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牌子過去十年來多次受損:國內選舉和海外占領都出了問題;金融市場先是遭到假賬打擊,后來又因為華爾街引發全球經濟危機。這些失誤雖然影響了美國信譽,但在經濟動蕩時,美國的競爭優勢、靈活性和適應性更為突出。
美國只有全世界5%的人口,卻生產了全世界25%的產出,沒有任何一個新來者能對美國構成挑戰。中國、巴西和印度中產階級的興起將創造一個穩定的世界,也為美國產品和文化提供新市場。
盡管末日論者繼續唱衰美國,但這并不新鮮。回到1988年,保爾-肯尼迪在最暢銷書“大國的興衰”中提出警告說,美國戰線太長,美國的全球利益和義務遠遠超過了它能同時保衛的能力。但接下來發生的是柏林墻倒塌、世界更多國家接受市場資本主義、美國以互聯網加強了美國文化的統治。
的確,美國人有很多煩惱,對于處境不滿。但這也是好事,因為這可以防止自滿。有兩種方法衡量美國的實力和影響,如果僅僅使用美國超過其它國家的程度,1945年的確是美國的全盛時期,因為很多國家當時都是一片廢墟,美國那時占全世界制造業出口的三分之一。
但更適當的方式是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全世界七成最受歡迎的電視劇都是美國節目,《阿凡達》成為中國歷來票房價值最高的電影,全世界仍然像以往一樣喜歡美國牌子。美國跨國公司從麥當勞到耐克都有一半以上收入來自海外。人們任意找出四個國家——比如尼日利亞、瑞典、韓國和阿根廷,讓這些國家的孩子到一起,組成個社區就是美國文化:音樂、好萊塢電影、電子游戲、谷歌和美國消費名牌。事實上,世界上其它地方更像美國,更突出顯示美國世紀的程度。

對于債務危機,3月25日,迪拜政府給出了部分問題的答案。政府并沒有提及有新的資金從鄰國或其它地方注入。但政府公告比以往更詳細地闡述了如何將現有的救市資金在各公司、債權人、購房客戶和供應商間進行分割。這一過程將由迪拜金融支持基金監督進行,該基金負責掌管錢袋子,但毫無疑問要聽從政府的建議。此次債務重組方案大致與銀行家們在去年10月的期望相符。當初要是達成了協議的話,就不會有去年年底的手忙腳亂,慌里慌張并一頭栽落下來的景象出現。

中國的圍海造地運動正在以數倍于過去的速度發展。2003年的圍海面積是2123公頃,2004年則達到了5352公頃,此后每年圍海的面積都超過1萬公頃。和過去相比,今天的圍海造地運動帶著一種資本的氣質,緊張、沖動的資本吞下海面和淺灘,在短短幾年之內把它們變成港口、機場、工廠。

在這樣一場關于人民幣匯率的全球辯論中,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中美兩國政府及央行之間意見的你來我往,還能看到中美乃至全球各地企業對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或焦慮、或欣喜的眾生百態。面對愈演愈烈的討論,央行高管近日紛紛表態,人民幣的升值應當是長期、緩慢且逐步升值的過程,從短期來看,匯率則應當有升有降,根據當下的經濟發展形勢來靈活調整。而國內經濟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人民幣匯率僅僅是導致貿易順差的眾多要素中的一環,簡單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無法解釋中國的人力成本等要素對出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