施的條件比較寬松。此外,中國-東盟自貿區有自己的爭端解決機制協議,與WTO爭端解決機制是不完全一樣的。
5.掌握中國-東盟自貿區原產地規則。由于自貿區具有排他性,因此自貿區原產地規則與WTO及普惠制的原產地規則是不同的,也更為復雜。一是有原產地成分要求,判斷標準有稅號改變標準、百分比標準、加工工序標準(包括微小加工或處理),以及產品特定原產地標準、微小含量與中性成分等;二是原產地成分采取區域累計制度,原產地成分不是指一個成員的,而是中國-東盟自貿區11個成員的累計。即如果某產品中原產于自貿區內某個國家的價值不足40%,但其原材料來自自貿區內另一(或幾個)國家,則原材料的價值也可計為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分,如果這兩部分價值之和超過總價值的40%,即可被視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原產品。例如,若印度尼西亞向中國出口的A產品離岸價1000美元,其中來自菲律賓的原材料130美元,來自越南的原材料120美元,來自中國的原材料80美元,印度尼西亞加工勞務成本100美元,盡管A產品在馬來西亞的增值僅為總價值的 10%,但原產于自貿區的成分達到430美元(130+120+80+100),占總價值的比例為43%,超過了40%的標準,因此A產品仍可被視為自貿區的原產品,可以享受中國進口關稅的優惠稅率。因此在生產出口到東盟的產品,應盡量使用從東盟10國進口的材料和零部件,以獲得優惠關稅待遇。
6.有選擇地申領優惠原產地證書。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書有著開啟自貿區市場“金鑰匙”之稱,中國-東盟自貿區出口貨物原產地證書(FORM-E),是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原產地規則》簽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證明文件,由出口成員方的政府機構簽發,在我國是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如,2009年3月中國上海振華港口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領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書,使其出口泰國的龍門式起重機獲得關稅減免58萬美元(稅率從最惠國稅率5%降至零)。在對同一國家使用優惠原產地證書上,也應考慮各個自貿區協定或優惠貿易協定的優惠程度、原產地成分與累計要求不同。例如,我國與新加坡既有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又有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但兩個自貿協定的降稅幅度、范圍及進程不完全一樣,因此出口到新加坡的產品就要考慮適用哪個協定的規則,使用哪個優惠原產地證書。再則,在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下,原產地成分是11國成分,而在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下,原產地成分是2國成分,因此在申領優惠原產地證書時要進行選擇,以便享受最優惠的關稅待遇。又如,中國與老撾既是中國-東盟自貿協定成員,又是《亞太貿易協定》的成員,同樣存在選擇適用中國-東盟自貿協定還是適用《亞太貿易協定》,申領中國-東盟自貿區優惠原產地證書還是申領《亞太貿易協定》優惠原產地證書的問題。
綜上所述,享受自由貿易協定優惠關稅要掌握以下步驟:(1)確定出口產品的關稅分類,即HS編碼;檢查是否屬于進口國關稅減讓清單范圍內的產品;并評估優惠幅度(上述3個步驟可具體查詢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或進入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自由貿易協定優惠關稅查詢”系統直接查詢);(2)檢查是否符合原產地標準。檢查產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要求(具體查詢相關的自由貿易協定,或向檢驗檢疫機構咨詢),如百分比成分及其累積成分要求等;(3)檢查運輸情況(直運規則);(4)準備證明文件:根據各個協定到檢驗檢疫機構申領專用原產地證書;(5)進口時向海關提交優惠原產地證書,申報享受優惠關稅。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日益緊密,雙邊貿易持續攀升。200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為1058.8億美元,2008年達到2310.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1.6%。展望2010年后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前途更加廣闊,中國企業應抓住機遇,與東盟10國企業在競爭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