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章良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樹起保護本土貿易的旗幟,從而導致全球國際貿易摩擦向縱深發展。在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一大出口國,將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中國外貿將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如何積極應對貿易摩擦成為當前中國政府、企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1.崛起中的中國經濟改變著世界經濟的格局。入世以來,我國外貿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2-2009年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 21.8%、37.1%、35.7%、23.2%、23.8%、23.5%、17.8%和-13.9%。而據WTO統計,世界貿易同期增長率分別為 5%、17%、22%、13%、8.5%、5.5%、4%和-2.1%。中國的外貿增速在世界貿易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中國統計局2010年1月21日發布數據,2009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2073億美元,全年出口12017億美元,進口10056億美元,貿易順差196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994億美元。德國 2009年出口總值達到11213億美元,低于中國的12017億美元,中國成為全球出口“冠軍”。我國不僅貿易總量大,部分產品占世界同類產品的比重很高,在部分國家地區市場的集中度更高。
2.中國步入了貿易摩擦的高發期。1979年歐盟對我國糖精、鈉鹽的反傾銷指控,標志著我國進入國際貿易摩擦的開端;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遭遇的國際貿易摩擦的發展階段;90年代貿易摩擦進一步發展,涉案金額進一步擴大,有向貿易沖突發展的趨勢;進入21世紀,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步入了貿易摩擦的高發期。2009年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懲罰性關稅。決定三年加征關稅的比例分別為35%、30%和25%。這在全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阿根廷、印度、巴西紛紛表示要調查中國輪胎是否存在傾銷行為。歐盟裁定中國輸歐無縫鋼管對歐盟產業構成損害威脅,決定征收17.7%至39.2%的最終反傾銷稅。同時,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調查,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將可能面臨98.37%的反傾銷稅以及額外的反補貼稅。歐盟還對我國碳化鎢、草甘膦、熨衣板等案件發起12起復審調查,占歐盟針對全球發起復審案的50%。中國仍然是歐盟貿易救濟調查最大目標國。在1995-2008年期間,在全球被指控案件數排名中,中國位居第一,被指控案件數為677,并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見表1)。

表1 國際反傾銷國別和地區分布(1995-2008年)
新貿易保護主義具有強制性強,對貿易各方影響大而直接,受約束范圍廣和表現形式多樣等特點。簡單來說,新貿易保護主義主要的形式包括:
1.綠色壁壘。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像大氣污染、溫室效應、有毒廢物排放、物種滅絕、資源枯竭等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日益嚴重,引起世人的高度關注。工業發達國家以生態環保為借口,憑借其經濟和技術的壟斷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環保措施和高于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的環境質量標準,以此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對本國市場和工業形成保護,構筑了一道綠色屏障,主要形式包括綠色標志,綠色包裝,環境成本等。
2.技術壁壘。科學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國產品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日益科學與成熟,并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依其經濟和技術優勢而制定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認證標準、評審程序和認證、認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復雜多變,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對有關國家的產品和服務構成了技術障礙,使其難有作為。包括市場準入,認證、認可制度等。
3.美歐給中國扣“匯率操縱國”的帽子。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中美關系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奧巴馬上臺之初,一度在此問題上展現強硬,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2010年3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進出口銀行年會上發表貿易政策講話時,要求人民幣進一步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機制”過渡。他同時表示,美國政府將在4月15日發布的財政部半年報告中,決定是否將中國劃為“匯率操縱國”。施壓中國匯率政策的不僅只是美國政府。另據報道,美國國會部分議員正在起草一封致奧巴馬的聯名信,敦促他在匯率問題上,向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
4.發達國家推行碳關稅,打出貿易保護環保牌。碳關稅,一般指對高耗能進口產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這實際上是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環保技術,設定特殊標準以阻礙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從而保護本國貿易的一種手段,本質上是“以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眾所周知,高能耗產品多數由發展中國家生產,并向發達國家出口,其中“中國制造”所占份額非常大。目前中國對美國順差特別明顯,而且中國出口最多的恰恰是含碳量比較高、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一旦美國方面開征碳關稅,必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數量形成明顯影響。
5.歐美強推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起源于美國,“企業社會責任”指企業在謀取自身及其股東最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從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出發,為其他利害關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會義務。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企業勞工標準(SA8000),其內容包括童工、強迫勞工、安全衛生、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歧視、懲罰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及管理體系等九項。專家稱,該標準對中國貿易發展存在負面影響,不僅可能增加管理成本,降低對外資吸引力,還會失去勞動力充足的優勢,降低就業率,不利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主要經濟體都發生了經濟衰退或增長遲緩。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就陷入了嚴重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到目前還沒有恢復元氣;美國經濟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急劇降溫,2001年3月正式陷入衰退;另外,歐盟經濟也一直處于低速增長狀態,按歐委會的統計,2001年歐盟的經濟增速僅為1.7%,是歐盟自90年代初經濟衰退以來的最低水平。2007年3月在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席卷主要發達國家,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在世界經濟疲軟的總體態勢下,作為世界貿易自由發展的最大障礙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不可避免地要導致貿易摩擦的頻繁發生和不斷升級。
由于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在加入W T O時我國承諾 15年內其他成員國可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許多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采取了“替代國”等歧視性辦法,即以第三國的國內市場價格確定我國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這意味著我國產品將失去相對優勢,無法與其他國家產品競爭。2010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真誠希望美歐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且放開高科技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這有利于貿易的平衡。我是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自由貿易不僅會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且會促進世界的和諧,還能改變和提高人們的生活。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深,貿易保護主義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這應該引起全世界各國的警覺。我相信,自由貿易會給應對危機、經濟復蘇帶來有力的推動力量。”
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年均9.4%的快速增長,這個記錄在世界經濟史上是罕見的。中國經濟和貿易的突飛猛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尤其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中國能一枝獨秀使其格外引人注目。因此,有些發達國家悄然流行起所謂“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實行嚴格限制,無故制造摩擦和爭端。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及其出口規模的擴大必然給一些國家的國內市場和相關產業帶來嚴重的競爭壓力,于是有些國家就把本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某些困難歸咎于中國。這種言論迎合了一些國家國內利益集團的需要而得到擴散,導致更多國家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進行限制,從而使我國面臨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為了協調締約國之間的利益,避免貿易自由化對國內經濟的過分沖擊,WTO中規定了一些例外條款,通過這些例外條款,締約國可以以維護國際收支平衡、促進特定工業的建立、維護國家安全、保護環境等理由暫停、修改或撤消WTO的各項義務。由于WTO個別條款在例外規定上存在模糊和漏洞,常常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成為他們實行進口限制的借口,導致貿易摩擦更加頻繁。例如日本限制中國大蔥等農產品的進口案中,日本就是利用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在WTO允許的范圍內打擦邊球。
根據目前中國遭遇貿易保護的現狀與新趨勢,建議從以下幾方面來應對國際貿易摩擦:
第一,建立統一規范的產品認證體系。研究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認證技術及標準,拓展認證服務領域,特別是高科技產業、服務行業要做好環境保護(ISO14000國際標準)和職業安全衛生(OHSAS18000標準)等領域的標準認證工作。企業要以環保產業作為提升出口產業結構方式的重點;要轉變觀念,提高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加大環保的投入,增強國際競爭力。政府可制定信貸、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把環保產業培育作為提升出口產業結構的重點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設立“綠色銀行”和“綠色產業基金”,為環保產品的開發與出口提供專項貸款和信貸擔保基金。
第二,應對新貿易壁壘要變壓力為動力。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中國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碳關稅既是新的貿易壁壘壓力,也是中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外部動力。據國家統計數據,中國現在每百萬美元 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國1噸煤產生的效率僅相當于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3%-10%。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帶來高污染和低效益,中國現在經濟增長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針對美國打“碳關稅牌”,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中美清潔能源技術合作牌”,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國際形象、彰顯大國責任,也可借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還可加速培育發展自身的低碳經濟。
第三,規范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明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規范,也提出了相應的管理要求。我們應通過企業自身、政府、社會和員工的共同努力來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規范企業的行為,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企業應重視認證工作。應當認識到SA8000標準積極作用,從嚴要求自身,主動、積極地開展認證工作。如果能夠正確運用,SA8000標準就可能成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同時,政府應該積極宣傳中國有關勞工權益的法律法規,結合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總體情況,進一步促進《勞動法》、《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積極進行國際協調,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強 SA8000標準的宣傳、培訓和普及,發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第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應對貿易摩擦的主體是企業,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水平。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化解國際貿易摩擦的重要條件。國家要加大力度在研究開發方面的投入,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大力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把戰略的重點從價格競爭轉到質量競爭上來。企業應該轉變觀念,鼓勵擴大國內市場,進一步淡化出口的作用,引導擴大國內消費市場。提高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創出世界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第五,鼓勵企業積極應訴。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增強應訴能力。企業一定要增強應訴的勇氣和膽略。發生貿易摩擦后,企業如果不應訴,負責案件審理的部門就可對不應訴的國家或企業直接做出“缺席審判”,這就意味著企業將退出該市場。因此,對國外的有關訴訟,我國企業只要產品質量過硬,出口手續完備,就應該積極應訴,據理力爭,努力保住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