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嵐
營口任何一個勞動力人才市場,應聘職工都身懷同一個“護身符”,底氣十足地與企業論薪酬。這種“尊嚴”源自哪里?
2010年6月24日,全國工會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營口召開,眼下,“營口模式”不僅叫響遼寧,還在全國引發一股競相學習的高潮。
為什么營口吸引了眾多的目光,“營口模式”究竟有何魅力?
近年來,營口市總工會在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中,針對中小企業、第三產業群體工資協商難的問題,積極探索,努力破解這類企業行業制訂勞動定額難、區域確定工資標準難、勞資雙方協商難、職代會作用發揮難的“四個難題”,較好地緩解了勞資矛盾,有效地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形成了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局面。
記者把目光鎖定營口大石橋虎莊一個服裝加工小廠。三年前,不是老板炒職工,就是職工炒老板。和諧與否,歸根結底一個錢字。雖然俗,關系每一個職工的血汗勞動,還有肩負的供娃讀書贍養老人一大摞子經濟問題,更有因此導致的貧富差距所潛伏的諸多社會問題。有的職工與老板撕破臉罵罵咧咧地走了,臨走時損壞生產工具泄憤,有的人干脆偷走工廠的鐵銅賣廢品補貼薪酬。留不住人與招不來工的矛盾日漸激化。

從2007年開始,這一切發生了質的變化——工資單上的數字,讓職工的心暖了:2008年,月工資是1000元;2009年,月工資是1300元。職工的工資漲了,老板卻樂了。因為廢品率由6%降低到了4%。一線職工的怨氣散了,企業對工會出面“干涉”職工薪酬的抵觸情緒化解了。令大石橋市虎莊鎮的服裝企業老板們更為驚嘆的是,跳槽率由協商前的40%下降到協商后的3%。企業和諧了,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虎莊的企業卻步步為營,穩健發展。職工薪酬與企業利潤雙贏,這得益于營口市總工會通過采取先行試點、以點帶面、全面推開的辦法,首先在大石橋虎莊的6個服裝企業建立起了服裝加工行業工會聯合會。
為了全面推動此項工作的深入開展,營口市總工會選擇服裝生產比較集中的開發區熊岳鎮服裝行業和大石橋市虎莊鎮進行試點。虎莊鎮探索制訂了行業勞動定額“五個測算法”和熊岳鎮綜合制訂了“行業工時費最低限額標準”,并在其服裝行業試行。這兩個鎮試點成功后,在全市進行推廣。記者了解到,虎莊鎮服裝行業2009年職工平均工資為1.68萬元,比上年提高10.5%,其中職工最高年工資收入2萬元,最低年工資收入1.4萬元。
當然,個別試點不足以說明全局。在營口,規模偏小、生產經營狀況各異,門類繁多,特別是在鄉鎮企業中,經營者和員工都是從田間地頭走出的農民,法律意識淡薄。以試用期為名,不簽約用工不付薪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職責的工會組織,營口市各級工會組織圍繞“四個難題”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以制訂行業勞動定額標準為切入點,破解行業工資定額制訂難的問題。以確定區域性工資標準為著重點,破解區域性工資標準難制訂的問題。以建立鄉鎮工資指導團為突破點,破解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難協商的問題。以推行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制度為著力點,破解工資協商履約和監督難的問題。
職工的權益,不僅是民生,更關系到一個城市的穩定和發展。在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中,有的存在協商程序不夠規范、協商質量不高、缺乏法律依據和權威性的問題,即使協議簽訂了也存在履約難、監督難的問題。為了破解這個難題,營口市總工會在協商中積極探索發揮職代會作用的新路子。
為此,營口市總工會領導率隊親自到基層調研,面對面跟一線職工算“錢袋子”問題。四個問題相繼擺上了臺面:一是工資標準不合理、不穩定,造成一些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偏低。二是企業不具備一定規模,生產經營狀況不穩定,經營者法律法規意識淡薄,不愿意和職工協商。三是職工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不強,不敢、不會維權。四是監督機制不健全。有的區域和行業不僅沒有建立工資待遇的監督機制,就連職代會制度也沒有建立,職工工資待遇沒有實施有效的監督。這些問題帶來勞資矛盾突出,工資福利待遇糾紛頻發,造成職工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企業發展受到影響。癥結找到了,營口市總工會集思廣益,有的放矢,形成方案,逐一破解。
同時,營口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和支持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專門召開會議進行研究,并親自作出批示。去年以來,先后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關于推行區域(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市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有力地推動了各級黨政組織重視和支持工會全面推行區域性、行業性工資協商工作。其中,大石橋市委把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納入市委對鎮區考核目標,與鄉鎮政績掛鉤,實行獎懲。
緊緊依靠黨委政府重視和支持,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提供了堅強保證。惠澤職工的同時,營口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2009年營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3億元,增長20.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0億元,增長37.7%。
緊緊依靠黨委政府重視和支持,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提供堅強保證。
區域性工資協商重點和難點是工資標準問題。鄉鎮、辦事處、街道、社區的中小企業、三產網點的性質不同、規模大小不同、經營門類繁多,工業、商業、交通等行業企業龐雜,很難找到工資協商的共同點。企業老板用工隨意性大、工作崗位不穩定、職工換崗頻繁、工資待遇沒有保障,區域職工工資標準很難制訂。為此,營口市總工會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區域性工資標準。一是勞動關系三方共同研究制訂工資標準。工會組織牽頭到基層商業一條街等區域的企業進行反復調研、測算、試點,制訂出區域性“三條線”工資標準范本。這三條線工資標準是,要有高于本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最低保障線,要有高于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位中檔水平的崗位工資標準線,要有年度工資增長線。二是推廣“三條線”工資標準。市總工會主持召開勞動關系三方會議,進一步共同研究修改完善范本并將這個范本和《營口市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表》印發到縣區、鄉鎮、辦事處、街道、社區的中小企業、三產網點,為他們確定本區域內不同崗位、不同工種工資標準提供參考,全面落實“三條線”工資標準。三是分類協商,細化量化三條線標準。為了提高區域性工資協商的針對性,市工會指導縣區、鄉鎮、辦事處、街道、社區工會,針對區域內中小企業、三產網點行業類別不同,分別制訂出不同的工資集體協商合同文本,使每個類別的工資“三條線”標準更加細化、量化,更加符合各個經營單位的實際情況,從而提高了工資協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際效果。
營口針對工資協議履約不到位的問題,充分發揮職代會的監督作用,建立了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工資協商決議落實的監督檢查制度。區域性、行業性職代會組織職工代表,對協議的履行情況每年進行不少于兩次的監督檢查,對沒有履約的企業在本區域內進行通報,由同級勞動部門督促企業改正。同時,建立企業職工代表監督員制度。職工代表監督員分散在區域企業中,如發現經營單位有不履約情況就向工會報告,由工會牽頭解決。此外,建立評估制度。區域性工會組織建立了由職工代表、部分企業監督員組成的評估小組,每年定期召開評估會議,專門評估工資集體協議的履行情況,并向職代會進行報告。
在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中,營口區域、行業中小企業共簽訂協議155份,覆蓋單位4343戶,占單位總數的81.9%;覆蓋職工135640人,占職工總數的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