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賀海峰
開放式村部建設是基層治理方式的一場深刻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副書記王明方、組織部長段敦厚都對這一探索給予了肯定。
2008年2月22日,農歷正月十六。眾目睽睽之下,伴隨一聲巨響,杜集區高岳街道雙樓村部的圍墻、門樓,被轟然推倒。與此同時,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在村部上空飄揚起來,功能齊備的村民休閑健身廣場修建起來,高達20米的太陽能路燈矗立起來。
一場名為“開放式村部建設”的基層治理方式變革,由此破土而出。
王善永,擔任雙樓村黨支書迄今已有36年之久,對農村工作游刃有余。當初甚至連他都沒有想到,推倒圍墻、建設開放式村部,會產生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為什么要推進這場變革?杜集區委書記顧文告訴《決策》,直接動因是,2007年,區委、區政府投資237.7萬元新建了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但是,當村部越來越漂亮、硬件越來越齊全時,一個新的問題隨之產生:有的村部往往一兩個月都不動鎖,村部的高墻、鐵門把群眾擋在了門外,辦事、娛樂極不方便,干群關系隨之疏遠。這與黨的宗旨以及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馳。

“區委當時的態度很明確:調整方案,拆除圍墻。黨支部是戰斗堡壘,村委會是村民自治組織,黨員、老百姓才是村部的真正主人。”顧文回憶說,“當然還有其他層面的考慮。比如,傳統采煤大區的特殊區情,決定了杜集信訪維穩壓力相對較大。為什么壓力大?村干部與老百姓溝通不夠。為什么溝通不夠?村干部把自己當成了官。只有開放,才能真正實現村民自治;只有開放,才能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
試點的重任,交給了工作基礎較好的雙樓村。
然而,反對之聲不絕于耳。阻力來自兩方面:一是村民議論紛紛,責怪村干部是“敗家子”。“好端端的圍墻,花錢建起來,又花錢推倒。”“這是不是在搞形象工程?是不是為了村干部自己的利益?”二是村干部擔心,圍墻拆除之后,村部安全如何保障。“拴只狼狗在那里也沒有用。”“要隨時作好東西被砸爛、被偷走的準備。”
村支書王善永當時也是躊躇再三,“非常心疼,舍不得拆。經過10多天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才最終下定決心。”隨后,他多次主持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反復征詢意見,終于達成共識。盡管威信很高,但他坦言“整個過程十分艱難”。
開放式村部建成后,雙樓村氣象為之一新。開闊的廣場、漂亮的中央花壇、雅致的涼亭、高規格的籃球場、一應俱全的健身器材……每逢天氣晴好,村民總是自發來到這里,組織戲曲、舞蹈、小品、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各種文體活動,剎那間,村部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過去村民不敢去、不愿去、不能去的“冷清院落”,變成了時時開放、人人愛去、群眾滿意的“溫馨家園”。
而更讓村干部驚訝的是,時至今日,村部沒有碎過一塊玻璃,沒有丟過一件東西。“千萬不要低估老百姓,他最能分清什么是真正為了他好。他信服的就會擁護,他擁護的就會愛護。”顧文告訴《決策》。
開放式村部更深一層含義,是村干部隨叫隨到,全天候為村民服務。
據說,在北方農村,農業稅取消后,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吃有喝不找你,不偷不搶不怕你,有病有事要找你,解決不了就告你”。村干部和村民隔閡之深,基層組織治理方式之滯后,可見一斑。有人比喻,干部是油,老百姓是水,油珠子漂在了水面上。
根本原因在于兩條:一是村部功能不健全,群眾來了沒法辦事;二是村干部服務水平跟不上,群眾來了辦不好事。
開放式村部建設顯然是有的放矢。其可貴之處,在于創造性地提出了“拆除一堵墻,建好六個室,設立四個欄,打造五個中心”的工作思路。具體地說,就是推倒村部圍墻,同步建立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為民服務代理室、調解警務室、文體活動室、計生服務室,設立黨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信息發布欄、政策宣傳欄,把開放式村部打造成為黨員活動中心、村民議事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一言以蔽之,方便群眾、拓展服務功能,被擺在了頭等重要的位置。
在雙樓村為民服務代理室,我們看到,村部為村民提供了好幾十種代理服務。戶口遷移、生育證辦理、家電下鄉補貼……只要村民備齊手續交到村部,均由村干部負責到鎮里或者縣區代辦。村民王淮北告訴《決策》:“以前辦理身份證,一般要往街道派出所跑好幾趟。現在大不一樣了,只要我們把照片交到村部,村民干部就會直接把辦好的身份證送到家門口。”過去的“干部指揮、群眾跑腿”,已經切切實實變成了“群眾動嘴,干部跑腿”。
又如,以關愛留守未成年人為初衷的“少兒之家”建設。雙樓村安排“四老”(老黨員、老干部、老校長、老教師)作為校外總輔導員,同時聘請校外文體輔導員、健康輔導員、法制輔導員、安全輔導員,全面開展“愛心助成長”和黨員一對一結對關愛留守未成年人的“黨心暖童心”等活動,把開放式村部打造成了少年兒童的生活之家、學習之家、文體娛樂之家。國家信訪局常務副局長王石奇聞知此事,大年初一從北京專程趕到杜集區進行觀摩調研。
村部功能由行政命令型向指導服務型轉變、由單一辦公向多種服務轉變,逼迫著村干部必須自覺加強學習、轉變作風、提升能力。王善永說,作為一名村干部,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帶頭學理論、學政策、學技能的勁頭更足了。另外,開放式辦公,增加了工作透明度,黨員干部的言行舉止、工作作風、辦事能力,都置于群眾的視野之內和監督之下,有利于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在這過程中,我們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村民們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
高岳街道辦事處工委書記陳明月告訴《決策》:“過去群眾上訪常常繞過村和街道,直接到區、市政府。現在,開放式村部建設使群眾有了可以說話的地方、能夠辦事的地方,村干部也不再把矛盾往上推。2009年,高岳街道拆遷1280戶、征地3200畝,沒有發生一起群體上訪事件。”
兩年來,雙樓村開放式村部建設總計投入80余萬元。顯然,如果沒有資金來源,開放式村部不僅很難建立起來,而且很難發揮出應有的功能,為老百姓辦實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怎么辦?雙樓村因地制宜,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一手抓促進農民增收,一手抓壯大集體經濟。以發展蔬菜設施栽培為例,通過土地流轉,全村先后建設節能溫室大棚159棟,然后承包給農戶。村黨支部與山東壽光合作,做好產前引進新品種、產中引進新技術、產后開拓市場等一條龍服務。村民閆明承包了3個蔬菜大棚,年均純收入接近6萬元。“這比外出打工強多了!”他說。而村集體經濟年均純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一舉超過了70萬元,真正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雙樓經驗”很快在杜集區推廣開來。全區一共建立健全村民議事、黨員活動、結對幫扶、村民素質教育、村干部培訓等長效機制20多項,從根本上保證了開放式村部的有效管理以及各項工作的有序展開。譬如,區委制定“村干部集中培訓月”,一周一專題,把信訪接待、文明創建、全程代理等納入培訓計劃,邀請學者、官員講課,切實提高村干部的服務水平。現在,村干部不僅待遇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紛紛上起電大,不少人甚至已經拿到了本科文憑。
2009年6月,淮北市委書記畢美家敏銳地預見到,這不僅是拆除一堵墻,這是一場革命!市財政立即撥專款2600萬元在全市推廣開放式村部建設。其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副書記王明方、組織部長段敦厚等都對這一探索給予了肯定。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調研組認為,發軔于雙樓村的開放式村部“實際、實用、老百姓得實惠,可學、可比、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