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彩云 青島科技大學
2008年6月23日,以“跨越界線”為主題的第三屆中日韓旅游部長會議在韓國釜山舉行,三國旅游部長共同簽署了《釜山宣言》。《釜山宣言》的發表符合三國旅游交流與合作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是推進中日韓多方位區域旅游合作的重要藍本。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推進中日韓旅游合作從理性向現實多方位轉化發展,為區域旅游一體化的構建創造條件,并增強對區域外居民的旅游吸引力,是現階段三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地域上看,中日韓同屬東亞地區,處于環太平洋區域,聯系緊密,交通方便。根據新經濟地理學,地理位置和距離是影響國家地區間經濟發展和貿易的重要因素。中日韓形成金三角的地理位置,海運空運都比較方便。地理位置與交通運輸條件是密切相關的,從中日韓的區域經濟情況看,由于沿海地區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尤其是適應國際貿易發展需要的海運條件非常便利,舉例來說,中韓各大港口之間最近的海運距離只有200多海里。釜山港是韓國最大的“國際樞紐港”。我國青島到釜山的距離是502海里,上海到釜山有492海里。目前,韓日擬建跨海隧道,總長200多公里。中日韓海運空運距離短,費用低,保證了信息的充分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促進貿易。所以,中韓日三國之間有利的空間地理位置為旅游服務貿易進一步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條件。
中、日、韓這東亞三國不僅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而且在歷史上同屬漢文化圈,不論是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另外兩個東亞國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文化上看,中日韓三國都屬于以儒學為正統思想的儒教文化圈。儒家思想發源于中國,而廣泛傳播于東亞漢文化圈。共同的傳統文化是建立中日韓旅游的橋梁,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曾影響包括日韓在內的許多國家。以儒家文化內核的中國傳統文化早在秦漢時期就傳播到日本和朝鮮半島,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和科學技術是日本和朝鮮半島社會生產基礎。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學者和商人紛紛到中國留學和經商中日韓之間傳統友好關系維持長達一千多年,共同的傳統文化是締造東北亞地區凝聚力的紐帶。這種共同的文化因素體現在三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領域。因此中日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種文化認同,文化資源與文化傳統具有同源性,在審美觀念、價值觀念和倫理觀念上具有相似性,易于相互溝通和共享文化資源。
中日韓三國是東北亞區3個最大的經濟體。三國經濟關系的日趨緊密,經濟依存度的逐年增強,為區域貿易合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日韓兩國有著緊密的經濟交往與合作,自1971年日本就成為韓國的第一投資國。日韓貿易關系也十分密切,據日方統計,2005年日韓貿易額為720億美元,2008年則達到了890億美元。目前日本是韓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而韓國是日本的第三大貿易伙伴。
1993年起至2003年,日本連續 11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05年,日中雙邊貿易額達1884.88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據日本海關統計,2007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為2371.2億美元,增長12.3%,2008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為2686.3億美元,增長13.3%,中日雙方相互成為重要的貿易伙伴。截止到2009年7月,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立外交關系起,雙邊貿易增長迅速。2004年韓國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韓國是中國的第四大外資來源地,而中國則是韓國最大的投資對象國。2005年中韓雙邊貿易取得重大進展,雙邊貿易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05.6億美元,成為繼歐盟、美國、日本、香港特區和東盟之后的第六個和中國貿易規模超千億美元的國家或地區。2006年,中國繼續保持韓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進口來源國的地位,并且雙方已經確定了在2012年兩國建交 20周年時實現貿易總額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據韓國海關統計,2007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為1450.2億美元,2008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為1683.2億美元,增長16.1%,中國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的進口來源地。
目前,中日韓貿易關系日趨緊密,相互依存度也在逐年增強,為三國的合作奠定了客觀基礎,不僅可以使三國在貿易互惠互利,而且還可以促進三國其他領域的合作,其中就為旅游合作提供了基礎,因為這是讓三國共贏的合作。
1.經濟水平差異,導致市場出現差異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日本和韓國屬于發達國家。從經濟體制來講,日本、韓國是成熟度較高的市場經濟,而中國還處于市場化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雖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不直接構成經濟合作的障礙,但如果沒有實現共贏的經濟合作方式或模式,旅游合作就難以向前推進。其次,經濟發展水平也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全球的旅游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旅游市場、旅游產品、旅游需求等的多元化,三國的旅游多元化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使三國的旅游合作只是存在最基本的層面,很難向深度合作進行。以人均GDP為例,日本第一,韓國次之,中國處于最低層次。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早在1990年人均收入就超過了3萬美元;韓國已是中等發達國家,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而中國剛過1000美元。
2.貿易收支失衡,致使摩擦不斷
盡管中日、中韓雙邊貿易發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貿易赤字引發的摩擦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近 10年來中日的雙邊貿易額以每年200-300億美元的增長速度不斷跨上新的臺階,雖然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在迅速增長,但是未能消除多年來的貿易逆差,致使在中日雙邊貿易中不斷出現摩擦,日本外務省2006年4月就決定在內部新設“日中經濟室”作為負責與中國經濟談判和構建對華經濟戰略的專門機構。日本對中國的連年貿易逆差,使得日本出臺一系列措施來減少逆差額,其中旅游合作也受到一定影響。同時由下表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韓國對中國一直都保持順差,韓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呈逐年擴大之勢,這不利于兩國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
據韓國貿易協會統計,近10年來中韓雙邊貿易迅速發展,韓國對華出口額成倍增長,而中方則連年嚴重逆差。除了中韓兩國貿易結構具有一定差異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韓國的貿易政策在對中國產品的市場準入方面存在一定障礙和問題,致使貿易摩擦不斷。日韓對貿易赤字增減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三國旅游合作的進程。中日韓三國貿易收支失衡以及各國設置的一些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中日韓貿易合作最主要問題之一。
3.日韓旅游貿易呈逆差,阻礙三方合作推進
在旅游服務貿易方面,日本和韓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均是第一大逆差行業,韓兩國常年都呈現逆差,只有中國是順差。近年來日本逆差規模呈下降之勢,由2000年的285.2億美元減少到2007年的139.1億美元,減少了51.2%,但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三方合作的推進。雖然近幾年,韓政府出臺大量促進并完善旅游業的政策措施,但隨著海外旅游供應鏈的進一步完善,旅游要素的愈發充裕,使得以海外留學、境外旅游為代表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成為服務貿易第一大逆差來源,韓國的貿易逆差額在逐年增長,由2000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50.9億美元,短短幾年時間增長率約50倍,使得韓國密切關注對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這很不利于三國開展旅游合作。韓國旅游業發展模式為政府主導型,韓政府將旅游業擺在改善服務業收支逆差,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
4.中日韓三國的旅游法制建設步伐不同
在三國旅游法規體系當中,日本的旅游法制建設是最體系最完善的,涉及面最廣的,針對性最強的,有一套健全適用的法律法規,這是日本旅游業能有較大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韓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認識到旅游業的重要性,到現在也已有了比較完善的旅游法規體系。政府對旅游領域不僅制定個別具體法,而且以基本法的形式指明旅游事業的發展方向。我國 1985年國務院頒布《旅行社管理暫行條例》,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旅游業管理的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旅游立法工作從此進入建設性發展階段。中日韓三國當中,日本和韓國的旅游法規體系起步的比較早,發展的也比較迅速。只有中國到現在還是旅游基本法缺位的狀況。
5.缺乏協調機構
嚴格意義上的區域旅游合作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正式的官方的國際區域旅游組織;二是具有官方簽署的正式的區域旅游合作文件。而中日韓區域旅游合作,缺少三國共同組成的正式的官方的區域旅游合作組織,中日韓區域內缺乏有效的合作機構,雖然有如東亞旅游協會這樣的組織,但它在促進區域旅游合作方面幾乎沒有作為,很少舉辦關于三國的高峰旅游論壇,專門討論本區域內旅游協調發展事宜。雖然三國都對旅游市場采取政府主導政策,但管理機構的權威性都比較遜色,所重視的方面各不相同,大家各自為戰,甚至是惡性競爭。
第一,從政府政策推動入手。在區域旅游合作中,需要政府發揮“破冰”作用,在國際間的區域旅游合作中更是如此,建立開放、務實的政策框架和共享的信息體系,是目前中日韓三國最需要開展的工作。建立協調機制和跨國中介組織,制定旅游開發戰略當前,中日韓應成立東亞區域旅游合作中介組織,完善軟硬件設施,制訂統一的服務標準。
第二,建立快捷方便的三國旅游合作簽證制度。根據歐美等世界其他地區跨國旅游聯結的經驗,三國應加強政府間的合作,倡導簽署《三國聯結統一旅游目的地協議》,以消除各國法律法規之間的沖突給旅游聯結造成的障礙,為旅游合作提供制度支持。我國可就核心聯結點城市與日韓建立落地簽證制度,簡化三國旅游者出入境手續。
第三,從具體旅游項目合作入手逐步擴展旅游合作。努力開發各種類型的旅游方式,從具體項目入手,拓展旅游種類,開展多方位旅游合作。中日韓三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適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根據市場需要并結合資源特色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層開發,挖掘三國旅游產品的潛力與優勢,例如針對市場特點,開發適銷對路的專項旅游項目,積極開發商務旅游和會議旅游以及以三國農村為基礎的“綠色旅游”等特色旅游。
第四,加快我國旅游法制建設步伐,創造良好的合作環境。完善的旅游法律制度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可以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從而更好地保護旅游法律關系各主體的合法權益。在立法理念上應該從教育、福利、生活質量層面上考慮旅游的價值,借鑒日本和韓國的旅游法規體系建設,要制訂一部促進、規范和指導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性大法,而具體的規制性法律應由具體部門去制訂和實施。只有中日韓三國在法制上達成一致,從而形成統一的旅游制度,使國際旅游市場規范化,這樣才能在本質上使得中日韓三國旅游合作從理性向現實的轉化。▲
[1]李翠翠.新形勢下中日韓文化產業的合作與互補[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0):112~115.
[2]資料來源:國別數據網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index.asp.
[3]陳海晶;姚順先.中日韓FTA的可行性及制約因素分析[J].技術與市場,2008,(04):49~50.
[4]]陳柳欽.建立中日韓FTA的有利條件、制約因素及路徑選擇[J].日本問題研究,2008,(02):8 ~13.
[5]數據來源:中華人名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6]鄭國全.日本旅游法規體系的特征及其對我國旅游立法的啟示[J].法制研究,2008,(11):3~6.
[7]高春姬.韓國觀光基本法的制訂與改革及對中國的啟示[J].當代韓國,2008,(0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