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在今年兩會上,標準成為代表、委員們很關注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嚴衛星提出,近些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比較突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技術支撐方面,我們的底子薄、基礎弱、能力不足。應該進一步加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升科學監管的能力和水平。而標準作為技術支撐體系的基礎,更要首先強大起來。
比起人們常說的“完善”,讓食品安全標準變得“強大”,更具有現實意義。在許多人的意識中,“標準”似乎總被想像成一種“戴眼鏡人士”的文弱形象,很少與“強大”這個詞扯上關系。這當然是一種誤讀。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技術依據。而所謂的“強制執行”,即指食品安全標準一經批準發布,就是必須遵循的依據,食品安全標準就是技術法規,效力范圍內必須嚴格貫徹執行,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食品安全標準要求。顯而易見,食品安全標準基于其法律屬性是擁有著強大力量的,即使天生的“技術性”使它看上去仍是一位“戴眼鏡人士”,但脫下外衣,里面卻分明是交錯糾結的肌肉。
不過,就現實情況看,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似乎真的還不夠“MAN”。不是執行不夠強力,而是標準本身缺少體現強力的細節。有這樣一個例子:德國是歐洲肉豬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其對肉豬和豬肉的監管標準也是最嚴的。當一列運載生豬的車隊從捷克抵達德國邊境時,檢查人員會仔細盤問,就連到達的時間點也要嚴格對號:“你們應該明天抵達,為什么今天就到了?”車隊主管回答:“我們提前了。”檢查人員說:“看發貨單,你們不是提前運出,而是在路上沒有按規定過夜,讓豬休息并喂食,這樣的豬產出的肉不安全,因此這批生豬我們不能接收,請運回去吧。”德國人認為,生豬在運輸過程中,如果過于勞累和饑渴,有瀕死可能,瀕死的豬會分泌某種有毒激素,食用含有此激素的豬肉,不利于甚至有害于人體健康,因此他們在食品安全標準中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并要求嚴格執行。
我們知道,食品行業發展迅速,新食品、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出現,而我國許多現行標準難以與之相適應,這就會出現一些問題。美國對肉類食品的管理非常細,在“加熱”這個環節上,不僅規定了具體的溫度,還有時間的限制,比如家禽是74℃、15秒,肉餡68℃、15秒,一般魚類63℃、15秒等。而我國僅籠統地規定了肉類食品的中心溫度。這使得我國食品企業規范只能是粗線條的。
也就是說,我們的標準還缺少一定量的肌肉纖維組織,整個身體還不夠“強大”。同時,我們從過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也已經清楚地看到,食品標準間缺乏有效銜接協調及可操作性不強,食品安全標準的科學性不夠高等問題也相當突出,這對標準的力量釋放也形成了掣肘。
因此,必須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抓緊整合現行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和有關食品的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的標準,將其統一公布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加強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完善食品安全標準管理制度——一句話,盡我們的最大努力,盡快讓食品安全標準變得強大起來。